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歷來是個難題,生產少了難,多了也不行;畜產品需求彈性小,價高傷民,價低傷民。只有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畜牧業的發展才能走上現代化的快車道。畜牧業是農業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條件,在保持生產扶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使用多樣靈活的市場手段,最大限度發揮金融、保險、期貨等市場手段的作用,建立起有效的畜產品生產調節機制,為現代畜牧業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建立畜禽養殖風險分擔機制,需要打通政策保險支農通道,增強畜牧企業內生動力和活力。目前,國家扶持政策主要是用于發展生產,平抑價格上漲,對畜產品價格下跌的調控手段較弱。建立養殖場戶風險防控機制,增加畜牧業保險品種,擴大畜牧業保險實施范圍,有利于化解畜禽養殖風險,調動養殖場戶發展畜牧業生產的積極性。
實現畜產品價格穩定,需要增加畜產品期貨上市品種,發揮期貨市場穩定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近年來,畜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加劇,市場風險加大,單純依靠現貨市場已難以有效地引導生產、轉移風險。我國畜產品品種多、消費量大,全國每天要消費2.2億公斤肉、7700萬公斤雞蛋和1億公斤牛奶,發展期貨市場潛力巨大。加快建立完善大宗畜產品期貨交易市場,有利于穩定畜產品價格,穩定畜牧業生產經營。
解決畜牧業發展資金資本問題,需要堅持雙輪驅動,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支農。當前,畜牧業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推動出臺貸款貼息、產業基金等金融支持政策,引導帶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強對畜牧業全產業鏈的信貸支持,加快工商資本進入畜牧行業,更好地解決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資金短缺問題。
近年來,各級畜牧部門切實加強與金融保險等部門協作,著力加快畜牧業市場支持體系建設。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截至2013年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畜牧業貸款余額303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8%。各級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擔保方式,簡化審批手續,協助養殖場戶解決貸款難題。政策性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從近期運行情況看,期貨交易有望成為畜產品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
但也要看到,畜牧業市場體系離現代畜牧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金融供給還難以滿足畜牧業發展需求,“貸款難”仍然是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還不夠廣,很多重要畜種未納入范圍。生豬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畜產品還存在實物交割難等技術障礙,短期內還難以實現期貨交易。各級畜牧部門要著眼現代畜牧業發展建設,著力創新市場手段,為現代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第一,積極參與保險政策的頂層設計。在與保監會聯合召開畜牧業保險交流會的基礎上,積極爭取推動畜牧業保險政策取得新突破。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總結北京、四川、吉林等地開展生豬價格保險試點經驗,推動規模化生豬養殖價格保險政策擴大試點。在實施生豬和奶牛等保險政策的同時,爭取逐步擴大保費補貼試點范圍,引導擴大疫病損失和無害化處理保險,推動建立肉牛肉羊保險制度,探索建立家禽產品利潤損失保險。
第二,大力推進貸款政策的落地生根。繼續加強與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推動建立銀行、政府、企業和擔保機構風險共擔機制,依托龍頭企業和貸款擔保機構,有效化解畜牧業貸款的風險。針對H7N9流感疫情給家禽生產造成的巨大損失,積極爭取出臺貸款支持政策,促進重點家禽養殖加工企業和種禽企業恢復發展。
第三,密切關注雞蛋期貨的實施效果。積極配合相關單位,深化對期貨交易風險以及應對措施的研究。認真總結雞蛋期貨上市經驗,推動完善生豬現貨市場或現金交割,提高生豬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水平,為盡快開展生豬期貨交易奠定基礎。
第四,加強畜牧業監測預警和面向市場主體的信息服務。繼續下大力氣抓好畜牧業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工作,不斷強化信息服務,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圍繞畜牧業金融、保險等業務,加強業務主管部門與金融保險部門的信息合作,以信息化推動市場化。
第五,注重與現有各項扶持政策的協同配合。積極爭取增加畜牧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把畜牧業生產補貼、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做大做強。逐步豐富現代畜牧業市場手段,用財政扶持資金來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畜牧業。加快建立以扶持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為重點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補貼、用地、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等政策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