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秋
摘 要:通過收集前人研究資料,深入分析重慶地區所處的工程地質環境,初步查明了重慶地區泥石流災害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對區內泥石流的成因機制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泥石流;發育特征;成因機制;防治措施
前言
重慶市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南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重慶地區地質災害種類多、且發生較為頻繁,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震等。1999年1月重慶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點737處,其中,泥石流41處,占5.6%;由此可見,泥石流災害在該地區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查明該地區泥石流災害的特征具有重要意義[1]。
文章對前人研究成果資料進行了歸納整理,對重慶地區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對泥石流的危險性及危害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泥石流發育基本特征
1.1 泥石流基本類型特征
目前泥石流有多種分類型式,按水源及物源成因可分為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潰壩型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溝床侵蝕泥石流、坡面侵蝕泥石流、棄渣泥石流等。按集水區地貌特征可分為溝谷型、坡面型和標準型泥石流。按泥石流物質組成可分為泥流型、泥石型和水流型泥石流。按流體性質可分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按暴發頻率可分為高頻、中頻、低頻和極低頻泥石流。
重慶地區泥石流發生頻率高,往往還伴隨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泥石流發育地區地形地貌復雜,且受人類工程活動和長江河流地質作用的影響,故該地區泥石流災害破壞性嚴重,給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
1.2 泥石流發育時間特征
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具有如下三個規律:(1)季節性: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2)周期性:泥石流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相疊加時,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3)泥石流的發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連續降雨稍后。
1.3 泥石流發育空間特征
根據重慶境內泥石流發育趨勢分區圖(圖1)[2],重慶市泥石流多集中在巫山、巫溪、云陽、城口等渝東北部地區和武隆、彭水、黔江等渝東南地區,在重慶主城區者主要集中中北碚、沙坪壩等地,在受長江水流侵蝕作用強烈地區也為泥石流易發地區。
圖1 重慶境內泥石流發育趨勢分區圖[2]
1.4 泥石流危害
近年來,重慶地區泥石流時有發生,給重慶市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例如:1987年7月北碚和沙坪壩區發生山洪泥石流,造成了農田水利設施和公路的巨大損失;1998年8月,重慶市遭受大范圍持續暴雨襲擊,奉節縣、巫山縣云陽縣等地暴發嚴重泥石流災害,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大量人員傷亡;2007年7月重慶遭受大范圍持續暴雨襲擊,重慶主城,永川、秀山、武隆、云陽、北碚等區縣暴發多起嚴重泥石流災害,此次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巖崩等地質災害達4093處,較大規模的有97處,死亡56人,失蹤6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2]。
2 泥石流災害形成機制
2.1 地形地貌
重慶市境內山地丘陵比重大,河流溝谷眾多,比降大、坡度陡的溝谷泥石流分布廣泛,而谷寬坡緩的地帶,尤其是多級臺階狀谷坡地段有利于岸坡物質的堆積,為大型特大型滑坡創造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2.2 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
重慶市泥石流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是云陽以下長江河段及其較大支流地帶,這些地區多為向斜構造帶,其巖性為中生界淺海相碳酸巖-碎屑巖及內陸河湖相碎屑巖地層。這些結構松軟、粘土質多、吸水豐富、容易風化的泥質灰巖、頁巖、粉沙巖及砂巖等,為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來源。
2.3 地質構造
重慶以下至巫山培石長江河谷段屬大巴山弧形褶皺帶、盆東褶皺帶及渝鄂湘黔褶皺帶交接復合部位,正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多發地帶。
2.4 水文地質概況
重慶及周邊地區降水豐沛,夏半年暴雨洪水頻發,這是重慶山地災害發生的最大觸發因素。本地暴雨的直接沖刷及江河過境洪水對岸坡的側蝕都是山地災害發生的直接誘因。
2.5 人類工程活動
人類的生產、生活及工程活動會加劇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發展。
3 泥石流防治措施建議
治理山地災害應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具體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工程措施,即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災害制定不同的工程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山地災害工期短、見效快、效益明顯,但如超過使用年限或發生超過設計標準的災害時,不僅工程失效,還極易造成危害更重的災害。因而需要同時采取另一種長效、穩定的措施,即生物措施。這種植樹造林、固土保土的方法雖然時間長、見效慢,但隨著樹木的增長,效果會越來越明顯,最終達到恢復生態平衡、根治災害的目的。兩種措施各有優點,應綜合利用。治理前期采用工程措施,穩定土體,便于治理后期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
4 結束語
通過資料收集、野外調查、綜合工程地質經驗,得出了以下結論:(1)重慶地區地質環境復雜,泥石流災害較為突出,泥石流成因復雜,各種因素互相聯系,共同影響泥石流的發生規律。(2)重慶山地災害十分嚴重,如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對危害較大的災害體進行監測,做到準確及時地預報山地災害的發生地點、時聞,將會使山地災害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周中生,張建華,胡善銓,等.重慶市近年地質災害的特點及防治對策[J].地下空間,2000,1.
[2]葉四橋,劉麗,唐紅梅,等.重慶境內07.7泥石流災害形成機理及啟示[J].地球與環境,2010,2.
[3]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4]DZ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5]馬永潮.滑坡整治及防治工程養護[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6]孫福,魏道垛.巖土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7]秦志英.重慶教育學院地理系[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0.
[8]唐邦興.山洪泥石流滑坡災害及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9]馬文平.西南地區嚴重自然災害分析與對策[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