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艷
時下,北京的不少家庭主婦會到“有機農夫市集”上挑選有機蔬菜和食品,這些產品都是各地農場主自己種植和生產的。市集的發起人叫張映輝,她是兩個混血兒子的母親。2010年5月,她作為一名有機消費者,聯系北京等地的多家有機農場,在順義舉辦了北京的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市集至今已舉辦了100多場,參加的農戶和商戶近40家,趕集人數也從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每次4000多人。這個市集是有機食品在中國逐步得到認可的縮影。

2014年2月,張映輝在丹麥考察有機農業。

張映輝在啟明星雙語學校給家長示范如何使用無患子
張映輝關注有機食品,要從2001年5月說起。那年她的大兒子昆侖出生,她開始思考給孩子吃什么才健康。“昆侖出生在意大利,我當時收到了嬰兒食品公司的免費禮包,里面有幾份小瓶裝的胡蘿卜泥,我打開一瓶嘗了一口,甜絲絲的,但完全沒有新鮮胡蘿卜的味道,當時我就決定永不讓孩子碰這些所謂的嬰兒食品!”
張映輝1964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密山市的連珠山鎮,1982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此前18年,她都待在這個小鎮上。在張映輝小時候,人們生活雖然普遍艱苦,但東北的黑土地卻源源不斷地“哺育”出天然的食物。張映輝深情地追憶:“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黃花菜,夏季和初秋則是各種蔬菜和水果,還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魚,秋天除了收獲糧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儲存的菜和腌酸菜,還可以吃自己發的豆芽和在木槽里栽的蒜黃?!?/p>
這種親近大自然的生活,讓張映輝后來對食物的味道十分敏感。她告訴《環境與生活》記者,離開家鄉來到北京,后來又去過許多國家,卻念念不忘家鄉食物的口感,“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帶著對食物的記憶和獨特理解,張映輝開始為孩子和家人找尋食物。她擯棄了一切加工食品,幾乎包攬了家庭的所有食物,連孩子的零食都親手做。張映輝的丈夫是意大利人,中文名叫路德。路德常在不同的國家工作,婚后張映輝當了全職家庭主婦。他們曾在意大利、英國、巴基斯坦和中國定居,因而張映輝尋找健康食物的足跡也遍布這些國家。2007年到2010年,他們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此時她的小家庭已有4口人,那幾年,張映輝將北京有機農場翻了個“底朝天”,并且很快和農場主熟絡起來。

張映輝在山西走訪衡榮有機農場合作社
隨著對有機食品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張映輝漸漸變成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比如,她從不給孩子買超市里的零食,也不給孩子打針吃藥,幾乎不到外面餐廳吃飯。不知不覺地,她身邊居然聚攏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為了與更多的媽媽們分享自己的育兒經,2008年10月,張映輝在某網站開了一個名為“自然之子”的專欄,主要是介紹全國各地的有機農場和堅持不用農藥化肥的農戶,這些都是她經過實地了解和買過產品的。
經過3年的摸索,她將這些有機農場組織到一起,于2010年5月22日促成了北京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她最初的愿望是讓大眾能買到真正信得過的食物,也讓這些艱難生存的有良心的農場主們有一個好的銷售渠道。
當然,有機農夫市集還能喚起大眾關注生態農業,鼓勵更多農戶從事有機農業,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爸灰麄冏龅讲挥棉r藥化肥,哪怕達不到有機的標準,我也會用購買的方式支持?!睆堄齿x盡管對食物很“挑剔”,但也不拘泥于嚴格的有機標準。
2013年底,由于要拍一部有關有機農業的微電影,她從倫敦回到北京,其時,正是挺轉基因和反轉基因人士“打”得最火熱的時候。
張映輝認為,轉基因食品沒有存在的必要。很多“挺轉”人士認為,轉基因技術能彌補世界上日益擴大的糧食缺口,而且轉基因技術能抗蟲害,比如木瓜就只能依賴轉基因技術,木瓜也是中國唯一允許利用轉基因技術種植的食品,“可是為什么木瓜存在了幾千年呢?”張映輝反問,她曾經查詢過相關的數據庫,“據我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種植的木瓜是轉基因的?!?/p>
“說轉基因可以帶來產量提高,其實看一下聯合國糧農組織近20年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口數據,你會發現糧食的總量其實是夠的,只是貧富和分配有問題。”
張映輝指出,只以現金收入來計算經濟增長的模式存在問題,這導致非洲貧窮國家鼓勵農戶去種植花卉,以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帶來現金收入,而不考慮本國生產的糧食是否足以果腹。在張映輝看來,現金并不一定能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相反,窮人只要種一點地就能滿足基本需求,“難道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不拿去交易就不是經濟增長嗎?”
2013年底,張映輝的書《自然生活:養育健康的孩子》出版,該書詳細記錄了她在不給孩子打針吃西藥、不給孩子買超市零食、不讓孩子看電視等前提下,是怎樣打理孩子的飲食起居,培養孩子健康體魄和動手能力的,“書中很大一塊跟吃有關,那是在我多年走訪農場的基礎上寫出來的。”
書名為什么是“自然生活”,而非“有機生活”呢?
張映輝解釋,有機很容易讓人想到吃有機的食品,而自然生活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吃,還包括社會責任感,“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并且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比如說,現在去有機市集買菜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為什么要去呢?有些人除了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還因為他們愿意用自己的錢去支持這些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農戶。”
張映輝認為,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大陸的家庭主婦會越來越關注食物的來源和環境的健康,這將在推動環保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這種主婦引導消費繼而推動社會改變的模式,在日本和臺灣早有先例。日本1965年成立的“生活俱樂部”以家庭主婦為主,在20世紀70年代,她們發現市場上出售的合成洗滌劑對河流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于是發起了“肥皂運動”,從環保角度呼吁大家不要使用合成洗滌劑,很快她們認識到此舉并不能從根本上控制水質污染,又發起了“禁止制造和販賣合成洗滌劑的請愿”運動。她們還發起了包裝物再利用運動,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倡導一種不產生垃圾或盡量少產生垃圾的生活方式。

張映輝還做了很多義務的工作。
2010年,《環境與生活》記者初見她時,她正在義務幫北京啟明星雙語學校的孩子做有機午餐,學生食堂被收拾得窗明幾凈,廚房飄來香噴噴的烤土豆味,衛生間洗手臺放著手工皂,這是張映輝從朋友處要來的邊角料。
當年,張映輝接到校方邀請時特別高興,因為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一直帶飯,但并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時間給孩子做飯。如果學校能做有機午餐,豈不是好事?
然而,真正做起來,才明白其中的苦衷,張映輝和該校美籍教師克麗絲為了給孩子買到合適的烹飪器具,找了許多店都沒能找到?!耙磺卸紡牧汩_始,連衛生都是我們用白醋和小蘇打一點點做起來的,我當時預計一天半能做完,結果花了4天,做完之后連蒼蠅都沒有了,以前有很多蒼蠅的?!?/p>
不用化學清潔劑也是張映輝的一個原則,在很多場合,她都不厭其煩地向別人介紹如何用白醋和小蘇打清洗抽水馬桶,用茶籽粉清洗碗筷,以及用無患子果皮清洗衣服和頭發(無患子是一種果皮含有皂素的植物)。
做好的有機餐先讓老師品嘗,再做出相應調整,才能放心地給孩子們吃。這個工作本來準備兩個星期完成,結果花了三個星期才讓有機午餐初具雛形?!爱敃r100多個孩子,哪幾個孩子對雞蛋過敏,哪幾個對花生過敏,還有的對芝麻過敏,我都知道。他們的食物就會分開做?!?/p>
慶幸的是,這個有機午餐至今還在繼續,而已是3個孩子母親的克麗絲也依然在該校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