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名峰+曾詩淇



編者按: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根本目標。畜牧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保人民充足食物供應、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方面責任重大。近些年來,我國畜牧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相對充足的肉蛋奶供應。但是,畜牧業發展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嚴重制約,例如畜牧科技支撐不足、飼料和飼草資源短缺、現代養殖模式推進不快、產業發展穩定性較差、環境問題突出等等。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推動畜牧業健康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此,本刊專訪了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
我國畜牧業發展成就顯著,但也面臨著嚴重的“三高一低”問題
記者:近期,農業部提出“畜牧業要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率先實現現代化”,為什么要提出“率先”這個目標?
于康震:我們提出建設現代畜牧業的目標已有十年。在這十年里,我國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1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35萬噸、2876萬噸、3650萬噸,我國已是世界畜禽養殖第一大國。在這十年里,國家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畜禽規模養殖場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發展模式正在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加快轉變,畜牧業與我國資源環境狀態的相容性問題獲得高度重視并逐步得到解決。在草原生態恢復方面,隨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實施,草原牧區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草原更綠了,沙塵更少了,生態更好了。這些成績應當充分肯定。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代畜牧業建設的步伐還不夠快,還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認為,我國畜牧業發展現在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也可以說是處于十字路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責任層面講,我國正在步入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人均購買力逐漸增強,在過去吃飽基礎上,必須保證人民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同時要嚴格控制畜牧業排放,消除污染,為“藍天白云”做出應有貢獻。但是從畜牧業自身發展狀況看,我們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三高一低”問題。所謂“三高一低”,指的是我國畜牧業存在成本高、風險高、污染高、效率低的問題。在生產效率方面,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例如,我國一頭肉牛的平均產肉率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雞肉的飼料轉化率我國是2.1:1,國際先進水平是1.9:1;我國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活仔豬數為14頭,發達國家平均為22頭,丹麥、荷蘭等國可達26頭。在成本方面,畜禽養殖的土地租金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飼料價格持續攀升,畜牧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是一個長期趨勢。在環境方面,隨著養殖總量的擴大,畜禽養殖糞污越來越重,糞污處理設施設備和技術力量缺乏,畜禽養殖污染已經成為現代畜牧業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在風險方面,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的風險、市場波動劇烈的風險都嚴重威脅畜牧業健康發展。今年前7個月,生豬養殖的豬糧比價低于6:1,養豬嚴重虧損。這些年來,我國豬禽產量存在階段性和周期性過剩,但是由于沒有質量或價格優勢,走不出去,目前肉類出口量占產量的比重不到1%,這與“三高一低”有關。
總之,我們提出率先實現現代畜牧業的目標,是基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基于畜牧業發展已經取得的堅實基礎,基于目前畜牧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不緊不慢”地去建設現代畜牧業,必須“抓緊”,必須“率先”,否則,我們在滿足國內肉蛋奶需要和環境需求方面,在參與國際競爭、迎接國際競爭挑戰方面都可能吃敗仗。必須指出,畜牧業出現大滑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上不去”的結果可能就是“掉下來”,我們應當有這個危機感和緊迫感。
畜牧業戰略定位是一個重大問題,現代畜牧業建設應當具有中國特色
記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畜牧業承擔著怎樣的責任?或者說現代畜牧業的戰略定位是什么?在建設現代畜牧業過程中,我們應當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于康震:怎樣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首先必須明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畜牧業的戰略定位,這是一個重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達成共識,才能凝聚力量,戮力前行。回顧畜牧業發展的歷程,我們大體上經歷了原始畜牧業、傳統畜牧業階段,現在正處于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加速轉變的過程之中。改革開放之前,畜牧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戰略定位只是一個副業,“文革”中甚至屬于資本主義的尾巴,經常成為被“割掉”的對象。改革開放之后,畜牧業承載了豐富肉蛋奶食品供應、改善人民生活的責任,同時也是農民實現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們有時候甚至更加重視畜牧業在農民家庭中的增收功能,這是這一個時期畜牧業發展的定位。近些年來,隨著農民小規模分散養殖收益的持續下降,以三頭五頭分散養殖為特征的傳統畜牧業的增收功能不斷弱化,農民通過搞養殖副業實現增收日益困難,這是規律使然,并非政策使然。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畜牧業的首要責任就是確保畜禽產品供應的數量、品種和質量安全,農民依靠畜牧業增收主要通過在畜牧產業鏈中就業實現,而不是通過自己養幾頭豬、幾十只雞實現,看清這一點十分重要。因此,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肉蛋奶等畜產品需求(而且這種需求的增長目前還看不到盡頭),有力支撐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就成為現代畜牧業的歷史使命,這也促使現代畜牧業必然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獨立產業。這應當就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一定位是前所未有的。
明確了畜牧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就明確了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途徑和方向。在建設現代畜牧業過程中,必須堅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我們要建設的現代畜牧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我認為,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應當具備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必須是資源高度節約型的畜牧業。資源不足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嚴重制約,與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要更加重視資源節約。現在資源制約問題已經很突出了。例如,養殖業用地取得越來越難,而過去養殖場的建設又浪費嚴重。我國飼草料特別是高蛋白質飼草料資源比較缺乏,目前大豆和苜蓿進口量比較大。二是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必須是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必須堅持“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原則,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畜牧業。要嚴格控制畜禽規模養殖排放,減少污染。三是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必須是優質安全的畜牧業。要從轉變方式和加強監管兩方面入手,從根本上解決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使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讓人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四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必須堅持市場導向,讓市場在畜牧業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尊重市場,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尊重消費者意愿。例如,從資源節約角度講,我們應當引導消費者多消費些禽肉,因為與禽肉生產相比,牛羊肉生產耗費資源更多。但是,從滿足人民意愿和市場需求來看,我們就應當想辦法解決牛羊肉供應不足問題。五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畜牧業必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畜牧業搞成什么樣子,誰來搞很重要。培育畜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就是要提高畜牧業從業者的水平。要大力發展新型畜牧業養殖經營主體,包括家庭牧場、家庭養殖場、合作社、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推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實現畜牧業轉型升級。
樹立“大食物”理念,正確理解“糧食安全”內涵及其實現途徑
記者:在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農業內部各行業如畜牧業、種植業、漁業等有時候消耗著相同的農業資源,例如耕地,種了青貯玉米就不能再種籽實玉米了,而糧食產量穩定適度增長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目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于康震:我們應當樹立“大食物”的理念,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我國林地、草原、淡水、海域、灘涂等自然資源和動物資源豐富,應當把生產各類食物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我們不應狹義地理解“糧食安全”概念,把“糧食安全”詮釋成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產量的簡單加總。我國農業的責任是確保我國人民食物消費的綜合保障水平處于安全狀態。事實上,我國生產的糧食特別是玉米,其中大部分是作為豬飼料和雞飼料使用的,而現在豬肉禽肉相對過剩,牛羊肉不足。牛羊肉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草料不足。設想一下,把一部分種植籽實玉米的耕地轉向種植青貯玉米,從飼料角度來看,生物量可以提高數倍,這相當于是把一部分發展豬肉禽肉的農業資源轉向發展牛肉和羊肉,這樣做是不是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的消費需求呢?是不是更好地保障了“糧食安全”呢?我們可以算一算這筆賬,看一看是否劃得來。現在種優質牧草也不計算在考核“糧食安全”的產量口徑內,而實際上優質牧草為發展牛羊肉產業所必須,美國就是把優質牧草當作農作物對待的。牛羊肉消費增加就會導致口糧消費的減少,因為健康人群需要攝入的能量應當是相對穩定的。這樣做以目前口徑計算的糧食總產量可能會有些減少,但我們食物保障更安全了,因此我們要認真思考一下什么是我國“糧食安全”更加有效的實現形式。另外,針對牛羊肉生產資源不足的問題,我們還應充分利用農區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和南方草山草地發展畜牧業,拓寬牛羊肉生產渠道。對于草原的保護和發展也應根據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過去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養殖主要是盲目擴大規模,結果造成草原過度利用,生態遭到破壞,草原生產力下降。現在,要在保護好草原生態的前提下,加強草原建設和科學利用,擴大人工種草規模,改良天然草原,擴大舍飼半舍飼。
總之,我們應當根據我國人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調整農業資源利用的結構和方式。畜牧業的戰略定位是一個重大問題。要建設現代畜牧業,必須從“大食物”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變“糧食安全”為“食物安全”。我們應當正確處理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的關系,破除以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產量的簡單加總來考察是否做到“糧食安全”的迷思,改變原有畜牧業資源的利用方式,搞好畜牧業發展的區域布局規劃,這對于建設現代畜牧業十分重要。
建設現代畜牧業,必須進一步加強六個方面的工作
記者:我們理解到您剛才講的如何認識“糧食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實際是一個農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如果這個戰略調整能夠實現的話,建成現代畜牧業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于康震:建設現代畜牧業,必須進一步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我國畜牧業很多經濟指標、技術指標都落后于發達國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落后。要大力促進畜禽種業健康發展,要像重視糧食種業一樣重視畜禽種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母豬繁育成活率低、飼料轉化率低等生產效率低下問題一方面是品種選育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是飼養模式落后和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現在許多重要畜禽品種都依賴進口,特別是奶牛品種基本上是國外的,這個局面應當有所改變。飼草品種選育、畜禽規模養殖排放控制等一些畜牧業發展的制約和瓶頸最終都得依靠科技解決問題。可以說,建設現代畜牧業,促進畜牧科技進步是一個總抓手,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撐,建設現代畜牧業就是一句空話。
二是推進養殖模式創新。判斷養殖業模式創新符合不符合要求,要看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是不是先進、經營規模是不是合理、與我國資源環境狀態是不是相容。要大力發展集約化生產,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培育家庭牧場、家庭養殖場、養殖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
三是提升產業組織水平。畜牧業產業組織方式的現代化是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重要內容。例如,禽流感傳播與長途活禽販運有極大的關系。部分消費者喜歡吃活禽,但事實上活禽市場確實不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因此必須推進“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的產業組織方式,確保消費安全。
四是切實解決畜禽規模養殖排放問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是現代畜牧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2014年1月1日《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國務院《“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將畜牧業作為農業減排的重點,并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納入總量減排約束性考核指標。今后要以糞污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抓手,大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五是健全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社會化服務機制。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目前我國草產業鏈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對畜牧業規模養殖造成很大影響。獸醫和防疫的配套也要跟上,現在主要靠政府來推動,社會化服務十分薄弱,有些地區幾乎是空白,將來在這方面也要加強。六是創新扶持政策,加大畜牧業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支持力度。這些年來,國家連續出臺了一些扶持畜牧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升級轉型。但是從總體上看,相對于“三農”政策而言,“三牧”(牧業、牧區、牧民)政策還比較弱,我們需要針對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建設現代畜牧業整體需求,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政策框架和政策體系,然后有計劃、按步驟地推動實施。要杜絕臨時抱佛腳,有了問題倒逼著出臺一些臨時性措施,救急不治本,對產業的長遠發展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要進一步整合和優化一些零碎性政策措施,出臺一些新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推動現代畜牧業建設。
必須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這是率先建成現代畜牧業的重要保障
記者:動物疫病防控是率先建成現代畜牧業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如何提高我國動物防疫能力和水平?
于康震:為了更好地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這些年,我們根據經濟影響和公共衛生影響以及疫病傳播力、防疫技術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評估,確定了16種優先防治的國內動物疫病和13種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其中,對畜牧業經濟危害比較嚴重、影響較大的有口蹄疫(A型、亞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新城疫。對種畜禽影響嚴重的垂直傳播性疫病有沙門氏菌病、禽白血病、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圍繞優先防治的疫病,我們將加快實施三大策略:一是重大動物疫病和重點人畜共患病計劃防治策略,推進重點病種向免疫臨床無病例過渡,為實現免疫無疫和非免疫無疫奠定基礎;二是畜禽健康促進策略,強化源頭防治,提高動物整體健康水平;三是外來動物疫病風險防范策略,對境外流行、尚未傳入我國的重點外來動物疫病,如非洲豬瘟,要加強風險管理。根據不同地區畜牧業發展情況和疫情特點,我們設定了不同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對東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區生豬優勢區,將重點加強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生豬疫病防治,優先實施種豬場疫病凈化。對中原、東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優勢區,將重點加強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對中原和東北蛋雞主產區、南方水網地區水禽主產區,將重點開展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類疫病防治,優先實施種禽場疫病凈化。對東北、華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區等奶牛優勢區,將重點解決口蹄疫、布魯氏菌病和奶牛結核病等奶牛疫病問題。未來一段時期,動物防疫部門應當著重提升6種能力:一是健全疫情監測網絡,完善監測機制,充實專業技術力量,提升動物疫情監測預警能力;二是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健全應急機制,完善補貼政策,提升突發疫情應急管理能力;三是加強冷鏈體系建設,落實免疫責任,加強疫苗監管,提升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能力;四是嚴格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完善檢疫監管和動物移動控制機制,健全規范標準體系,提升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能力;五是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信息收集與分析,提升動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六是構建服務體系,培育服務主體,明確配套政策,提升動物疫病防治社會化服務能力。
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才能更加有效地解決畜禽產品供應失衡和價格劇烈波動問題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也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十分關心的問題:這些年來一些畜禽產品價格有時就像“過山車”一樣,經常大起大落,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避免?
于康震:這幾年有些畜禽產品價格的確波動較大,引起了社會關注。我認為,引起價格波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我國仍以小規模大群體的分散生產為主,不能有效地與大市場對接,造成階段性供需失衡。比如生豬生產,我國有5000多萬養豬場戶,是個規模十分龐大的養殖群體,每戶增養1頭豬,全國就增加7%的豬肉產量,反之亦然。目前,約60%的出欄豬是由年出欄500頭以下的小戶和散戶生產提供的,小規模生產者缺乏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經濟行為的同步性較強,生產的小幅波動往往會引起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出現價格大起大落之后,反過來又引起生產的大起大落,給產業發展甚至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隨著畜牧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場波動幅度就不會像現在這么大。因此,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也是解決畜禽產品供需和價格劇烈波動的重要途徑。目前,北京等一些地方正在試水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大力推進畜牧業保險的發展,也是降低畜牧業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