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周周
我們閱讀童話或寓言故事,其中提到有關動物的某些生活動態,常常不知不覺地誤以為是千真萬確的,反而對真實世界的現象表示懷疑,這不是很有趣嗎?可見故事的影響力多么深遠!但是就科學的眼光而言,分辨清楚真相,不盲目信從故事中想像部分的誤導,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舉出幾個容易引起誤解的例子:
誤解一,烏龜可以從殼內走出來
有人在地上找到一個烏龜殼,可能會以為烏龜拋棄了它的舊殼,再搬到一個新殼里。其實才不是呢!烏龜失去了殼,別想安然無恙地走出去。
烏龜殼簡稱“龜殼”,也就是烏龜背上的“甲殼”。烏龜的甲殼由拱起的背甲和扁平的腹甲構成,聯接背、腹甲的部分稱甲橋。整個龜殼呈盒狀,一般龜的頭頸、四肢和尾部在其中能自由伸縮,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背、腹甲均由兩層構成,內層由骨板構成,來源于真皮;外層由角質盾片構成,來源于表皮。盾片和骨板的數目和排列方式,是龜類分類的依據之一。
烏龜殼并不是它寄居的一間屋舍。殼是它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萬不要嘗試剝去龜殼,一旦如此,烏龜必死無疑。
誤解二,蟋蟀的鳴叫次數能說明氣溫的度數
蟋蟀的體溫可隨著周遭的溫度而改變。在炎熱的天氣,蟋蟀的鳴叫聲快速急迫得使你很難算清楚。可是涼爽的季節則不同,蟋蟀鳴叫聲就極易數出來。
有人自稱可以從蟋蟀的鳴叫次數,推知氣溫,但是多半不準。蟋蟀鳴叫的頻率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快,這是肯定的。但蟋蟀品種繁多,每種蟋蟀鳴叫的頻率本身便不一樣。除了受氣溫影響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比如蟋蟀在受強光刺激的時候,鳴叫的次數會減少,而雄性蟋蟀在求偶時的鳴叫會響亮而頻繁,所以要通過蟋蟀叫聲得到計算溫度也不是那么容易。
誤解三,豪豬遇到危險時會射出身上的刺
豪豬,又稱箭豬,是一類披有尖刺的嚙齒目動物,它身上的尖刺可以用來防御掠食者。豪豬有褐色、灰色及白色。不同豪豬物種的刺有不同的形狀,不過所有都是改變了的毛發,表面上有一層角質素,嵌入在皮膚的肌肉組織。豪豬的刺銳利,易脫落,會刺入攻擊者體內。它們的刺有倒鉤,可以掛在皮膚上,很難除去。如果警告的響聲還不能趕走敵人,豪豬不會猶豫太長時間就行動了。它從原來的守勢,立刻轉入功勢:閃電般地轉過身體,把刺尖對準敵人,后退著沖過去。鋒利的豪豬刺扎進敵人的嘴里后,會迅速脫落,留在那里。當敵人忙著拔刺時,豪豬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以前,人們認為豪豬會把刺像長矛一樣投射出去,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當倒刺陷入動物的肌膚,就阻滯而停留在那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