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對策是一對矛盾,自古以來,有“政策”就有“對策”。在過去的封建社會,“政策”與“對策”交鋒,多以前者失敗告終,就是皇帝老爺親自制定政策,也未必是“對策”的對手。
明朝萬歷年間,宮里的珠寶首飾被宮里人藏進大糞車里弄到西海子市場出售,宮里有啥,市場就有啥。萬歷皇帝知道后,制定了八項政策:一是看。看推糞車內侍的眼神正不正??蓻]想到,偷東西的人比不偷的人眼神還正,心里硬氣著呢!無論怎么偷,都理直氣壯。二是查。查宮里人祖宗三代是否根紅苗正??稍绞浅錾砗玫?,越是見珠寶眼紅。三是盤。就是把宮里的玩藝兒一件件點好,登記造冊??赡切┤讼扔眉S車把假的運進來,放在那里,真的進了糞車,運走了。四是加稅,讓攤主賺不上錢,可人家立馬兒加價了,原來賣十兩的珠寶,這會兒賣二百兩了,照樣有人買;五是嚴厲懲處,抓到了殺頭??商O早就去了那東西,啥都不在乎,死就死了,不死就賺了,還是干。六是教育,進行愛國愛君愛惜自己的教育??伤麄儾粣鄞竺鞒?,也不愛皇帝,更不愛惜自己,反正破罐子破摔。七是縮短市場開張時間,把初二、十二、二十二改為十二一天??砷_一天就變成了日市加夜市,一天一夜連軸轉,夜市交易更好。八是想取消內市??沙甲觽冋f,你取消了內市,東西就流到民間去了,再也回不來了,更可惜。萬歷皇帝的“政策”被“對策”一一化解了,他沒招了,哭了,最后就不管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今天的“政策”貫徹執行比過去要好得多,但問題也不容忽視。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政策被對策化解的情況仍然存在。通常是有利的“政策”就落實,沒利的“政策”就用“宮里人”的辦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準上五星級酒店宴請,那就把內部食堂裝修成五星級,用礦泉水瓶裝茅臺,請五星級酒店的大廚來做菜。要求壓縮公車消費,那就減掉幾輛舊車,增發交通費,一個處級官員一個月發數千元,而且公車照坐。規定評職稱要發表論文,那就用“版面費”買論文。要求投票公選干部,那就到處拉票賄選。要求登記官員住房,那就把房子轉到“外人”名下。如此這般,你有矛,他有盾,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多少招盡管使,他該怎么搞還怎么搞,再好的政策,最后也不了了之。
這絕非危言聳聽,當今好多政策都敗在對策上。政策失敗后,存在的問題迅速滋長蔓延,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比如治理環境污染,我們出臺了許多環境保護的文件,規定了許多“不準”,也搞了檢查和處罰,但收效甚微,“越治越污”的情況十分突出。又比如打擊假冒偽劣,我們出臺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公布了商標保護措施,組織了“產品質量萬里行活動”,可假冒偽劣產品仍然滿天飛,“李逵”被“李鬼”弄得沒了脾氣。又如懲治腐敗,什么財產申報呀、群眾舉報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呀、官員家屬辦班呀等,好多招數都用了,盡管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可地下的腐敗仍然暗潮洶涌。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沒轍了呢?也不盡然。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政策是非常神圣、極具權威的,政策是真正的法規,不能變通、不容許走樣。大到政府的施政方針,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只要有政策出臺,“下面”就會認真地按照政策規定辦,而不會“遇到紅燈繞道走”。這種政策意識的形成,原因很多,有教育問題、公民素質問題、社會風氣問題等諸多原因,但重要的一條,還是法制建設見到了成效,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制化社會里,政策的落實是暢通無阻的,再好的對策也沒有市場。一個社會法制建設的進程,透過政策與對策的相互博弈,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凡是封建的、落后的社會,都是對策走俏的社會;凡是進步的、文明的社會,必是政策能落到實處的社會。政策的落實不是孤立的,必須有法制建設作堅實基礎和強大后盾。否則,再好的政策也治不了“大糞車”。
政策為何治不了“大糞車”
文_許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