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

歐亞大陸,橫跨11個時區,面積約5000萬平方千米,數千年來都是世界的中心。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的古代交通網,在數千年的歷史中,蘊含著無數人的開拓與跋涉,諸多文明的交融與傳承。
從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在其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國》中首次提出以來,絲綢之路的概念不斷拓展。中國境內公認的線路有四條:一是漢唐時代經河西走廊至西域的沙漠綠洲絲綢之路,二是中國北部的草原絲綢之路,三是在元末成為陸上主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四是宋代以后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之間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交通網絡,并非一條確切的路徑,卻都飽含著對另一種文明的開放胸襟。它是全球化時代的先聲和前奏,在東西方互相發現的貢獻上,絲毫不遜色于環球航海和地理大發現的歷史。
公元前1世紀,隨著騎兵的狂飆,幾乎在同一個時期,羅馬、波斯和中國都出現了疆域空前的帝國,歐亞大陸文明之間的交往已經不可避免,絲綢之路等待著開拓者的到來。公元前138年,漢朝首都長安,青年張騫肩負著神圣的國家使命將目光投向長城以外,前后兩次出使西域,歷經磨難,使中國的影響力第一次到達蔥嶺東西、天山南北。絲綢之路的發現與開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新疆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對于中華文明抵御外侮,開拓生存空間產生了深刻影響。張騫出使西域的這一年被后世的歷史學家稱為“絲綢之路元年”。
司馬遷贊譽張騫有“鑿空”之功,不僅是地理意義,更是文化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沿線曾經產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中華文明等許多古文明,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冶煉技術、坎兒井技術等向西傳播,西方的制糖技術、玻璃制造技術,以及音樂、舞蹈等方面不斷傳入東方,佛教、伊斯蘭教、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各種域外宗教涌入中國,具有地域特征的農作物、動物、香料、礦產等相互引進,天文學、數學、醫藥等方面相互學習。絲綢之路寄托了西方人對華麗、富裕、神秘的中國的美好想象,對歐亞大陸的政治、文化、經濟的溝通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形成了一股綿延數千年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斷交融的洪流。2014年6 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絲綢之路的復興提供重要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些構想將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總人口近30億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繁榮的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它將絲路重新凝結成一個整體,成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這表達了中國謀求開放的決心,標志著中國主導的絲綢之路新時代即將到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