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萍
摘 要:文章對現在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畫法進行了討論,針對現存畫法中可能引起誤解的問題,闡述了一種更統一的彎矩圖的畫法。
關鍵詞:材料力學;彎矩圖;坐標軸取法
拉壓、剪切,扭轉和彎曲是材料力學中的四種基本變形[1]。相比而言,彎曲變形內容更加豐富,彎曲內力,特別是彎矩圖的繪制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大難點?,F有的材料力學教程中,對于彎矩圖繪制的描述和規定有一些易讓初學者模糊、混淆的地方。文章將指出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統一的規定方式供材料力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參考。
1 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規定
以下首先以被各大高校廣泛采用的劉鴻文教授的材料力學教材為例[2],闡述彎矩正負規定和彎矩圖畫法的規定方式。彎矩正負規定為:上凹下凸為正(如圖1a所示),上凸下凹為負(如圖1b所示)。
(1a) (1b)
圖1 彎矩正負規定
繪制彎矩圖時,以平行于梁的軸線的橫坐標x表示橫截面的位置,以縱坐標表示相應截面的彎矩值,且規定彎矩圖縱坐標向上為正。這就是說:正彎矩畫在橫坐標上方,而負彎矩則畫在橫坐標下方。圖2給出了簡支梁彎矩圖是示例。在圖示載荷作用下,梁各截面處均發生上凹下凸變形,因此彎矩均為正值,畫在橫坐標的上方。
圖2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然而,在該教程中也出現了如圖3a所示剛架結構。此時,彎矩正負規定中所謂的“上”、“下”是和觀察者所選擇的視點相關的。當站在豎梁的左側看時,右側是“上方”,按照規定右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相反地,若站在豎梁的右側,則左側是“上方”,左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這就引起了極大的混亂,而兩種結果卻也都是正確的。對彎矩圖的規定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要首先規定縱坐標的正方向才可以繪制彎矩圖,而該正方向也無法按照前述的所謂“向上為正”的原則規定。教材中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繪制彎矩圖時又給出了一個新規定:規定把彎矩圖畫在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亦即畫在受壓的一側(如圖3b所示)。
初學者學到這里時,可能會感到迷茫,為什么針對不同的結構,彎矩圖有不同的規定?有沒有既簡單又統一的規定?
2 彎矩圖的統一規定
細究起來,原始的彎矩正負和彎矩圖坐標的規定是站在水平梁的角度給出的,當不是水平梁的時候只好給出補救。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材料力學中對于水平梁的彎矩圖的繪制規定與剛架的規定是一致的。在圖1a所示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正的,畫在橫坐標正上方,實質就是畫在梁凹的那一面,即受壓的一側;觀察圖1b也會發現,在圖中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負的,那么彎矩畫在橫坐標下方,實際也就是梁凹的一側,即受壓一側。
因此,在繪制彎矩圖時,我們何不統一作出如下規定:無論對哪種結構,在平行梁軸線的線段上繪制彎矩圖,把彎矩圖畫在梁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即梁的受壓側。如此一來,即不會出現對于不同結構而出現的不同規定,彎矩圖上不需繪制坐標軸,也不需要標注正、負號。
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我們再繪制圖2簡支梁的彎矩圖,如圖4所示。彎矩圖畫在梁的上方,說明梁的上方受壓,非常簡單明了。
圖4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此外,我們也可借鑒結構力學中對彎矩圖繪制的規定[3]:無論對哪種結構,把彎矩圖畫在梁受拉的一側。這樣規定也很簡潔、統一。
3 結束語
文章對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做出了統一規定,避免了原來針對不同的結構,繪制彎矩圖時要作出不同的規定的問題。新的規定簡單、統一,并且易于理解。
參考文獻
[1]S.鐵摩辛柯,J.蓋爾.材料力學[M].科學出版社,1978.
[2]劉鴻文.材料力學(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
摘 要:文章對現在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畫法進行了討論,針對現存畫法中可能引起誤解的問題,闡述了一種更統一的彎矩圖的畫法。
關鍵詞:材料力學;彎矩圖;坐標軸取法
拉壓、剪切,扭轉和彎曲是材料力學中的四種基本變形[1]。相比而言,彎曲變形內容更加豐富,彎曲內力,特別是彎矩圖的繪制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大難點?,F有的材料力學教程中,對于彎矩圖繪制的描述和規定有一些易讓初學者模糊、混淆的地方。文章將指出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統一的規定方式供材料力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參考。
1 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規定
以下首先以被各大高校廣泛采用的劉鴻文教授的材料力學教材為例[2],闡述彎矩正負規定和彎矩圖畫法的規定方式。彎矩正負規定為:上凹下凸為正(如圖1a所示),上凸下凹為負(如圖1b所示)。
(1a) (1b)
圖1 彎矩正負規定
繪制彎矩圖時,以平行于梁的軸線的橫坐標x表示橫截面的位置,以縱坐標表示相應截面的彎矩值,且規定彎矩圖縱坐標向上為正。這就是說:正彎矩畫在橫坐標上方,而負彎矩則畫在橫坐標下方。圖2給出了簡支梁彎矩圖是示例。在圖示載荷作用下,梁各截面處均發生上凹下凸變形,因此彎矩均為正值,畫在橫坐標的上方。
圖2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然而,在該教程中也出現了如圖3a所示剛架結構。此時,彎矩正負規定中所謂的“上”、“下”是和觀察者所選擇的視點相關的。當站在豎梁的左側看時,右側是“上方”,按照規定右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相反地,若站在豎梁的右側,則左側是“上方”,左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這就引起了極大的混亂,而兩種結果卻也都是正確的。對彎矩圖的規定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要首先規定縱坐標的正方向才可以繪制彎矩圖,而該正方向也無法按照前述的所謂“向上為正”的原則規定。教材中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繪制彎矩圖時又給出了一個新規定:規定把彎矩圖畫在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亦即畫在受壓的一側(如圖3b所示)。
初學者學到這里時,可能會感到迷茫,為什么針對不同的結構,彎矩圖有不同的規定?有沒有既簡單又統一的規定?
2 彎矩圖的統一規定
細究起來,原始的彎矩正負和彎矩圖坐標的規定是站在水平梁的角度給出的,當不是水平梁的時候只好給出補救。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材料力學中對于水平梁的彎矩圖的繪制規定與剛架的規定是一致的。在圖1a所示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正的,畫在橫坐標正上方,實質就是畫在梁凹的那一面,即受壓的一側;觀察圖1b也會發現,在圖中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負的,那么彎矩畫在橫坐標下方,實際也就是梁凹的一側,即受壓一側。
因此,在繪制彎矩圖時,我們何不統一作出如下規定:無論對哪種結構,在平行梁軸線的線段上繪制彎矩圖,把彎矩圖畫在梁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即梁的受壓側。如此一來,即不會出現對于不同結構而出現的不同規定,彎矩圖上不需繪制坐標軸,也不需要標注正、負號。
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我們再繪制圖2簡支梁的彎矩圖,如圖4所示。彎矩圖畫在梁的上方,說明梁的上方受壓,非常簡單明了。
圖4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此外,我們也可借鑒結構力學中對彎矩圖繪制的規定[3]:無論對哪種結構,把彎矩圖畫在梁受拉的一側。這樣規定也很簡潔、統一。
3 結束語
文章對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做出了統一規定,避免了原來針對不同的結構,繪制彎矩圖時要作出不同的規定的問題。新的規定簡單、統一,并且易于理解。
參考文獻
[1]S.鐵摩辛柯,J.蓋爾.材料力學[M].科學出版社,1978.
[2]劉鴻文.材料力學(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
摘 要:文章對現在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畫法進行了討論,針對現存畫法中可能引起誤解的問題,闡述了一種更統一的彎矩圖的畫法。
關鍵詞:材料力學;彎矩圖;坐標軸取法
拉壓、剪切,扭轉和彎曲是材料力學中的四種基本變形[1]。相比而言,彎曲變形內容更加豐富,彎曲內力,特別是彎矩圖的繪制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大難點?,F有的材料力學教程中,對于彎矩圖繪制的描述和規定有一些易讓初學者模糊、混淆的地方。文章將指出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統一的規定方式供材料力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參考。
1 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規定
以下首先以被各大高校廣泛采用的劉鴻文教授的材料力學教材為例[2],闡述彎矩正負規定和彎矩圖畫法的規定方式。彎矩正負規定為:上凹下凸為正(如圖1a所示),上凸下凹為負(如圖1b所示)。
(1a) (1b)
圖1 彎矩正負規定
繪制彎矩圖時,以平行于梁的軸線的橫坐標x表示橫截面的位置,以縱坐標表示相應截面的彎矩值,且規定彎矩圖縱坐標向上為正。這就是說:正彎矩畫在橫坐標上方,而負彎矩則畫在橫坐標下方。圖2給出了簡支梁彎矩圖是示例。在圖示載荷作用下,梁各截面處均發生上凹下凸變形,因此彎矩均為正值,畫在橫坐標的上方。
圖2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然而,在該教程中也出現了如圖3a所示剛架結構。此時,彎矩正負規定中所謂的“上”、“下”是和觀察者所選擇的視點相關的。當站在豎梁的左側看時,右側是“上方”,按照規定右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相反地,若站在豎梁的右側,則左側是“上方”,左側發生凹變形彎矩規定為正。這就引起了極大的混亂,而兩種結果卻也都是正確的。對彎矩圖的規定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要首先規定縱坐標的正方向才可以繪制彎矩圖,而該正方向也無法按照前述的所謂“向上為正”的原則規定。教材中也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繪制彎矩圖時又給出了一個新規定:規定把彎矩圖畫在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亦即畫在受壓的一側(如圖3b所示)。
初學者學到這里時,可能會感到迷茫,為什么針對不同的結構,彎矩圖有不同的規定?有沒有既簡單又統一的規定?
2 彎矩圖的統一規定
細究起來,原始的彎矩正負和彎矩圖坐標的規定是站在水平梁的角度給出的,當不是水平梁的時候只好給出補救。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材料力學中對于水平梁的彎矩圖的繪制規定與剛架的規定是一致的。在圖1a所示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正的,畫在橫坐標正上方,實質就是畫在梁凹的那一面,即受壓的一側;觀察圖1b也會發現,在圖中變形情況下,梁橫截面上的彎矩是負的,那么彎矩畫在橫坐標下方,實際也就是梁凹的一側,即受壓一側。
因此,在繪制彎矩圖時,我們何不統一作出如下規定:無論對哪種結構,在平行梁軸線的線段上繪制彎矩圖,把彎矩圖畫在梁彎曲變形凹入的一側,即梁的受壓側。如此一來,即不會出現對于不同結構而出現的不同規定,彎矩圖上不需繪制坐標軸,也不需要標注正、負號。
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我們再繪制圖2簡支梁的彎矩圖,如圖4所示。彎矩圖畫在梁的上方,說明梁的上方受壓,非常簡單明了。
圖4 水平簡支梁彎矩圖繪制
此外,我們也可借鑒結構力學中對彎矩圖繪制的規定[3]:無論對哪種結構,把彎矩圖畫在梁受拉的一側。這樣規定也很簡潔、統一。
3 結束語
文章對材料力學經典教材中彎矩圖的繪制做出了統一規定,避免了原來針對不同的結構,繪制彎矩圖時要作出不同的規定的問題。新的規定簡單、統一,并且易于理解。
參考文獻
[1]S.鐵摩辛柯,J.蓋爾.材料力學[M].科學出版社,1978.
[2]劉鴻文.材料力學(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龍馭球,包世華.結構力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