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
美國宇航局工程師亞當·瑟爾茨納爾在談到未來的太空探索時除了重申我們繼續載人太空探索的重要性,瑟爾茨納爾還提到了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太空探索方法:把人類基因組發送到遙遠行星上。
科學家認為,把人類基因組送入宇宙可能是我們將來在銀河開拓居住點的最好辦法,因為這樣做,有望在一顆行星上播撒下人類生命的種子,“種”出另一個世界。
根據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瑟爾茨納爾提出了這個有點激進的方法。根據他的理論,用細菌把人類基因組發送到遙遠行星上,接著用一種未知工具——或許是一個機器人進行“印刷”,然后將這顆行星開拓為人類居住地。
瑟爾茨納爾說:“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的最佳辦法可能是在另一顆行星上‘印刷人類。我們或許無需用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員而是用細菌開拓出另一個人類居住的世界。這些想法聽起來太棒了。”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發行物報道,加里·魯弗肯博士和喬治·丘奇博士最早想出這個理論。他們認為,可用細菌把人類基因組片段發送到遙遠行星上。抵達目的地后,各種各樣的片段就會重新組合成一個人類基因組。
事實上,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科學家早在2012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討論了所謂的“反向有生源說”可能已經發生的原因。他們認為,以前的撞擊可能把攜帶生命的隕石從地球送到其他行星。
例如,被認為結束恐龍時代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事件可能足以把地球生命送到太陽系其他行星上。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科學家說:“如果里面的生命形式依然活著,就會成為將地球生命形式播種到其他行星的證據。”
這些細菌長成人類的方法有待商榷。或許就像地球生命一樣,它們的命運只是由進化決定,然后把我們的有機體播種在另一顆行星上。作為一種選擇,一個可制造細胞生命的自主機器人被提前幾千年發送到太陽系外一顆可居住行星上。一旦抵達目的地,有關從基因上制造一個人的信息就會傳送給這個機器人。
當然,這些方法可能只適合于將來幾百或幾千年的人類。但許多科學家相信,我們將來有一天能夠制造出多細胞生命。顯而易見,這可能包括像人一樣復雜的有機體。這個提議還克服眾所周知的星際旅行這一問題。換句話說,根據人類現有的物理定律知識,讓人類生命形式在太空中穿越、最后抵達一顆遙遠行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其他行星上開拓人類居住地的最佳方法或許只是發送人類成分,然后順其自然。不管我們是否能夠和這些遙遠人類取得聯系,或是他們是否知道我們的存在,都是另一個考慮因素。
這個理論聽起來好像只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不是科學事實。但如果考慮到國際空間站最近進行的一項實驗,這個想法可能就不太可靠了。今年5月,固定在國際空間站“哥倫布”號實驗艙外部的歐洲技術暴露設備證明,細菌可從地球到火星的星際之旅中活下來。
從一次星際旅行的角度來說,它們或許會需要更多保護,以便在長期旅行時間內活下來。但有一天,我們的后人或許會決定把人類基因組投擲到宇宙中,希望讓其停留在一顆遙遠行星上是我們在銀河中開拓其他人類居住地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