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岱青
9月23日,備受關注的阿里巴巴起訴自媒體人葛甲一案,在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庭審過程中,葛甲作為被告方,就淘寶是否賣假貨、自己的文章是否對阿里業績造成損害等問題,對原告方阿里巴巴進行了提問,控辯雙方圍繞葛甲的自媒體文章是否構成惡意詆毀等問題展開了激勵辯論。
該案件作為自媒體人涉嫌侵權第一案,同時也是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后的第一案,備受電商行業、司法領域、自媒體,以及社會輿論的關注。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淘寶知識產權主動防控共處罰各類售假賣家42 萬,聯合公安機關共同偵破知識產權類案件7 起,涉案金額達1 億多元。
另據媒體報道,關于淘寶網賣家售假的法律案件數不勝數,其中多數案件涉及淘寶皇冠等級以上店鋪。
另據《2014年(上)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統計顯示,淘寶/天貓、易迅網、當網、1 號店、國美在線、唯品會、銀泰網、凡客誠品(包括凡客自營電商部分以及V+商城)、尚品100、小米商城為"2014年(上)中國網絡購物十大被投訴網站"。其中淘寶/天貓位列用戶投訴榜第一位,數量遙遙領先于其它電商企業。
為了更全面剖析阿里巴巴訴自媒體人葛甲一案背后折射的法律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全國知名電商律師特發表本點評,供廣大消費者與電商人士參考。
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各位律師專家的觀點也不盡相同,我們大致可以把他們分為:挺葛甲派、反挺葛甲派。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趙占領律師認為:
——阿里巴巴訴葛甲案或意在“殺一儆百”
阿里巴巴訴葛甲名譽侵權案倍受關注,不僅僅因為它是阿里巴巴上市后的第一案,更是因為它是國內企業訴自媒體第一案。與以往很多媒體遇到的名譽權糾紛不同,這次涉案文章不是新聞報道,而是評論。
評論的基礎是事實,被告文章所基于的事實都來自第三方,具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已被第三方證實或者被阿里巴巴所認可,二是與實際不符或者不被阿里巴巴認可。
若是前者,不存在捏造事實,若是后者,存在未盡到核實義務的問題。根據庭審情況來看,涉案的絕大部分文章都屬于前者,依據客觀事實進行評論。
這個案件的核心之一是應該區分新聞報道與評論。新聞報道涉及名譽權糾紛,大多與是否屬實有關,而評論則不同,只是作者的觀點的表達,無論觀點本身對或錯,只要不使用侮辱性的表述,并不構成侵權。至于評論所使用的語言及寫作方式,法律并沒有相關規定,即使財經評論也并非不可使用文學修辭手法。
這個案件的核心之二是侮辱性言論的界定標準。評論只有在存在侮辱內容的情況下才可能構成名譽侵權,批評性言論使用貶義詞甚至比較激烈、尖銳的措辭并不必然構成侮辱,只有涉及到人身攻擊、貶損人格尊嚴的措辭才構成侮辱,進而構成名譽侵權。
作為一家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起訴葛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索賠,也不在于僅僅讓被告一人禁言,而是在上市前震懾更多的自媒體及媒體,目前來看,戰略目的已經實現。但是,以集團之力,通過公關、訴訟甚至其他不當手段去打壓一個個人,不僅與其身份不符,更與其一貫標榜的價值觀相悖。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認為:
——自媒體評論是否失實應由法律論定,阿里不能自行“裁判”定性扣帽子
簡單看來,此案就是文章對企業聲譽造成影響,我們不要過于渲染自媒體和電商企業。自媒體和傳統媒體渠道不太一樣,自媒體有特殊屬性,不能與傳統媒體侵權一概而而論。
本案并沒有違背傳統法律關系,在阿里訴葛甲發布評論文章對其聲譽造成影響的同時,作為文章發布平臺的微信服務平臺是否也存在責任,平臺是否可以完全免責,有待討論。
阿里自身的公關的能力眾所周知是很強大的,其起訴葛甲所寫文章失實,自有法律來評定。自媒體作為第三方法庭,要保護自媒體人對行業的監督。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姚小娟律師認為:
——自媒體評論失實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剝去阿里和葛甲身上華麗的外衣,這就是一起侵害名譽權案,其涉及的法律問題也是傳統的名譽侵權判斷問題。
第一,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即侮辱和誹謗。前者是指故意使用貶損他人人格的詞語或動作進行侵犯;后者是指捏造、散布虛假的事實,使得社會公眾對被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v觀本案,阿里指控葛甲的文章既有使用貶義詞匯,也有未依據事實的主觀評價。
第二,社會公眾人物對侵害名譽權應有適當的容忍度,這是普遍共識。但是,這個容忍的限度在哪里,則是具體裁量的結果。例如當初的肖傳國訴方舟子侵害名譽權案、張靚穎訴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名譽權案等。
第三,因撰寫評論、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判斷。葛甲在本案中,提出此抗辯。對此,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p>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王冰潔律師認為:
——自媒體人惡意揣測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構成名譽侵權
如果評論報道是依據新聞事實來做的,是公正、善意、為了公眾利益的,通常情況下應當免責,也就是說允許評論的言辭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個人傾向,表達觀點的權利、批評之風應該被法律所保護。
但如果自媒體人的評論報道在無任何事實根據的情況下,惡意揣測、攻擊對方,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應當構成名譽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