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老孫家飯莊是創建于1898 年(清光緒24年)的清真老字號飲食企業,發展至今已成為古城西安飲食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秉承“文化飲食” 的理念,2010年,老孫家飯莊東關正街旗艦店盛大啟航,新店面積上萬平方米,以挖掘傳統和發展清真飲食文化內涵為目標,精心打造老孫家飯莊牛羊肉泡饃為龍頭,以清真菜肴、地方風味小吃為特色,形成以大眾化、特色化消費為主,旅游、政務、商務宴請及家宴、婚宴皆宜的立體消費場所。
為了將百年來積淀的博大精深的清真飲食文化、絕世技藝、民俗風俗弘揚光大,在西旅集團、西飲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老孫家飯莊特意在上萬平方米的店堂開辟出1000平方米,設立了“西部清真飲食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共分為面塑磚雕展區、泥塑展區、臥榻休閑區、圖片展示區、碗展區、禮拜殿、多媒體展示區、泡饃場景雕塑、陳列區、售賣區、水局區12個部分,集中展示了伊斯蘭文化、百年老字號文化、清真飲食文化和關中風情文化,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清真飲食文化博物館。
“清末民初清真飲食一條街”面塑、磚雕沙盤模型 這組沙盤模型作品長5米,寬1.2米,建筑有莊嚴肅穆的清真寺,以高聳入云的牌樓,兩三層的閣樓,市民小院落,當街的小店鋪,人頭攢動的街頭為背景,點綴以走街串巷的小販,制作各種美食的店家,招呼客人的堂倌,品吃各種小吃美食的人們,疾馳而過的馬車等,動靜結合,是由全國知名民間藝術家、雕刻大師王泰來、彩色面塑大師張維寧強強聯手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通過塑造表情、動作、場景來表現人物的生動形象,體現關中民俗風情,再現了上世紀初西安回坊市井街頭小吃的繁榮景象,是一幅反映清真餐飲盛況的立體“清明上河圖”。
天下第一碗 順著涓涓的水流聲,來到展區的水局,水局外形是阿拉伯風情的阿拉伯之星形狀,內設一青花瓷巨碗,碗直徑1.2米,高0.45米,是天下第一碗,碗中央有水源源流出,寓意著老孫家天下第一碗,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推陳出新。水局前方有一牌匾,介紹伊斯蘭教圣人穆罕默德生平,以此來弘揚伊斯蘭教文化。
泥塑區域 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西安的街景,由民間泥塑大師仇一凡制作,場面壯觀宏大,人物形態惟妙惟肖,再現了五六十年代西安回坊街道的場景,充分展示了陜西民俗文化,“面條寬的像褲帶”、 “凳子不坐蹲起來”等。
泡饃館場景雕塑 這組雕塑由中國雕塑學會會員、美術學博士苗祥瑞采用玻璃鋼仿鑄銅材料制成,以民國時期老孫家老店經營牛羊肉泡饃為時空定位,表現出老店悠久的飲食文化,再現百年老店經營傳統民族食品的歷史場面。
雕塑中共出現6個人物,其中煮饃大廚一名,年齡50歲左右,頭戴穆斯林白帽子,留山羊胡子,表現為正在專心煮饃的狀態;打饃的中年女廚師一名,身著傳統服裝,正在面案前揉面打饃;跑堂的伙計一名,年齡在30歲左右,身穿短衣,身上搭著抹布,左手端一碗泡饃,右手抬起,面部表情喜慶隨和,口張大,似在叫號,“168號,誰的優質泡饃一個”,表現出羊肉泡饃特有的民族美食的經營特色。
前堂一張八仙桌,坐有三位食客,均身著典型的民國時期服裝,一個身著皮馬甲,手持長桿煙槍,一副關中人飯后一袋煙的自得神態;一個年齡稍輕,頭戴穆斯林白帽,端著大碗,正吃得滿嘴流油,不亦樂乎;另一位右手抬起,似在招呼別的客人,又或者在給跑堂伙計示意——“這碗是我的”。
老孫家飯莊挑選具有一定文化底蘊、工作責任心強的青年員工擔任講解員,并專為博物館培養了管理人才。通過建設博物館、向顧客和社會進行宣傳,企業員工了解了企業的發展歷史,知道了創業的艱辛和守業的不易。在深感光榮和自豪的同時,大家更加感到身為企業一員肩上的責任重大,從而堅定了干好本職工作的信心。而顧客在參觀了博物館后,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一個民族清真企業一步步走向強大的過程,了解了豐富的穆斯林飲食文化。如今,西部清真飲食文化博物館已經成為老孫家乃至西安傳承清真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