郭蕊珠周海純
1.哈爾濱市急救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推進醫事立法和諧醫患關系
郭蕊珠1周海純2
1.哈爾濱市急救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近年來,我國醫患沖突不斷,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導致病患關系日益緊張、彼此信賴度逐步下降,直接影響著醫患和諧問題。如何解決醫患之間的關系,也成為目前醫院及相關衛生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同樣基于此目的從建立醫事立法的角度出發,先后對醫患關系法律屬性、醫事立法的迫切性、如何推進醫事立法等三方面來分析闡述,詳細解析醫事立法的可行性,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醫患關系;法律屬性;醫事立法
目前我國對于醫事法律的定位依然不明確,沒有完整的醫事法律體系來規范醫事領域、調解和和諧醫患關系。現在學術界對于醫患關系法律性質的定義有三種不同觀點:一種是認為應當屬于行政法的范疇,另一種認為是民法的范疇,最后一種則認為應該是獨立存在的法律規范。那么到底,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應該怎么定義,出現醫患不和諧問題到底應該怎么解決,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醫療機構急切丞待解決的問題。
每次出現醫患糾紛的時候,往往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民事糾紛事件,但是去尋找民法中相關細則時又發現民法中沒有專門針對醫患糾紛的法律條款。所以可見,由于醫療行為的專業性和特殊性,民法中的法規根本不適合解決醫患糾紛等問題。那么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直接設置相關的醫療損害賠償法即可,關鍵是如果所有糾紛均按照醫療損害法來實施判罰,首先需要確定這起糾紛的確是醫療機構責任,這時候又會發現缺乏相關判斷醫療行為對與錯的法律體系,從什么標準來判斷這起糾紛是醫療機構的呢?
其實,談論醫患關系不應該僅僅只關心損害賠償、判處醫療機構是非的話題,也同時應該有法律規定患者的行為,才能保證醫療秩序和合理醫療行為流程的進行,這樣才能真正規范、解決相關醫患不和諧問題,緩解醫患關系。
因此,應當有完整的醫事法律體系,對醫患關系中的民事法律關系進行調整,劃分清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基本的醫療行為,設立醫療損害的賠償項目和標準,對破壞正常醫療秩序的行為設定具體處罰項目和標準,從而有效保障醫療活動的開展,促進醫療科學的健康發展。
2.1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有患者權利意識的增強,對醫療工作的認識不足,還有對社會醫療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費用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缺少等的不滿情緒,還有社會上層次低劣的法律中介,這些社會因素的存在是導致醫患關系逐漸惡化的主要因素,患者總是認為自身處于弱勢地位,對醫療機構帶有極強的不信任度和排斥心理。
2.2 院方因素。醫院只注重單純的看病服務,忽視病患心理感受,缺乏跟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致使雙方缺乏信任和理解。
2.3 患者因素。患者對醫學常識缺乏了解,對于一些不可探知領域的疾病期望值過高,出現問題時候總是單方面認為是院方問題,再加上現在維權意識增強,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糾紛問題,加劇醫患關系惡化。
3.1 法律依據。眾所周知,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各類相關法律的依據。翻閱憲法會發現其中有多條關于維護人民健康和醫事衛生的規定,如國家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事業組織和有關組織舉辦各種醫療衛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等規定,這些均可以作為醫事立法的重要依據。所以醫事立法的推進必須依據憲法相關法規來進展,將憲法內容進一步具體化。
3.2 政策依據。醫藥衛生方針政策是我國實現一定歷史階段衛生工作任務而提出的行為準則,有著促進國家衛生事業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所以醫事立法的推進必須要符合國家醫藥衛生方針政策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醫事立法的建立。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醫事立法的過程,實際就是將經過實踐證明符合三個代表發展要求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
3.3 現實依據。什么是醫事法?要不要立法?立什么樣的醫事法?這些最終是要取決于所處環境的社會物質條件的,也就是說醫事立法在我國的建立和推進是要受到我國人口、地理環境、人文風情等物質因素制約的,所以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醫事立法的現實依據。醫事立法不能脫離現實,反映客觀規律要求,建立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的醫事法律才是科學的、發展的。
4.1 進一步完善醫事立法。現在,我國的醫事法律中很多偏重于保護患者的利益,按照當時醫事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來看,并沒有公平的對待醫患雙方權益,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從而影響到醫患關系的融洽度,阻礙醫事法律的實施和長遠發展。因此,在醫事立法和執行過程中,無論是施法者還是相關者都應該理智、客觀闡述問題、解決問題,公平公正的對待醫患雙方,不要總是偏執地認為某一方就是弱勢群體,影響立法的公正性。
4.2 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的法律觀念。現在很多醫療機構和醫療工作者逐漸加強對醫事法律的認識,遇到醫療糾紛事件時候會運用法律知識進行判斷,但還是會對涉及到的巨額賠償從心里抵觸,這說明醫療群體對于醫事法律的認識仍然不夠完整,對醫事法律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層面認識,還需要對其法律后果有理性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緩解醫患關系,為全民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4.3 進一步加強學校法律教育工作。現在很多醫學院校普遍開展了法律基礎課程教育,這對于以后學生進入醫療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醫療體系錯綜復雜環境的變化,學校已經不能僅僅只注重學生的專業課教育,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基礎法律教育。建議各醫學院校在已有法律基礎課的基點上更進一步,開展醫事法律部分的專門課程,增加實例討論分析課程,使學生對醫事法律有更深入理解。
4.4 進一步注重醫院管理工作。醫院是醫生工作和接觸病患的主要陣地,所以醫院對推進在職醫務人員學習醫事法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醫院應該加大醫事法律教育宣傳力度,比如舉辦培訓班、組織交換學習等方法強化醫務人員的法律常識,使其能夠在正確對待醫患關系,進行有效地醫療行為;另外,醫院還應該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對醫療過程的規定,如嚴格知情同意程序、規范病歷書寫等,督促醫務人員自覺履行,提升醫務人員的責任感。
總之,醫療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醫療從業者必須要加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樹立法制觀念;患者同樣要遵守規章制度,發生糾紛要在法律規定下進行調解,和諧醫患關系。
[1]袁維舟.重視醫事立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時珍國醫國藥,2006[11]
[2]鄭雪倩.重視醫事立法正確調整醫患關系[J].中國律師,2003[4]
[3]姜柏生,田佩.醫師法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肖社初.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N].南方日報,2005[11]
周海純(1980-),男,主治醫師,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