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



廣東省十大名牌農產品評選活動經過梅州、陽江、清遠、中山、惠州及廣州六地的盛大推介后,在全省掀起高潮。在中山站,一些暫無緣參選十大名牌農產品的潛力品牌也“想露個臉”,于是中山推介會上,專門有一小塊地方留給即將成為名牌產品的“潛力股”們展出。繼六站推介會后,近日,廣東省農業廳組織召開了現場體驗品鑒會,來自企業、協會、專家及媒體等方面共200余人參加。品鑒會上,來自全省的“米、豬、雞、鴨、鵝、果、茶、菜、魚、蝦”十大系列中的共150多種名牌農產品爭相亮相。
品鑒會上,多位經常參與農產品品鑒活動的專家向記者表示,“多年來,廣東一直有不同形式的名牌農產品評選活動,本屆‘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推介活動,是大家公認的最具新意、形式最靈活、參與面最廣的一次。”從推介會到品鑒會都別出心裁。而品鑒會看似一場美食盛宴,實則是廣東省各地區名牌農產品卯足了勁進行的一場比拼與較量。每一道美味都有可能成為本屆廣東省十大名牌農產品之一。
記者了解到,為使所品鑒農產品真實客觀,本次活動的承辦方自掏腰包同企業購買與市面上銷售一模一樣的名牌農產品,進而避免參選企業刻意選送最好吃、最優質的農產品參選,使評選失去客觀性。品鑒會中,由來自企業、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專家組成的品鑒團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參選的150多種名牌農產品進行品鑒、考察。
味道是否吸引人
品鑒會上,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所有美食的做法有一個共同點——白切。“白切”是什么意思?“白切”就是沒有添加任何調味料,簡單地進行過水或者清蒸的一種做法。豬肉是白切,雞、鴨、魚、鵝以及青菜幾乎全部是白切“純裸”上陣。如此一來,品鑒者嘗到的都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沒有經過任何多余的加工,原味就在那里等著人們鑒賞。廣東本地人最了解“白切”的含義,一般肉質不夠好,味道不夠靚、不夠新鮮的食材是沒有勇氣嘗試“白切”的。評選的客觀性在此環節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品鑒會現場,家禽方面專家楊琳表示,對于名牌產品,我們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原產地、原品種,是否有原種場;其次要考慮養殖方式和養殖環境;第三,從商品的角度來說,注重外觀和風味品質。
談到原產地、原品種,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廣東各地的本土優質雞(本土優質雞一般是指放養的、養殖天數在100天以上的本地雞)。俗語講“吃雞看‘兩廣(廣西和廣東)”,全世界90%的優質雞源自中國的“兩廣”。據統計,“兩廣”地區一年可以吃掉20億只雞,是全國對雞消費量最大、吃得最精最講究的地區。廣東人更有著“無雞不成宴”習俗。其中“白切雞”更是遠近聞名的一道粵菜。品鑒會現場有鳳中皇清遠雞、封開杏花雞、墟崗黃雞、基龍鳳山雞、穗香雞、絲毛烏骨雞、信宜懷鄉雞、沙欄雞等多種“白切雞”供品評。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所長、禽畜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舒鼎銘博士向記者表示,“廣東養雞業中,優質雞的飼養比重高達95%,其中僅有5%來自國外的快大雞。就全國來講,快大雞與優質雞的市場份額各占半壁江山,廣東則是全國主要的優質雞產地,廣東優質雞在育苗用藥方面僅是快大雞的1/4,可以說,廣東優質雞是最安全的雞。”
此外,舒鼎銘博士還告訴記者,我國95%的豬種是來自國外的進口豬種,50%以上的蛋雞是源自國外的進口蛋雞,在全國各類牧畜品種中,最引以自豪的就是“兩廣”地區的優質雞,廣東優質雞在全世界面前都具有話語權。
“雞味”十足的廣東優質雞成為本次十大名牌農產品評選中最具廣東特色的系列農產品之一。
質量是否夠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味道如何只是其一,安全與否才是權重所在。水產方面專家盧邁新表示,第一嘗口感,第二看賣相,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看安全監測,一定要保證安全性;茶葉方面專家王登良教授表示,首先看安全,安全要有保證,然后再看品質,茶葉是從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這幾個方面來評判品質高低;家禽專家陳迎豐研究員表示,雞要成為名牌產品,它必須要有一定的市場消費,必須廣受老百姓歡迎!要成為名牌,還要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優質、安全!
另,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色澤鮮美的南美對蝦,對于消費者熟悉的蝦究竟怎么辨識其新鮮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李來好博士給出一條小提示,煮熟的蝦越是彎曲證明其新鮮度越高。同時,李來好博士告訴記者,“今天上午只是嘗一嘗,下午會根據名牌產品的具體材料進行評選,如市場占有率如何,企業發展狀況,產業是否可持續等因素都要進行全面綜合的考量。”
蔬菜方面評審專家陳日遠教授表示,我們每天都要吃蔬菜,所以要評選廣東名菜,就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即企業本身的發展情況、在廣東的市場占有率如何、是否具有嶺南特色、是不是消費者喜愛的產品、產品質量監控有無保障等,此外,還要看產品的外觀和品質。
不同方面的專家,對產品評審的內容雖然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質量安全是首位。
價格是否接地氣
記者在體驗品鑒會的一份滿意度評價表上看到如下幾項考評內容:是否好吃、是否好看、價格是否合理,進而給出推薦分數。看來,除了名牌產品自身品質以外,產品價格是否接地氣,也是能否成為廣東十大名牌農產品關鍵的一環。
在品鑒會入口處,只見生鮮雞、鴨、鵝肉、豬肉、大米、雞蛋等名優農產品一字排開,明碼標價,如大米類,以5千克包裝為標準,價格從24元到76元每千克不等。來自“米”系列的評審專家、水稻專家黃慶表示,“要體現大米品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好不好看;二是好不好吃;三是賣的價格合不合理,我們群眾是否消費得起。”米、菜、肉、蛋均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有能夠接地氣的價格,才能真正惠及老百姓的味蕾,因此,參選名牌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也成為本屆廣東省十大名牌農產品評選的重要指標之一。
當日品鑒會結束后,評選推介活動進入專家評審階段,該階段分成十個專家組對各系列產品進行評審會商。同時相關的網絡投票也已正式開始。廣東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廣東將以廣東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推介活動為契機,展示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成果,提高廣東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營造“廣東出名品”的整體氛圍。到目前,本次活動已在廣東省全省涉農企業中掀起一股品牌爭優的熱潮,廣東名牌農產品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