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10月26日,2014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之農業物聯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分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巡視員廣德福、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副巡視員胡桂芳、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大山、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代表天津市武清區農業委員會副主任謝繼存、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珍玉、上海農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監曹偉基等12位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出席了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據與會專家介紹,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在5個環節應用成效明顯:一是在農業資源的精細監測和調度方面,利用衛星搭載高精度感知設備,獲取土壤、墑情、水文等極為精細的農業資源信息,配合農業資源調度專家系統,實現科學決策;二是在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管理方面,利用傳感器感知技術、信息融合傳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自動監測;三是在農業生產過程的精細管理方面,應用于大田種植、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畜禽水產養殖作業,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學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四是在農產品質量溯源方面,通過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過程的全程信息感知、傳輸、融合和處理,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五是在農產品物流方面,利用條形碼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實現產品信息的采集跟蹤,有效提高農產品在倉儲和貨運中的效率,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論壇上,廣德福在題為“加強農業物聯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報告中,剖析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現狀、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指出今后依托物聯網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思路與工作重點。胡桂芳、王大山、謝繼存結合本地農業物聯網應用的情況分別作了“建設接地氣傻瓜化的農業物聯網”、“基于北斗的農機智能調度及精準作業”、“智慧農業生態武清”的典型經驗發言。
在信息化專題展區內,上海農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上農信)搶盡風頭,不僅排在展館最前面,而且展位最大。展區內更是熱鬧非凡,前來參觀和詢問的市民絡繹不絕,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新設備、新產品的應用。其中農易物聯網展區匯聚了大田、農機、水產、果蔬、動物及動物產品等物聯網應用方案及相關設備,代表了國內農業物聯網的領先水平。上農信總經理朱軼峰分別作了詳細介紹,首先是植株生長儀,創新性地使用生物傳感器,除了采集作物生長環境參數之外,對植株的莖干(果實)大小、葉面積、葉綠素等生物參數進行了實時收集,完善了農時決策的指標參數,該設備在四川都江堰獼猴桃種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易無人機是全場最受歡迎的設備,拍照的人一波接著一波,它利用的是八旋翼和國內領先的飛控系統,可搭載多類型感知設備和攝像機運行,一方面可以彌補固定農情監測的范圍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航拍航測中廣泛應用。目前在農業保險中廣泛應用,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農易無人機對受災地區進行快速勘測,通過圖像處理,快速統計受災受損面積,為理賠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也加快了理賠速度。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方面,上農信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追溯體系,朱軼峰告訴記者,目前,農易追溯已經涵蓋上海市260多家蔬菜園藝場、300多家畜禽養殖場。通過掃一掃“農易碼”,即可享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
針對農業物聯網工作的推進情況,農業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農業部在天津、上海、安徽率先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支持3省市根據各自經濟、社會及農業發展水平和產業特點,分別以設施農業、奶牛養殖與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和農業電子商務推進、大田糧食作物生產監測為重點領域開展試驗示范,探索農業物聯網可看、可用、可持續的推廣應用模式,逐步構建農業物聯網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應用體系、標準體系、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并在全國范圍內分區分階段推廣應用。目前,工程進展順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