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向貧困發起總攻,我們認為發展就是最大的扶貧,發展是解決貴州貧困的關鍵。最近到息烽縣調研聽到兩組數據,小寨壩鎮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共征求了203條意見,其中反映“四風”方面的是24條,反映發展和民生方面的問題179條;同樣,紅巖村一共梳理了35項群眾意見,其中反映干部“四風”方面的問題8項,反映發展和民生的意見27項。兩組數據中,涉及發展和民生改善占絕大多數,這說明省委的決策部署和群眾的呼聲一致。
這些年,貴州的扶貧形勢發生改變。目前發展條件相對較好、人口素質相對較高、扶貧難度相對較小地區的貧困人口已陸續脫貧,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適應扶貧對象、扶貧階段、扶貧任務的新變化,敢于創新創造,推動扶貧開發由“輸血式”“粗放式”“被動式”“分散式”扶貧向“造血式”“精準式”“參與式”“整體式”轉變,確保與全國同步小康。
打好扶貧攻堅戰,貴州把扶貧開發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統籌,跳出扶貧抓扶貧。我們堅定不移實施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全省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的發展速度,這增強了減貧脫貧的內生力量。過去兩年,我省貧困人口減少404萬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園區提供了有效就業和城鎮化減少了農村人口。
交通、水利是制約貴州發展的兩大瓶頸,我們把蓄足水、修好路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牛鼻子”。要讓“攔路虎”變為助推經濟發展的“翅膀”,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全省和貧困地區都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通過不懈努力,我們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可突破4000公里;2015年將達到50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鐵路通車里程2849公里。道路通了一通百通,農業結構調整、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肯定會加快。
貴州“窮”有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教育落后。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是拔窮根的治本之策。“窮省可以辦大教育、窮省必須辦好大教育”,貴州發展的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希望在教育。近3年來,我們投入1500億元啟動教育“四項突破”工程和“9+3”計劃,用3-5年時間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再用“兩個五年”的時間把教育搞上去。只有讓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才能割斷貧困的世代傳遞。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指示精神。我們扶貧工作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用手榴彈炸跳蚤。貴州正在實施結對幫扶、產業扶持、教育培訓、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堅持動態監測管理,精準扶貧,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做到對象精準、規劃精準、資金項目精準、脫貧措施精準和組織領導精準,變“大水漫灌”為“滴灌”。
扶貧開發事業,需要全省人民齊發力,光靠個人努力不行。某種程度上說,我是貴州“最大的扶貧辦主任”。抓扶貧開發工作全省上下心要齊,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艱苦奮斗,勇于擔當,敢抓敢管,帶領群眾干事創業。“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的好人做不得,“艱苦不奮斗,苦熬不苦干”的思想要不得,貴州不需要好人主義,貴州不需要艱苦不奮斗的干部。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