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濤


藍莓產業是國內新興高端水果產業,在資本看來,它充滿機會。近年來,國內藍莓種植面積和產量以年均50%的速度遞增,2013年我國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成為全球第二大種植國,行業企業達700多家。日前,在青島舉行的2014中國國際藍莓大會上,小藍莓再一次彰顯其大產業的憧憬和自信。
這份憧憬和自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資本的力量。在資本的眼里,如果可以改造傳統農業思維,導入品牌、渠道、標準等現代要素,格式化傳統生產和運營模式,那么農業的利潤空間將被充分釋放,農業產業化也將更好地走上市場化軌道。
正如國內最大的從事藍莓種苗繁育、種植、加工和流通的全產業鏈企業——聯想控股佳沃集團總裁陳紹鵬所說,資本最有意愿進入的農業產業是產品價格相對市場化且行業集中度不高的領域。藍莓產業便是典型代表。
產業前景讓資本“張大嘴巴”
在超市,一小盒150克的藍莓就要幾十塊錢,卻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
國際藍莓組織主席阿姆斯特朗先生對筆者說,全球藍莓產業和消費都在持續增長,北美市場占據全球消費總量的80%,但歐洲和亞洲市場后發制人。據測算,中國有上億人的藍莓潛在消費群體。這讓嗅覺靈敏的資本張大嘴巴。
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國很多機構開始追蹤研究藍莓。2000年到2008年,屬于產業化試驗期。從2009年開始,產業資本開始關注藍莓行業。
目前,國內藍莓產業通過品種、設施和產區的搭配,能夠實現10個月的供應,加上少量進口,就可以做到全年供應。
隨著資本的介入,國內藍莓種植快速擴張,每年增速50%。但是由于對藍莓產業認識不足,部分投資者出現盲目投資的現象,甚至出現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相互殺價,損傷產業發展。
陳紹鵬認為,供需平衡是很嚴峻的問題。藍莓消費總體上是一個潛力市場,但不是一個現實的市場,需要不遺余力地開拓。
我國的種植面積雖然世界第二,但產量卻排在后面。智利藍莓畝產較好的達到1.5噸到2噸,及格是1噸,但我國平均水平在0.6噸到0.7噸之間。
很多資本懷著無限憧憬進入農業,但真正進入后才發現,這是一個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高危行業”。土地問題最有代表性。如果土地關系不穩定,資本投資農業的預期也無法穩定。佳沃目前占據藍莓行業40%以上的份額,它的解決辦法是從村集體、鄉集體處流轉土地,這樣的土地流轉模式可以盡可能地避免潛在風險。
藍莓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陳紹鵬認為,它會有一個合理的回報,也很難說是特別高的回報。因為我們看好它的未來,第一個投資回報周期應該需要7年時間甚至更長,投資者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堅持下來就是勝利,堅持不下來就成“先烈”了。
全產業鏈隱憂讓資本“緊鎖眉頭”
全產業鏈發展是資本進入藍莓產業的追求,從品種的選育、種植、分選、深加工,一直到冷鏈運輸,再到后端的品牌營銷。然而,資本在參與藍莓全產業鏈發展中確實面臨著一些隱憂。
首先是品種較為混亂,區域適種性研究不夠。全國有20幾個省份種植藍莓,但種了很多很雜的不適種品種。“美國早在上世紀初就做了商業藍莓品種的馴化,他們在品種、技術、管理等方面積累了非常深厚的經驗。”藍莓研究專家、我國第一部藍莓專著作者賀善安說,當前國內種植的大部分是開放品種,就是專利已經完全過期。種植開放品種的好處是技術方面很成熟,但它的硬度、口感、貨架期等指標已經跟不上最新的消費形勢。
品種還要與地域特征相結合。阿里巴巴天貓事業部黃愛珠說,長江以南的消費者多數喜歡甜酸型的,長江以北的消費者喜歡偏甜的,這對企業的管控能力要求特別高。
其次是產業鏈配套水平不夠高,特別是冷鏈水平不高。冷鏈問題其實不單單是藍莓產業自身的問題,更不是一個企業所能解決的,它涉及整個國家的物流配送建設。冷鏈需要大量實驗研究,即使一個門類的品種冷藏技術也往往不同,而我國沒有太多研究。
順豐速運副總裁李東起告訴筆者,在冷鏈管理中,從田間地頭到工業園這塊就比較復雜。以佳沃為例,在每個片區都設有一個冷柜,再把冷柜轉到工業園的冷庫里面。1℃到2℃的波動往往就會對儲藏水果帶來較大影響。這個過程相當復雜,需要合適的技術、設備、管理。
“一個好產品有沒有合適的冷鏈、合適的銷售服務渠道,精準到達客戶,非常重要。藍莓新鮮最重要,你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鏈條送達消費者,你就贏了。”陳紹鵬說,講起來風輕云淡,但做起來相當困難。
第三是市場教育和培育不足。藍莓是抗氧化之王,消費者還不太知道,市場培育非常關鍵。消費者很少吃過,又是比較貴的水果,怎樣讓他來購買呢?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告訴筆者,在美國,80%的人會把藍莓列為第一健康水果。這得益于美國30年的市場教育。他認為中國的市場教育需要再推廣。
第四是缺乏行業標準,信息服務沒有組織提供,行業的自律不強、監管薄弱。
破浪前行的產業資本“求賢若渴”
農業未來發展的機遇,吸引了大量資本以及大量新農人跨界進入。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缺乏懂農業、會經營、會管理的農商專業人才。艾格農業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黃德鈞認為,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農產品集約化、精細化、標準化生產,亟需加大對現代農業管理人才的培養。藍莓產業就特別缺乏種植技術和管理人才。
一個300畝左右的藍莓基地需要一個相當優秀的基地主管。他必須又懂技術又懂管理。佳沃作為最大的藍莓生產商,共3萬畝的藍莓種植基地需要100個這樣的人,但現在也就幾十個人。其他小企業就不言而喻了。
農業部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小漿果專項首席專家李亞東認為,現代農業必須遵循科學化、標準化的過程,培養出一批人才來,沒有捷徑可走。現在國內很多農學學生不愿意從事農業工作。這個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
佳沃集團首席科學家金錫萱告訴筆者,在美國,農業教育從小開始。美國農業部有一個任務就是教育宣傳。每年都有這種項目,工作人員走出去,給小學生、中學生講昆蟲、講栽培、講肥料等等,同時,邀請年輕人們到農業部來打工,培養他們的興趣。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
農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系統解決。資本進入農業亟需招攬農業高科技現代商業人才,需要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既要有文化和管理的基礎,也要有資源條件和優秀導師。企業要提供一個發揮人潛能的平臺,又能夠給產業做出貢獻。
陳紹鵬開玩笑地說,佳沃正在為人才解決房子的問題,有房子才有媳婦。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公司甚至搞基地主管相親會。作為公司,你要吸引人才,你就必須關注他關注的現實問題。佳沃利用自身所處的行業優勢,已相繼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達成深度校企合作,啟動了“佳年華”新農人培養計劃。同時,通過校企產學研密切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