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菊 文世芳
曾流行一時
1941年,時任《晉察冀日報》副總編輯的張春橋創作了《毛澤東之歌》(盧肅作曲)。這首歌問世后,曾產生過比較大的影響,不僅在解放區廣為傳唱,新中國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時。其歌詞如下:
密云籠罩著海洋,海燕呼喚暴風雨。你是最勇敢的一個,不管黑暗無邊,夜霧茫茫,從不收起你戰斗的號召,從不收起你堅強的翅膀。
在南方,在北方,從中原,到邊疆,你響亮的聲音,鼓舞著斗爭中的人民,溫暖著受難者的心。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學著你的榜樣,跟著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你是勝利的旗幟,光明的象征,我們光榮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學著你的榜樣,跟著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1951年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所作的“1950年全國流行歌曲調查”中,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
周巍峙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
1951年2月11日,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周巍峙在《人民日報》發表《略談歌頌毛主席的歌曲創作》一文,點名批評《毛澤東之歌》。文中旗幟鮮明地指出,歌曲對毛主席的歌頌,必須正確認識領袖與群眾的關系,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嚴肅批評了只見領袖、不見人民的形象。“我看了二十幾個歌頌毛主席的歌曲,有的是群眾自己的創作,在這些歌曲里最常見的詞句是‘大救星‘恩人‘像爹娘,或者‘北斗星‘幫助咱們把身翻‘跟著他,以及‘飲水要思源等等,僅僅有少數歌提到人民的力量。這些歌曲雖然反映了群眾對毛主席衷心的敬愛與感激,卻沒有充分反映出領袖與群眾之間的正確的關系,或者反映得還不夠恰當。領袖的偉大就依靠于他是真誠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發揮群眾的力量,因此他才能領導群眾在十分艱巨與復雜的斗爭中贏得勝利。”“陜北民間的詩人孫萬福曾用‘高樓大廈平地起,蟠龍臥虎高山頂這兩句話歌頌毛主席,‘蟠龍臥虎要依靠‘高山,‘高樓大廈要從‘平地建起。這樣他就把領袖與群眾的關系正確地表現出來了,而不是把領袖寫成了‘超人與‘救世主。”
一文章指出,《毛澤東之歌》“詞中雖也著重說明了毛主席剛毅的戰斗精神,以及他在革命中的領導作用,但他所選取的形象是暴風雨中的‘海燕,是‘黑暗無邊;夜霧茫茫。對偉大領袖與迅速發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繪。”“有人認為它的情調受了宗教贊美詩的影響,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這個歌曲是十年前的創作,在新解放的城市中,也曾為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所歡迎,但從整個思想情感來看,卻和現在人民的距離很遠了”。
張春橋的回應
一個月以后,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張春橋的答復:“……我完全同意他(周巍峙)對我和盧肅同志合作的《毛澤東之歌》的意見。他所指出的許多缺點,是一九四一年‘七一前寫成這個作品時我們就感到了的。一九四三年整風時,我對這支歌曲也曾進行檢討,和巍峙同志這篇文章的意見基本上也是一致的。經過整整十年,每當聽到人們還在唱這支歌時,內心實在不安,它成了我的一個精神負擔,并且一天比一天沉重。雖然也曾想重寫一支新歌,但思想感情很不成熟,始終未敢落筆。我衷心地希望有新的歌曲來代替它。我想,現在人們還在唱它,并不是因為它好,而是迫切需要一支歌來表達對領袖的敬愛。我自己也仍愿在這方面努力。
“這支歌人民廣播器材廠曾灌過唱片,為了不使它再推廣,我已請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行……”
當時,身為《解放日報》總編輯兼社長的張春橋,對和自己職務大體相當的周巍峙的公開批評,并未惱羞成怒,也未大加辯解,其態度之誠懇,言辭之周全,反應之迅速,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而作為黨的“喉舌”的《人民日報》在為張信所加編者按中也亮明態度:“這個歌曲,除人民廣播器材廠停止發行外,各地廣播電臺應即停止播送。”
(摘自《黨史博覽》2014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