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理



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不一樣
在現代農業大發展的背景下,社會資本來到鄉下,卻經常產生問題、爭論以及與公司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企業通常的做法是從農民手上流轉土地,從事農產品的生產,雇傭農民到企業上班,給農民發工資。這件事往往經濟效益不好、社會效益也不好。
我經常聽到大公司的老總說,自家企業要掌控從田頭到餐桌的各個環節。我想,這樣的話,社會分工還要不要呢?效率還能不能提高呢?企業很難做到每個環節都有最出色的人才。
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最大的不同在于,和一般工業產品不一樣,農產品是有生命的東西。農業的特殊性在于農產品本身每一天都在變化,因為這是要成長的、鮮活的生命,這是第一個變量。同時,農業生產的外部環境跟工廠也不一樣,農產品在自然環境里生長,每一天的氣溫、陽光、風雨都有變化的,這是第二個變量。面對這兩個變量,對經營者來說要求之高,遠遠超過工業生產。
對農業生產來說,每天面臨的狀況都不一樣,今天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必須親自到現場判斷后才能做決定,該澆水了、該施肥了需要生產者當機立斷。因此,即使在農業最現代化的國家,也做不到讓農民像工人一樣按8小時工作制按時上下班,你也做不到精確指導他今天干多少活。農民有時背著手在地里轉一天一點活都不用干。但是第二天狂風暴雨來了,農民可能24小時都在地里拼命干活。
在農業領域,第一,沒法要求農民像工人那樣按時上下班按照流水線走;第二,沒有任何一個老板算得清楚,今天農民付出了多少勞動應該給多少報酬,只有最后打了糧,按照產量反推。現代工業中的難題,即對勞動量的計量問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沒法解決的。
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給社會資本、工商企業進入農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前景,最現代化的機器、最現代化的技術可以給最傳統的農民提供最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服務,由此獲得雙贏。所以,要充分認識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未來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供農產品的主體和為生產者服務的主體是多種形式的,生產大戶也可以提供服務。企業或者農民合作社集資買的農用機械,實際能夠服務2萬畝土地,在滿足自家生產需要的同時,還可以給周邊的人服務。
比如說在東北,收上來的糧食如果不及時烘干的話,水分會在糧食里結冰,等到天氣回暖的時候,里面的冰就會融化,容易造成糧食霉變。現在有先進的烘干塔,能夠幫助農民把糧食烘干了再儲存,這樣即使價格不太好的時候,也可以先在家里存著。但是現在大部分地方還做不到,為什么呢?因為烘干塔的投資太大,農民合作社負擔不起。我很少見到有企業家到大糧倉當地建烘干塔,實際上這里面是有商機的。因為賣糧食的時候要測量含水量,等到計重再除去水分的重量。把水分烤出去這一過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但是反映在糧食的收購價格上要差很多。
因此我認為,第一,我們的社會資本和現代工業企業,在現代農業方面大有可為的,但是沒有必要跟農民爭地。失地農民進入城鎮,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企業要請農民打工,對不起,勞動者的天性就是只有種我自己的地、打我自己的糧才不用別人管我,我才盡心盡力。假如種的不是我的地,打的不是我的糧,只要能偷懶我就想辦法偷懶,這是天性。企業即使下大力氣也很難做好。工商企業搞現代農業,更多的要去做那些農民想做但做不了的事,這才能顯出優勢。農民能做的事,企業不要去搶。
第二,發展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形成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定要多種方式。我方才講了,農民個體、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組織,甚至集體經濟,包括我們的社會資本、工商企業,都要發揮各自的積極性,找到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形式和內容,這樣就能夠做得更好一些。一定要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經營形式,才能把我們的理念搞得更活、更好。
什么叫適度規模經營
我們在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時候,去山東省煙臺市調研,那個時候就提出要發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到現在30年了。什么叫適度?我就一直沒有琢磨出來,只是覺得不能太大,太大了就把別人的就業機會擠沒了;但是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就沒有效益。適度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在探索,各地情況也不一樣。我大概三四年前琢磨明白了這件事。
2012年我到上海市的松江區調研。松江區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黃浦江在上海境內的上游地區。按照規劃,松江區境內、黃浦江以南的地區必須保持原生態,限制工業發展。因此,為了提高農民收入,當地政府一方面轉移農業人口,一方面推進家庭農場建設。松江區的家庭農場自2007年興起,發展時間早、水平高。
經過我多年的觀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地家庭農場從2007年發展至今,7年下來平均每個農場的規模不僅沒有擴大,反而還有所縮小。我對此很感興趣,調研的時候問,為什么2007年平均每戶種植面積能達到130多畝,到今年就縮小到了113畝地,是什么原因?原來這里有一筆經濟賬。松江地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十分完善,有很多50多歲的老兩口留在家里種地。一年兩季收成,一畝地的純收入平均750塊錢左右,130多畝地的全年純收入能達到9萬多元。當地人說,你去看看統計資料,前年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40100多元。也就是說平均來看,城鎮居民兩口子全年純收入趕不上在家種地的老兩口。因此,經營家庭農場在當地農民看來是好活,比出去打工好多了,不用背井離鄉,可以在家吃住。這樣的好事大家都想干,于是這一“行當”的競爭加劇。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經營者越來越多,所以面積一再縮小,但也不能無限收縮,否則收益跟不上來。所以在目前階段,在松江這樣的地區,100來畝就是合理的標準。
在松江調研的時候,有農民向我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說如果我有1000畝地,你是給一戶人家種,讓他一年收入100萬好,還是給10戶人家種,每家收入10萬好呢?這個問題很深刻,已經超出了一般經濟學的范疇,涉及到了社會民生問題,牽扯到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性,涉及到人和人之間相互平等尊重等問題。我認為,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人口還會不斷減少,農業經營規模還會不斷擴大,但我們不應該盲目追求大規模。規模大了效益也不一定好,更重要的是規模過大可能會導致連鎖反應,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我算過一個賬,到2030年,也就是建國81年的時候,農村大概還會有4億5千萬人。查一下統計資料,會發現1949年中國農民人數就是4億5千萬,81年后人數都沒減少。所以說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確確實實比其他很多國家難得多,約束條件也多得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個,要有關愛農民的情懷;另外一方面,又要保持充分的理性,不要追求一夜之間能夠實現什么目標。
現在我們看到,幾千畝、幾萬畝的經營也有,但是說來說去受到環境限制,絕大多數農戶只是經營幾十畝地。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中央提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在執行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中央精神,基于國情,看清楚我們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推進這個階段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