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家仕

19世紀初期的救火會是以商會和地方紳士招集成立的民間組織,下有按行業、同業公會各自成立的救火會的分支機構,實施地段上的救火工作。資金由各行業捐款籌集。人員除極少數聘用者外,其主要“兵馬”都是所在地方上的青壯年。 救火會的設備較為簡單,除水桶、木梯、鐵鉤、板斧和挑著球形油燈的木棍外,就是“水龍”了。“水龍”是輛帶有壓水裝置的水車,兩邊有兩只木制帶有鐵箍的車輪,周身漆成大紅色,也有個別刷成白色的。車子的上方中央縱架一根杠桿,謂之“龍杠”,“龍杠”兩頭是呈“T”型的抓手,可供多人操作,救火時,兩邊的人不停地奮力按捺“龍杠”,水就會從水苗口激射而出。龍杠中心的上方掛有一只銅鈴,隨車行走鈴聲不斷。“水龍” 的把手在車子的前方,也呈“T”字形狀,好多人齊力駕馭,好快速前進,車走得愈快鈴聲愈急愈響,告諸行人,急速避讓。
各救火會都設有瞭望臺,彼此相呼應。當時家鄉江蘇鎮江市最高的瞭望臺在陽彭山上,可俯視全城,指揮各處。行規有約,目擊所至若有火情,瞭望臺上鐘聲就響,傳遞信息,按節奏說明方向。“志愿者”們聽到鐘聲就都會主動集中于會,按事先的分工,不管是“水兵”、“ 龍兵”都頭戴鋼盔,身穿雨衣,立即出動奔赴現場。其作戰方式有單獨作戰的,那是火勢小的;有相互支援的,那是火勢較大的。其中最有名的會戰要數1948年的義士路火災和金山寺的大火。
提起義士路的火災,是熬油出的漏子,燒的是一桐油棧和康復醫院旁的公路局油倉庫。大火勢頭兇猛,救火會的隊員推龍執苗奮勇向前,沖向火海,惡戰之后,大火是被撲滅了,但有5個義務消防員獻出了生命,事后舉行了公祭,并在南郊黃鶴山麓建了“五義士墓”供人瞻仰。金山寺的大火發生在清明節剛過,據說是國民黨的殘兵敗將及其家屬在大殿上燒火油爐子惹的禍,致使金山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毀于熊熊大火。但大殿周圍的房舍及天王殿、山門,在全市二三十條“水龍”的奮力保護下得以幸存。那次會戰也出了不少令人可敬的英勇事跡,首先是住在大殿里的人在消防員的救助下得以逃生,再次是消防員們為救寺院廟產倍加賣勁,水兵隊挑盡了金山四周河塘里的水,最后是站到河中間去一點點去舀,以致魚蝦到處現身。
會戰中“救火龍”功不可沒,同時也提醒和促使“救火會”將設備升級換代。從此各家救火會都先后添置了“機器龍” 那是燒汽油的,既省力威力又大,逐步取代了原先的人力龍。接著商會又買了鎮江城首部“汽車龍”。“救火會” 救火時是非常緊張的,但也有較為輕松的時候,那就是練兵演習比賽的時候。曾記得那時候在中華路上的演習比賽,鎮江人俗話叫“校苗子”,比的是哪家的龍性能好,哪些人操作的技能高,水苗子打得高,打得遠,打得準。優勝者笑容滿面,掙的是面子,要的是名聲。記得當時公認小街上的“小白龍”影響較大,姚一灣“永靜”的設備較好。看“水龍”大會那真叫是件快樂的事,圍觀者堵街塞巷,男女老幼喜氣洋洋,好不熱鬧。
當年的“救火會”在鎮江全城是星羅棋布,城西地區商貿發達,人口密集,救火會也分布較多,大西路王家巷、小街,中華路姚一灣、柴炭巷,小碼頭街等處都有一兩家,城里中山路五條街、上河邊,南門大街等地也有設置。“同安”、“ 同濟”、“ 同福”、“ 萬安”、“大安”、“小白龍”、“眾安”、“西津”、“眾善”、“永靜”、“ 永安”等名號提起來,老鎮江的人們都會比較熟悉,是它們曾為當年城市的消防工作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老的“消防員”如今在世的不多了。我的舅父年輕時曾是“永靜”救火會的一名“水兵”,每每提起當年參加救火時的情景,老人總是很激動,他經常對我說他永遠忘不了那些奮不顧身沖進火海救人救物的老戰友,肩挑水桶氣喘吁吁快步如飛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