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雁飛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廣西貴港 537100)
腦卒中是指腦血管突然供血中斷或腦血管破裂引起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繼而引起腦細胞、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最終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臨床多發(fā)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較大部分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致殘率高,恢復較慢,不僅明顯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多數患者存在焦慮甚至絕望等不良心理。因此,如何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其心理情緒反應,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研究表明,對于腦卒中患者在規(guī)范治療的前提下,配合康復訓練可明顯減輕肢體偏癱所引起的殘疾程度,可一定程度上恢復患者自理生活能力[2]。我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對65例腦卒中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加序貫化康復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共13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40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60.9±10.8)歲;均為首發(fā),且病程在2周以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顱 CT或 MRI檢查確診,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其中98例為腦梗死 ,32例為腦出血 ;89例位于左側,41例位于右側;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排除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疝形成、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及不能理解醫(yī)護人員治療口令的患者。將13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各6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腦卒中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序貫化康復訓練,兩組患者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腦卒中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包括降低顱內壓、控制血壓、營養(yǎng)神經及抗凝溶栓治療,并配合自我功能鍛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序貫化康復訓練。主要內容包括:早期康復訓練:在發(fā)病2周內,患者病情穩(wěn)定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播放患者喜愛的舒緩類音樂,每天2 h;協助或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轉換,每天2次;對四肢進行被動活動或主動運動,每天2次,每次15~30 min活動度由小至大,循序漸進,活動度以患者不感覺到疼痛為宜。以上述方法訓練一周[4]。第2周開始增加患者肢體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并訓練平衡運動,患側及健側翻身練習。按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指導患者進行生活能力訓練。取豐隆、手三里、合谷等陽經穴為主,以太沖及太溪等陰經穴為輔,采用針灸治療,淺刺不留針,每天1次,每次30 min[5]。每日固定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時間超過30 min。鼓勵患者家屬每日看望或陪護患者。中期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1個月時即可進行為期4周的中期康復訓練。在背景音樂下,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及四肢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主要包括在床上進行平衡運動訓練,橋式練習及關節(jié)背伸的牽引練習等[6]。每日逐漸升高床頭進行坐位訓練直至床頭搖高90°,患者坐位時間超過30 min。然后開始進行床邊起坐練習、坐位平衡、坐站訓練、站立平衡及步行訓練,每天3次,每次30 min左右。肌肉痙攣期強調痙攣肌的放松練習,肌肉弛緩期強調正確姿勢進行主動和被動練習。以陰經輸穴為主,輔以陽經輸穴,采用瀉法,深刺久留針。同早期康復訓練一樣,護士及患者家屬應多陪同患者,多與患者交流,每天不得低于2次。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3 療效評定 采用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指數(ADL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情況進行評定[7],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及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進行評定,并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四項評分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軀體功能恢復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及BI指數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各組NIHSS評分明顯降低,BI指數明顯升高,與相應組治療前差異顯著,且觀察組NIHSS評分降低及BI指數升高更為顯著,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軀體功能恢復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軀體功能恢復比較(±s)
NIHSS BI組別 評分 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5)14.72 ±3.12 4.56 ±2.10 42.30 ±12.32 67.34 ±14.56對照組(n=65)14.67 ±3.45 6.79 ±1.67 43.09 ±10.98 52.09 ±7.89 t 0.12 9.32 0.58 11.58 P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心理康復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AS及SDS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各組SAS及SDS均較相應組治療前明顯降低,但觀察組降低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康復比較(x± s,分)
腦卒中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也是人類病死率和致殘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臨床上診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病死率明顯降低,但仍有約70%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其心理情緒反應,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祻陀柧毮芨纳破c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已被國內外大量研究所證實。
對腦卒中患者發(fā)病早期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可調動患者殘余的腦細胞發(fā)揮代償作用,促進損傷腦組織或細胞發(fā)生重構或再生,從而減輕腦組織細胞進一步損傷,保護神經細胞[8]。而且早期進行肢體活動,可促進患者相應皮層腦血流量的增加,促進血管新生,改善梗死灶周圍血液供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9]。而有肢體或關節(jié)主動或被動運動的同時,可明顯減少肌肉萎縮,防止萎縮畸形的發(fā)生,這是藥物治療無法替代的。晚期康復訓練是在患者肌力及疾病恢復的情況直主要以關節(jié)和肢體主動運動為主的一種訓練,可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恢復。
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目的在于減輕或矯正各類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文獻報道表明,腦卒中患者經過正規(guī)系統(tǒng)康復治療后,約有60%的患者可達到生活自理,20%的患者簡單活動能自理,復雜活動中需要幫助,15%的患者需要較多的幫助,5%的患者完全不能自理。康復訓練宜在發(fā)病后第2d病情穩(wěn)定后就可做被動運動,腦卒中急性期采取康復治療的目的在于預防廢用綜合征,為后期的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10]。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需堅持較長時間且內容枯燥乏味,多數患者僅易接受短期康復訓練。因此,護士應與患者多溝通,在減輕其心理焦慮的同時,可以勸導患者堅持做好康復訓練。國外研究表明,音樂利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因此,在本組觀察組患者康復訓練中我們配合舒緩的音樂,可以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減輕或消除肌肉痙攣。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發(fā)病早期及中期分別配合不同強度及不同內容的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I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文獻報道相符。觀察組SDS及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觀察組患者在通過采用序貫化康復訓練后,肢體功能恢復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心理情緒反應不如對照組患者明顯。
綜上所述,序貫化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可明顯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減輕患者焦慮心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1] 孫愛華,羅 平,張曉林,等.貫序化康復訓練對腦卒中肢體偏癱患者干預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45):79 -80.
[2] 尹 莉.Orem自理理論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5):32 -33.
[3] 楊慎峭,金榮疆,朱天民,等.康復訓練結合電針對腦卒中肢體痙攣大鼠γ-氨基丁酸能中間神經元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3):198 -203.
[4] 時新玉.腦出血肢體偏癱患者早期應用高壓氧治療的臨床研究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2):1105 -1106.
[5] 羅鳳萍,許夢雅,劉合玉,等.針刺配合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984-4985.
[6] 袁夢郎,楊 拯,咼金海,等.針刺結合康復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5):467 -470.
[7] 韓 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肢體康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中旬刊,2012,18(14):96 -97.
[8] 張 奇,劉春雨.生活輔助器具對腦梗死肢體偏癱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2,23(24):76 -78.
[9] 秦愛玲,呂曉玲.自我效能訓練對中青年卒中患者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5):706 -708.
[10] 劉詩丹,陳啟波,李榮祝,等.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6):56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