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雙雙+彭娟+張燕+湯元宋+王承丞
上聯: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關乎全局
下聯:煙水煙路煙房國煙扶貧惠及萬民
橫批:情系深山
在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鄉,路口處搭建的“n”型鐵架上貼著這樣一副對聯。這副對聯道出了湖北口回族鄉25000回漢人民對國家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國煙”)幫扶多年的感激之情。
大愛無言 續寫定點扶貧新篇章
從1992年起,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國煙開始幫扶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1993年,又增加了鄖縣,共幫扶兩個縣,2002年開始,幫扶縣調整為鄖西縣和竹溪縣,延續至今。國煙始終以“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的原則,把扶貧工作作為全局重要工作之一,高層重視,全員參與。
2002年以來,局長姜成康、副局長張保振、紀檢組長潘家華以及各部門負責人先后多次深入鄖西、竹溪。國煙還成立了由張保振副局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扶貧工作辦公室,明確了專職辦公人員,全面負責扶貧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檢查、落實。張保振每年專題聽取、研究幫扶情況的工作匯報,著力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推動工作扎實有效開展,他還曾一次帶領六位司長深入貧困縣進行調研,要求各部門全力支持扶貧工作。
自1997年起,國煙開始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十堰掛職扶貧。從此,鄖縣、鄖西、竹溪3縣總能在每年的春夏之交,迎來從千里之外的北京趕來上任的國煙掛職扶貧干部。從魯春林到孫桂芳,國煙兩位司級干部相繼掛職擔任了十堰市市長助理。他們時刻牽掛著十堰的扶貧工作,每年都不辭辛苦到幫扶縣考察,實地了解扶貧規劃、資金落實、項目進展情況。因十堰遠離武漢,靠近陜西,他們大多從陜西西安繞道進入湖北鄖西、竹溪,盤山繞嶺,舟車勞頓,經常在坎坷顛簸的山路上一走就是一天。在十堰三縣的山路上,在貧困農戶的田間地頭,留下了國煙23位優秀年輕干部的足跡和汗水,他們用真情大愛,續寫著國煙扶貧的新篇章。
“不知前世遭何冤,今生住在山里邊。出門遍地山連山,抬頭只見碗大天。走的盡是毛狗路,運輸全靠兩個肩。不是馱,就是擔,上坡掙得腰腿酸。”這是流傳在鄂西北大山中的一首民謠,即便是在今天,類似情景依然可見。初到鄂西北,在京城呆慣的掛職干部們難免有些不適,但是,當地百姓的貧困深深刺痛了他們,沉甸甸的責任很快將這種不適蕩滌一空。
國文彤,這個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干在城市的年輕干部,在2007年剛到鄖西縣掛職的那段時間,用了近4個月的時間到全縣18個鄉鎮(場、區)調研,與鄉鎮領導進行座談,了解各鄉鎮基本情況。至今,回憶起在鄖西掛職時的一個場景,國文彤仍然記憶猶新。2007年的一天,他見到一個下山擔水的中年婦女,擔著兩個半桶的水,要來回走5公里的山路。這路程,即便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也要走上幾個小時。而她擔上來的這些水,就是供一家人一周吃飯、洗臉、洗菜、洗衣的生活用水。
2009年4月,崔焰、唐國忠兩位國煙干部肩負重任,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掛職生活。雖然擔任鄖西縣副縣長只有一年的時間,煙草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崔焰卻如魚得水,受益匪淺。他走遍了鄖西的山山水水,從國煙幫扶的歷史現狀,到鄖西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氣候特征以及各鄉鎮甚至村的情況,再到國煙扶貧的煙葉種植、公路橋梁、教育衛生、產業扶貧、扶貧搬遷、科技扶貧和重點村建設等項目都了如指掌,以至于鄖西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王太寧稱:“崔焰就像一部活地圖,怎么看怎么不像掛職的,倒像是任職多年的‘鄖西通!”崔焰介紹,目前,國煙在鄖西縣31個扶貧項目已完成18個并通過驗收,其中常規項目完成10個,整村推進重點村建設項目完成8個。
掛職竹溪的唐國忠副縣長生長在北京,學的是國際貿易,工作在國煙下屬的中國煙草國際有限公司,經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在竹溪,環境巨大的反差非但沒有讓他卻步,反而大大激發了他干事創業的熱情。住在只有9平方米的平房宿舍里,唐國忠每天早出晚歸,大部分時間奔波在鄉村田間。涉及到36個村11076戶的45個基礎建設、改善環境和產業發展的項目他都逐項落實,還聯系國煙向水旱災害嚴重的鄉鎮捐款20萬元,聯系自己供職的中國煙草國際有限公司向當地四所中學捐贈了價值3萬元的文具和體育器材。
唐國忠十分掛念竹溪一中“2009級金葉·新長城自強班”的孩子們,經常詢問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為他們作報告、講人生。可是,遠在北京9歲讀三年級的女兒,他卻無暇顧及,只好偶爾打打電話,以示疼愛和關心。
大音希聲 帶給農民更多實惠
姜成康時時關注貧困地區的狀況,經常從掛職干部那里了解扶貧縣的情況。他說:“對口幫扶要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圍繞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讓農民徹底擺脫貧困來開展。”圍繞這個思路,國煙扶貧一開始就從解決農民最迫切的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民生問題入手,陸續展開。
為解決當地老百姓吃水難問題,國煙啟動了“金葉水窖工程”。隨后,一口口“愛民窖”、“德政窖”、“連心窖”、“扶貧窖”在鄖縣、鄖西、竹溪等地遍地開花。
“要想富,先修路”,為解決當地群眾行路難的問題,國煙全力支持山區修橋筑路工程。鄖西縣湖北口鄉黨委書記王德忠說,1998年,國煙投資50萬元修通的“二龍路”,沿途5個村的2200多戶人家結束了祖祖輩輩肩挑背馱的歷史。2006年,國煙扶持資金30萬元,建成了跨度235米的鄖西縣上津金錢河大橋,使上津、槐樹兩個鄉鎮的1.7萬多老百姓實現了“天塹變通途”的夢想,令上津鎮黨委書記尚政國感嘆不已。
掛職十堰市市長助理、國煙計劃司副司長孫桂芳說,近幾年,國煙扶持兩縣交通、水利建設項目資金790多萬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5400余萬元,新修、硬化公路380多公里,建設橋梁11座,打通經濟斷途路5條30公里,修復河堤600米。項目覆蓋28個鄉鎮72個村,解決了25萬多人行路難的問題。修建水渠5條17公里,水池、水窖近10萬立方米,鋪設管網450多公里,解決了6400多戶26000多人的吃水和35000多畝生產用水問題。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興教”。中國煙草總公司總會計師兼財務司司長張玉霞在調研對口扶貧時說:“山區孩子的呼喚,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扶貧助學上做多少都不為過。”
在竹溪一中, 2005年以前全校2600余名師生“擠”在占地僅15畝的60年老校區,教學樓都是狹窄的老樓,學生連上廁所都要排長隊。副校長萬孝榮說,國煙先后幫扶535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新一中建設。如今,占地108畝,建筑面積42405平方米的新一中拔地而起,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開,1座實驗樓、3座教學樓、2座學生公寓、師生食堂、教職工宿舍、運動場等配套齊全,寬敞、明亮、整潔的現代校園矗立在竹溪大地上。
同樣有60多年歷史的鄖西一中,有住讀生近3000人,18個女生住一間房,女生的住宿問題一直困擾著校長張萬州。2006年姜成康來鄖西調研時,了解到女生住宿擁擠現狀后,當即決定投資100萬元建設一座新的女生公寓。兩年后,住宿于此的1041名女生,擁有了一個建筑面積5210平方米、整潔明亮舒適的6層新樓。
除了對青少年教育幫扶之外,國煙也關注對農村成年人進行科技教育、傳播知識與信息。國煙派到定點扶貧縣的掛職干部在幫扶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定期或不定期在鄉村開展煙葉種植科技知識講座,開展農保知識培訓活動,支持縣勞動部門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不少參加培訓的農民已經成為農村實用技術能手和致富明星。
在秦巴山區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炒菜燒干鍋,生病慢慢拖,上山打赤腳,天黑順墻摸。”“生病慢慢拖”是困擾當地群眾多年的“看病難”的真實寫照。
以鄖西縣為例,全縣共有18個鄉鎮,296個村,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衛生事業發展緩慢,全縣醫療債務達433萬元,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差。鄖西縣副縣長王太寧說:“當時很多村沒有衛生室,就連鄉衛生院的醫療設備也還是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表‘老三樣,不能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姜成康親臨鄖西縣檢查扶貧工作時堅決表示,國煙要加大投入,徹底改善老百姓的就醫條件。2006年,國煙投入資金400萬元扶持鄖西縣衛生事業。在此有力支持下,鄖西的醫療條件得到較大發展,新建、改造鄉鎮衛生院住院部和門診大樓6棟、村衛生室6個,共5600平方米;6個鄉鎮衛生院和65個村衛生室配置了醫療設備687臺(套)。
如今,在國煙幫扶下,兩縣農村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山區鄉親的就醫條件大大改善,“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目標正逐步實現。
面向實際 走出一條產業扶貧新路
輸血與造血結合,當前與長遠兼顧,立足行業特色,面向當地實際,國煙探索出一條以煙葉種植為主的產業扶貧新思路。
經過多年的考察論證,參與國煙扶貧的多位掛職干部發現,位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的鄖西縣、竹溪縣,立體氣候明顯,土壤條件十分適宜煙葉生產,當地農民又擁有一定的種煙基礎。為此,掛職干部上報國煙,建議調整工作思路,將扶持煙葉生產作為扶貧工作重點,將煙葉生產樹立為兩縣的支柱產業。
進入2005年,以“一基四化”為內涵的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工程在全國啟動,“煙水配套工程”隨之走進了兩個幫扶縣。姜成康解釋說,所謂“一基四化”,就是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要全面推進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煙葉生產的“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于是,以煙葉生產為載體的產業扶貧的思路更加明晰,掛職干部的目標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
為了確保幫扶縣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國煙始終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幫扶縣煙葉生產水平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近年來,國煙多次組織全國煙草專家到幫扶縣進行實地指導,世界著名煙葉專家左天覺、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尊權也曾到鄖西縣指導生產,而幫扶縣許多煙葉技術人員也在國家局的組織下出國考察,并到國內香料煙主產區學習。
截至目前,國煙累計扶持300多萬元用于在兩縣推廣先進的煙葉生產技術,開展煙葉科技研究項目10多個,有力地促進了煙葉生產水平的提高。
2007年,配合現代煙草農業行動,國煙在竹溪縣最偏遠的向壩鄉建立了一個全國現代煙草農業試點。竹溪縣副縣長尹熙祥介紹,試點鄉村組建了烤煙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土地流轉、規模種植、專業化服務和輔助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使得試點區農民戶均增收2800元,每畝降低種煙成本540元。
近年來,國煙還因地制宜扶持兩縣發展林果、蔬菜和茶葉等特色產業基地2萬多畝,將發展高效農業作為扶貧開發的一項產業來抓,以產業為依托,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帶動更多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大音希聲,大愛無言。一副支架擎起的兩副對聯,默默豎立在山路兩旁,櫛風沐雨,歷經滄桑,印記著一代又一代國煙人耕耘的足跡和執著的愛心,承載著千千萬萬秦巴山人質樸的情感和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