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
江蘇省如東縣,憑海而生,靠海而立。106公里的海岸線,104萬畝的潮間帶灘涂,良好的自然地理優勢,領軍人物的探索和協會政策的支持,使紫菜產業對于當地來說,既是傳統產業,又是優勢產業。然而,任何傳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遭遇到瓶頸,現如今的如東紫菜產業也同樣面臨著“升級”的挑戰。
領軍創業
每一個歷史悠久的產業都會有一個“領軍人物”,而對于如東的紫菜行業,蔡守清就是這樣的領軍人物。他從1975年開始從事紫菜養殖,如今已將近四十年,其間,把一批又一批的人帶進了這個行業。
蔡守清,現任江蘇省紫菜協會副會長,如東縣紫菜協會會長,同時也是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四十多年前的他就讀于現在的上海海洋大學。“我那個時候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學習的時候,我就每天跟著漁民一起下海去撈紫菜,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對于種植紫菜的過程,從育苗、養殖、加工到二次加工,我都很熟悉。”1992年的時候,蔡守清與日本和香港的兩家公司合資創建了“海達”,“那個時候,差不多什么都是學習日本的,我們一開始所用的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的機器都來自日本,但是現在,我們用的機器都是國內的品牌,我們的產量也遠遠超過了日本。”到了2003年,海達公司研發出天然有機的新型養殖技術,推出了全世界首家有機紫菜。直到現如今,“海達”都始終把發展創新當作核心理念,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提高企業形象和產品品質。
協會統領
現如今,“領軍人物”早已不是一個人的奮斗。據江蘇省紫菜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江蘇紫菜產業養殖總規模44萬畝,年產量55億張,總銷售額達到16.3億元,影響著江蘇沿海近20萬漁民的就業與生計。
整個七、八十年代,如東大多數養殖戶和企業都是采用傳統的土烘法來加工紫菜,發展步伐非常緩慢。到了90年代,由于養殖戶和加工企業市場觀念淡薄,各自為營,相互間打價格戰,經常讓客戶坐收漁利,在市場上任人宰割,大多養殖戶和企業幾乎連成本都找不回來。然而到了2000年后,這個行業逐漸規范化、規模化,如東紫菜產業真正邁開了“跨越”的步子。是什么促使了這樣巨大的轉變呢?如果問起當地的任何養殖戶或是企業,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紫菜協會的功勞。
2001年5月,如東縣紫菜協會正式成立。協會在打造巨大的技術信息庫的同時,更打造了資材市場交易平臺。此后,任何一個人在紫菜行業進行的都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協會溝通信息,國際市場的價格和國內市場的價格都有交流。此外,協會還聘請科研院校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常年進行技術咨詢和現場指導,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班,同時組織專人收集編印《如東紫菜業信息》,每月一期,及時為會員企業提供最新技術、價格、海況、天氣等信息。
隨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成就,就是建立了交易市場,引進競價銷售模式,最終實現行業的統一規范管理。這一做法是向日本“取經”而來。
2003年協會動員會員單位,按照每臺紫菜加工機一次性交納市場建設費5萬~10萬元的標準,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建成了“如東天一紫菜交易市場”。這個交易市場把分散的養殖戶集中起來,抱團闖市場,在交易市場上采取“最高價中標”的競標模式,反過來讓客戶打價格戰,誰的價格高就賣給誰。
如東縣紫菜協會會長蔡守清說:“目前我們的紫菜交易市場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平均價格也比其他市場高出5分到1毛。”據他介紹,目前如東基本形成了紫菜育苗、養殖、一次加工、二次加工、海外銷售、國內銷售等一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他還透露,以前日本的市場對中國是不開放的,2004年的時候,以如東紫菜協會為主力,由省紫菜協會和日本的紫菜協會談判才打破了這個貿易壁壘,現在日本、韓國的市場的出口量是非常大的,這塊做起來對我們紫菜產業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在企業互助的部分,紫菜協會還打造了一個融資服務平臺,來幫助會員企業解決周轉金困難。自2003年9月至今,協會分三批向銀行融資8400多萬元,拆借給會員企業,此外在企業遇到特大災難時,協會除盡可能地給予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外,還給會員單位以資金援助,幫助會員企業度過暫時的難關。
據如東縣紫菜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企業會員已發展到121家,在沿海鎮還設立了分會,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場。如東全縣紫菜養殖面積逾12萬畝,占到了全省的30%;育苗面積12萬多平方米,養殖原藻占全國產量的一半還多;全縣紫菜業年產值在2011年就已經達到10億元。
突破瓶頸
規模化經營并不意味著如東紫菜行業能夠“一勞永逸”。“隨著沿海經濟開發的深入,圍海造田和港口建設使得沿海養殖的灘涂面積遭到壓縮,海水污染的加重,以及紫菜產業用工老齡化,五十歲以下從事紫菜養殖的工人幾乎沒有了,出現了'后繼無人'的情況,這些都對如東紫菜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江蘇鮮之源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信明分析道。然而更令如東紫菜企業頭疼的,莫過于自身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開拓。
蔡守清會長對如東紫菜品牌的塑造有著切身的感觸。他說了一個故事:海達公司的“海達屋牌”即食紫菜努力拓展上海市場,想進一些著名連鎖超市,對方的回答是,先交“進場費”,至少幾十萬元,“喜之郎”等卻無需繳納。問為什么?答曰:你們是小牌子。雖然如東產紫菜食品質量和口味都足以媲美國內一流企業,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只重出口,國內銷量和品牌知名度較小,市場號召力普遍較弱。
如東紫菜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現實瓶頸。蔡守清表示,雖然受成本預算的限制,目前“海達”不能像“喜之郎”、“波利海苔”一樣做大規模的廣告營銷,但如東紫菜行業已經敏銳地捕捉到了國內市場的變化。“海達的國內市場拓展計劃已經制訂,第一階段的營銷策略也正在實施之中。”蔡守清說。同時他也表示,名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確立的,海達還需積聚實力。
另外,楊信明董事長指出,由于宣傳不到位,整個國內市場的布局也不夠,這就導致如東紫菜消費的國內市場尚處于低水平發展的層面。“所以,如何平衡高質量產品及廣告投入帶來的高成本,和企業盈利的根本目標,都是我們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其次,不得不考慮新的養殖模式。沿岸污染給紫菜育苗造成很大影響,如東縣育苗過去直接從近海接根管道抽海水,一噸的成本只有一塊錢,而現在要到外海去拉水,成本要達到十幾塊錢。這大大增加了養殖成本。”巨大的現實問題讓如東的紫菜行業不得不思考。
放眼同行,2005年初全球最大的果凍企業喜之郎集團涉足海苔產業,推出了喜之郎“美好時光”海苔,利用橫向營銷和消費者導向的理念,半路殺出,獲得了市場廣泛的認可。推出不到一年時間,銷量過億,知名度直線上升,緊逼市場第一把交椅。
對于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場的如東紫菜企業來說,如何借鑒同行的經驗,加深對紫菜休閑食品領域的市場認識,把握紫菜食品當前的發展趨勢,制定靈活多變的品牌傳播策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營銷策略,讓如東紫菜在國內市場迅速崛起,是如東紫菜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另外,國內消費者的認知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的擴大也給如東縣紫菜行業的突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想要打造如東紫菜品牌,實現產業創新,要“國內國外兩手抓”。能否平衡經營海外內兩個消費市場,平衡高質量帶來的高成本與盈利的根本矛盾,將決定如東紫菜業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