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玉琳
相比美俄,中國載人航天起步頗晚,幸而免去了前輩曾走過的一些彎路——比如大動物實驗和航天飛機。同時,中國宇航員在軌時間相對較短,因此也免去了一系列吃喝拉撒的麻煩事情,可航天的逸聞趣事倒也不少。
黑猩猩“宇航員”住養老院
在NASA的太空探索史上,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黑猩猩“宇航員”,它們為進行太空飛行接受過殘酷的訓練,并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當它們的“同事”被視為太空英雄的時候,“黑猩猩”宇航員卻被拋棄到了一邊,即使從NASA“退休”后,它們面臨的仍然是狹窄的籠子和無盡的醫學實驗。
在被忽視了幾十年后,它們的貢獻才得到認可。2006年,美國政府斥資1500萬美元建立了一個占地200英畝的黑猩猩“養老院”,專供退休的黑猩猩頤養天年。
在這里,每個黑猩猩家庭都有專屬臥室,窗外就是如畫的森林。游戲室中的地板上扔滿了各式塑料玩具、蠟筆和粉筆,黑猩猩隨時都可以拿起筆來信手涂鴉。在玩樂的同時,黑猩猩們還可享用新鮮的水果、蔬菜、果汁及剛出爐的爆米花。除了食物,退休黑猩猩還可以看看電視,“養老院”甚至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黑猩猩提供不同的電視節目。
失重下的動物
除了作為宇航員的黑猩猩,可憐的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還常常被用來進行空間實驗。
喵星人只有確定“下方”在哪里時,才能四腳著地。科學家把貓咪帶上了噴氣式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貓咪有15秒的時間處于失重狀態,這時,小貓似乎找不到北了。同樣找不到北的還有鴿子,當飛機俯沖失重時,它們便失去了上下的感知,甚至有些鴿子還大頭朝下顛倒了飛。而90年代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里的鵪鶉,因為迷失方向而無法吃東西,只得被實施安樂死。
2010年,研究人員把黑脈金斑蝶的幼蟲送上了國際空間站,觀察它們是否能在失重的環境下孵化并羽化成蝶。結果,幼蟲做到了。但是,這些蝴蝶卻完全飛不起來,它們一次次地撞到器壁然后被彈開,并最終放棄了飛行。
NASA宇航員不用“走關系”
地球上有70億人,擁有飛行執照的約46萬人,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20日,共有來自38個不同國家的555名宇航員到達過海拔10萬米高空,他們中的24位超越了近地軌道,12名曾在月球上行走。你有十億分之八的概率可以成為宇航員,以及百億分之二的概率漫步月球。
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很困難,需要時間、意志甚至運氣,但至少在美國,成為一名宇航員也并非太遙不可及的事情。NASA每兩年會進行一輪公開透明的宇航員征募,你可以在NASA的網站上查閱到相關的招聘信息。如果你想應征宇航員,必須在政府網站上填妥相關的政府就業申請表格。
NASA每次招募平均能收到4015份申請,其中100名左右的申請者會被邀請進行為期一周的面試、體檢和方向感測試等,通過面試者即會成為宇航員候選人,開始參加為期20個月的基礎培訓。在完成培訓取得宇航員資格后,候選宇航員將參加專業性更強的進階培訓,直到被指派參加某次升空任務。
當然,在載人航天早期,美蘇兩國所有的宇航員均為資深飛行員。截至目前,中國所有的航天員均從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中選拔。
航天飛機計算性能不及游戲機
代表了太空輝煌時代的航天飛機在2011年7月21日全部退役。但一般人可能很難相信,航天飛機上裝載的飛行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竟然不及Xbox 360的百分之一。更不用說微軟公司所開發的第二代家用視屏游戲主機與美國E3游戲展上正式展示的Xbox One相比了。
而且,因為容量有限,航天員還需要給起飛、入軌、降落每個階段逐一加載程序,加載時也要提前清空上一階段的程序才能載入接下來的程序。那么,當初NASA為什么不升級一下計算機系統呢?原因就在于,他們信賴這套可靠運行了30年的系統。
事實上,航天載具所使用的計算機為了顧及可靠性,往往會犧牲計算能力,2011年升空的天宮一號的主計算機,其芯片的計算能力大概比80年代后期的386略強。但其可靠性卻堪稱“變態”,“不關機、不重啟、不復位”是對其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抵御發射時的巨大沖擊和太空的輻射。滿足這些要求的計算機自然是造價不菲,設計開發人員開玩笑說,如果不小心燒毀一個芯片,一輛奧迪車就沒了。
宇航員放屁怎么辦?
有吃喝就有拉撒,疑問就來了:宇航服是一個密閉的空間,那需要放屁的時候怎么辦?
其實無需擔心。首先,宇航員只有太空服是密封的,而太空服基本只有出艙時才穿。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穿著非密封的衣服待在太空艙/空間站/航天飛機里面,而這些載具里均裝有空氣凈化吸附裝置。
然后,太空服里其實頭盔部分和身體其它部分是基本隔絕的,放的屁不會直接飄到宇航員的鼻子里。身體部分的空氣循環是要經過一個過濾器的。除非宇航員當天吃錯了東西,否則應該不會受到氣味的困擾。
但放屁的真正問題不在難聞,而在其中的小分子可燃氣體。腸道細菌會生成氫氣和甲烷,在密閉空間里這兩種氣體有燃燒危險且很難被吸附,決定氣體生成的因素主要有食物、菌群組成和宇航員生理狀態。目前,似乎解決的方式是控制飲食。
在太空便秘怎么辦?
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宇航員的身體飄浮不定,再加上一些心理因素,“拉”本身就變得不太容易。如果再遇到便秘,宇航員會更加苦不堪言。在太空上廁所通常需要固定下半身,臀部和馬桶邊緣緊貼,采用“抽氣導流”原理,引導排泄物和人體分離并導入集便袋。為了解決排便不暢,甚至還有人發明了“采挖式太空馬桶”,用類似肛門鏡的設備把糞便“挖”出來。這樣的如廁方法聽上去都讓人難受。
為什么宇航員容易出現腸道健康問題?這是因為在失重環境和密閉的飛船內工作,同時還要承受太空里大量的輻射,宇航員的身心都會受到各種影響,腸道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有可能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或者免疫力降低。所以解決宇航員的便秘問題,還得從“腸”計議。向宇航員的腸道補充對人體有益的菌群,是解決便秘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