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開水煮白菜
開水白菜,乍一聽其名,總不會把它和國宴聯系在一起,但此菜卻是一款川菜宴席中非常高檔的佳肴。早在20世紀20年代前,“開水白菜”便由當時著名餐館姑姑筵創始人黃敬臨創出,后傳于在姑姑筵主廚的川菜大師羅國榮,此后便以開水白菜、竹蓀肝膏湯、雞皮冬筍湯三款高級湯菜而名冠巴蜀。當時中華書法大師謝無量把這三款名湯大菜喻為“三希堂法帖”中的《伯遠帖》、《快雨時晴帖》和《中秋帖》。1953年,羅國榮奉命進京,其三款名湯佳肴也就成了北京飯店的國宴大菜。
不過,千萬不要聽信其名,認為這開水白菜真的就是一道開水煮白菜。要知道此開水非彼開水,而是川菜烹飪中之特制的高級清湯。所謂“開水”,是將老母雞、老母鴨、云南宣威火腿上的蹄子、排骨、干貝等鮮貨分別入沸水鍋中,除清血水和雜質撈出再洗凈,一起放入湯鍋內,加入足量清水、姜、蔥,燒開后打去浮沫,加料酒,改用小火保持微開不沸,慢慢地熬至少4小時至湯出鮮味。再將凈雞脯肉打成茸,用涼的鮮湯把肉茸攪成豆漿狀,倒入燒開的鮮湯中,這時鮮湯會出現奇妙的景觀:湯中的雜質爭先恐后地吸附在肉茸上,慢慢地形成一個球狀物,10分鐘左右將球狀物撈起,棄而不用。如此反復2-3次,直到把湯“清”得如開水般透澈。此時,微黃的“開水”做成,把白菜心放入沸水中斷生,放入涼開水中漂一會兒撈起,順條擺進湯碗;然后鍋燒熱,摻進制好備用的特制清湯,放少許鹽、胡椒粉,沸騰后打去浮沫,舀起緩緩倒入盛有菜心的湯碗中。此時之開水白菜,湯醇色雅、如溪似泉、皎潔晶瑩、清幽怡情;湯中之菜心嫩黃碧綠,有沉魚落雁之態,閉月羞花之形;慢嘗細品、鮮美柔嫩、芬芳沁心。也只有吃了這碗“開水”之后,你才會感悟到川味美食中稱之為“開水”的卯竅和幽默。
烹道自然 上善妙湯
對于傳統的川菜來說,用湯是十分嚴謹的,即便是很小的差錯與失誤都會直接影響成菜的風味特色。在川菜中,湯菜,以湯為主,湯是主料;燒菜,以湯為汁,湯是配料;炒菜,以湯兌汁,湯是調料;而冷菜收汁同樣用湯調兌,使其自鮮香可口。因此,川菜對湯分得很細,足見其用心,用功之精到。作烹調原料用的湯就分有:頭湯(二鍋原湯)、二湯(毛湯)、肉湯、骨湯、雞湯、鴨湯、魚湯、牛肉湯、羊肉湯、奶湯、清湯、口茉湯、紅湯、老湯(特制紅湯)等;其中常用于中高檔菜式的則是頭湯、清湯和奶湯。
或許就是川菜對湯汁的要求如此之高,在利益當先的今天,川菜之湯的勁頭遠遠被辣椒的勁爆所掩蓋,甚至到了世人不識其湯的程度。如果單純的依靠味精調味,一盅清水幾匹白菜心,連顆油珠子都見不到,既無看相又無吃頭,更談不上佐酒助餐。倘若以傳統吊湯為基礎,輔以濃縮湯汁等,未嘗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像上海品川餐廳的行政總廚冉勇,在2002年四川烹飪大賽上獲得金獎的菜式老豆腐燉膏蟹,大廚將傳統做法中的老豆腐用石膏豆腐來代替,并加入了金寶清鮮雞汁,使得豆腐能夠充分地吸收湯汁中的雞鮮和蟹鮮味,越煮越入味,且久煮不爛。而金寶清鮮雞汁也在無形間豐富了螃蟹的口感,雞鮮與蟹鮮完美融合,將傳統川菜與現代濃縮湯料完美結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