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雒志學
(1.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山西運城 044000;2.蘭州交通大學,蘭州 730070)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食餌具有庇護所效應的捕食系統開展了研究,且獲得了很好的結果[1-8],但對于Kolmogorov模型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本文以Kolmogorov模型[9]為基礎,建立了一類具有庇護所效應的兩種群捕食-被捕食模型。
假定捕食者和食餌種群的密度隨時間連續變化,并且均勻分布于生境斑塊上。兩種群均被視為同質種群,即無階段結構。基于以上假設,建立了Kolmogorov型捕食-食餌系統:

其中,x(t)和y(t)分別表示食餌種群和捕食者種群在t時刻的密度。模型(1)基于以下假設:①存在正常數 K,使得對于一切的 0<x<K,均有g(x)>0;g(K)>0;②對于一切的x≥0,有φ(0)=0,φ'(x)>0;③ 函數 g(x)和 φ(x)是 (0 ,+ ∞ )的連續可微函數。
如果假設食餌種群的增長率滿足Logistic定理,捕食者具有Holling型的飽和功能反應,那么系統(1)變為:

其中:r為食餌種群的內稟增長率;K是環境容納量;q表示捕食者的最大消耗率;p表示從食餌轉化為捕食者增長的轉化率;c為捕食者的死亡率。r、K、q、a、p、c均為正常數。
用xR表示庇護所中的食餌密度,那么將庇護所效應引入系統(2),則得到具有庇護所效應的捕食-食餌系統:

其中假定c<p<2c。
本文從2個方面來討論庇護所效應:①庇護所中的食餌密度與現有密度成正比,比例常數為γ,即xR=γx,(0≤γ≤1);② 庇護所中的食餌密度為常數,即xR=R。本文只分析第1種情形,第2種情形的討論與第1種情形類似。
如果庇護所中的食餌密度與現有密度成正比,比例常數為γ(0≤γ<1),則系統(3)變為

P(x*,y*)退化為平衡點 PK(K,0)。令 x(o)=,其中下標(n)表示新的變量,下標(o)表示舊的標量,則系統(4)變為

其中:A=(a'/K);B=(p/r)<1;C=(c/p)<1。
如果1-C-AC=0,則平衡點Q(x*,y*)退化為Q1(1,0);如果1-C-AC<0,則平衡點Q(,)位于第4象限,這時系統(5)只有2個非負平衡點:O(0,0)、Q1(1,0)。
下面給出關于平衡點穩定性的結論。
定理1
1)原點O(0,0)為系統(5)的鞍點。
2)若1-C-AC >0,平衡點 Q1(1,0)為系統(5)的鞍點;若1-C-AC <0,平衡點 Q1(1,0)為系統(5)的穩定焦點或結點。
證明
1)系統(5)在原點O(0,0)處的Jacobia矩陣為顯然矩陣有一正一負的特征根:λ1=A,λ2=-ABC,所以初始平衡點O(0,0)為不穩定鞍點。
2)系統(5)在平衡點Q1(1,0)處的Jacobia矩陣為個特征值分別為:λ1=-1-A,λ2=B(1-C-AC)。顯然,當1-C-AC>0時,平衡點 Q1(1,0)為系統(5)的鞍點;當1-C-AC<0時,平衡點Q1(1,0)為系統(5)的穩定焦點或結點。
定理2 當1-C-AC<0時,系統(5)從R2+中任一點p(xp,yp)出發的解有界。
證明 作直線 x=l1,l1≥max{xp,1},則當 y >0時,故當系統(5)的軌線與直線x=l1相遇時,均從直線x=l1的右方穿入左方。作直線y=l2,l2≥0,則當0<-AC)<0。故當系統(5)的軌線與直線y=l2相遇時,均從直線y=l2的上方穿入左方。
由于x=0,y=0都是系統的軌線,于是由直線 x=0,y=0,x=l1y=l2可圍成區域 D,系統(5)從中任一點p(xp,yp)出發的解只能在該區域內,所以有界。定理2成立。
[1]林琳,侯林潔.具有庇護所的Lotka-Volterra型的捕食-食餌系統[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1:19-21.
[2]帥智圣,苗春梅,張偉鵬,等.具有庇護所的三種群捕食者-食餌模型[J].生物數學學報,2004,16(1):65-71.
[3]張艷波,王萬雄,段永紅.一類具第三類功能反應且食餌具有避難所的捕食系統的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0):149-154.
[4]徐國明,賈建文.一類具有避難所的不是系統的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21(4):4-7.
[5]周稻祥,朱長榮.一類具有常數避難所與收獲率的捕食-食餌模型的穩定性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6(12):122-126.
[6]徐昌進,陳大學.具有時滯的食餌-捕食者模型的分支問題[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3-48.
[7]帥智圣,苗春梅,張偉鵬,等.具有庇護所的三種群捕食者-食餌模型[J].生物數學學報,2004,28(1):65-71.
[8]馬智慧,李文龍,李自珍,等.具有已感染者庇護所效應的傳染病模型[J].蘭州大學學報,2008,44(2):111-114.
[9]陳蘭蓀.數學生態學模型與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10]馬知恩,周義倉.常微分方程定性與穩定性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