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在共和國第65個國慶后的幾天內,成都依然洋溢著喜慶氣氛,一條消息不脛而走:四川天府新區獲19個國家部委一致認可,10月14日,中國政府網正式對外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四川天府新區的批復》,四川天府新區正式成為國家級新區。
11月13日,四川省政府舉行天府新區情況通報會,省長魏宏透露,將促進天府新區與成都中心城區、五大經濟區和其他地區互補、協同發展,以自然山水和生態空間為本底,著力構建“一帶兩翼、一城六區”的空間結構。
11月17日,成都市政府舉行天府新區成都片區情況介紹會,到2025年,將“再造一個產業成都”。
這是一個將改寫成都歷史,重鑄成都經濟命脈的新區,成都城市規模,亦將向南延伸,擴大一倍乃至數倍,成都的經濟版圖,也將隨之重構。
天府新區“一帶兩翼、一城六區”
一帶 指居中的高端服務功能集聚帶。天府新區中軸線向南延續,并向東延伸至龍泉山邊,沿線主要布局金融商務、科技研發、行政文化等高端服務功能集聚帶。
兩翼 指東西兩翼產業功能帶。以成(都)眉(山)樂(山)產業走廊為基礎,打造成(都)眉(山)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帶;以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基礎,打造現代制造產業功能帶。
一城 指天府新城。集聚發展中央商務、總部辦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務功能,建設區域生產組織和生活服務主中心,為專業功能區提供完善的生產生活配套服務。
六區 指成(都)眉(山)戰略性新興產業功能區、空港高技術產業功能區、龍泉現代制造產業功能區、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兩湖一山國際旅游文化功能區等六個功能區。
承載國家使命的“雙核驅動”
物華天寶,天府成都。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肯定不會想到,當年他將都城從雙流北遷成都,經約2500年后,大成都的城區擴大了數倍,城市規模會再次向雙流縣域擴展。
成都幾度成為蜀國都城或各朝州、郡、縣治地,政治與經濟相伴而生,經濟與文化共舞,成就了成都千百年來的輝煌。
然而,成都真正的蓬勃擴張,卻在今朝。
大城與少城,自秦漢時起就是成都的主城,雖經歷代更替與戰火焚毀依然存續。時至國家“西部大開發”前,城區規模擴大至二環,三環內仍廣布田園阡陌。
談成都發展,談天府新區建設,不能不談一個關鍵詞: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迎來西部的勃興,成都也隨之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蓬勃發展期。
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西部大開發,其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包括四川、重慶在內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納入開發范圍,而成都和重慶兩市,則是西部大開發核心城市,成為國家一個由東向西的楔子,以雙核之勢驅動廣袤的西部內陸向縱深發展。
2012年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了第三個西部大開發五年規劃《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規劃”提出,“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積極推進重慶、成都、西安加強區域戰略合作”。基于此,甚至有經濟專家和學者將由重慶、成都和西安三市組成的“西三角”城市群稱為中國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長極”。
2011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此前,重慶兩江新區已獲批成為國家級新區,加上四川天府新區,構成典型的成渝經濟區“雙核”模式,自此,承載國家使命的雙核驅動戰略正式起航。
四川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林凌認為,天府新區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成都這一“核”做得更大更強,實現雙核同步共振,而不是一弱一強,這樣才有利于成渝經濟區的發展。
成都向南 財富向西
審視天府新區規劃的“成都向南”戰略,不僅僅是因成都南部是淺丘、山地更利于保護北部和西部的平原,另一原因,還在于新區接近重慶,接近長江經濟帶。從地圖上看,天府新區位于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匯處,一手接長江,一手承絲路,特殊的區位優勢賦予四川天府新區更多的使命。
四川大學教授鄧玲認為,四川天府新區將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并將成為帶動整個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的新興增長極。放在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背景下,位于兩帶交匯處的四川天府新區,將有力地促進長江上游的發展。
天府新區主區域是目前成都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包括了成都3個發展成熟的經濟區: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南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雙流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的軟件電子信息優勢,成都經開區的汽車產業優勢以及雙流經開區的民營經濟優勢,新區一經設立,就已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強大經濟基礎。
11月17日,成都市政府舉行天府新區成都片區情況介紹會,成都市市長助理、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主任毛志雄透露,整個天府新區的中心所在地是秦皇寺中央商務區,此處位于天府新城正公路以南、鐵路貨運外繞線以北,距天府廣場25公里,亦即:大成都將擴大至距天府廣場25公里之外。
成都國家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西南大學經濟學博士湯繼強曾說:“開發區仿佛是一個個存在的黑洞——把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巨大人口和經濟資源統統都吸進去。”天府新區巧妙地向南延伸,涵蓋資陽市的簡陽市,眉山市的彭山縣、仁壽縣,還將成為一個“黑洞”,吸納資陽、眉山兩市的人口和經濟資源共建新區,反過來又會形成資陽、眉山兩市的經濟開放發展高地,從而引領兩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至此,國家已設置國家級新區11個,西部地區的數量達到5個。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從地圖上看,大連金普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廣州南沙新區6個新區構成第一輪扇形,其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內陸輻射。而甘肅蘭州新區、陜西西咸新區、四川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和貴州貴安新區成第二輪扇形,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輻射而來的產業轉移,呈梯次結構,再次向西部沿邊輻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引領經濟產業命脈呈梯次結構向西部內陸有序流動的國家戰略不言而喻,財富向西,從而推動西部大開發,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而天府新區,除了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還要創造新的增長極,承擔中國新一輪改革“探路者”的重任,任重道遠。
老成都的新命題
天府新區,是成都千百年來的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與以往“攤大餅”似的造城不一樣的是,成都新城區將是分區布局,產城一體,相對獨立,功能完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城。
按照規劃,天府新區設“一城六區”,即天府新城和空港高技術產業功能區、成眉戰略新興產業功能區、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兩湖一山”國際旅游文化功能區、龍泉高端制造產業功能區,可以預見,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個產業成都,還將是一個城區范圍擴大一倍甚至數倍的新成都。
這是成都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次大轉型,必將帶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老成都而言,其影響將是全方位的。
因地價和工資的上漲,早在2008年,廣州就迎來一波制造業外遷潮。制造企業紛紛外遷,讓廣州辦公空間需求量下降,寫字樓空置率高懸,且仍在上升。
成都也面臨同樣問題。10年前,成都開始的東郊改造,制造企業外遷,同時,由于舊城改造騰籠換鳥,眾多家具、皮鞋企業也迎來外遷潮,老成都正面臨產業空心化問題。
人口與產業相伴而行,產業與服務相伴而生,金融與產業共生共贏。人口就是消費,就是服務。四川省社科院黨組書記李后強博業談到,天府新區有四種優勢和四種力量,四種優勢是成本優勢、政策優勢、機制優勢、聚變優勢。四種力量是啟動力量、形象力量、期待力量、感召力量,從而形成“新區效應”,使新區成為投資、投智、投身、投物的熱點,從而形成強大的“吸管效應”。這個強大的磁場,必然會吸引周邊的人口、資金及各類資源的聚集,老成都資金和產業,也將部分流入新區。
老成都是否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早在2011年底,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獲四川省政府批復時,在學界及民間一些小范圍討論中,就有人提出,成都現有高端產業園區將被天府新區“收入囊中”,會否導致成都現有老城區產業空心化傾向。
實際上,目前不少城市已經出現因建設新城區,導致老城區產業和人口空心化,發展長期停滯,棚戶區廣布。老成都如何化解產業空心化,進而化解人口空心化的情形發生,將成為今后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行業機遇與挑戰
承載國家使命的天府新區將承接世界發達地區和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進而發展電子、汽車、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金融等產業,相關行業必將迎來發展機遇。
七大片區相對獨立,區域內,分布兩大航空港,發達的交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將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四川路橋、成都路橋、中鐵二局、四川成渝、國棟建設等一批基建類公司將從中受益。
不僅城市建設隨之走高,對房地產也將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克而瑞信息系統數據顯示,廣州南沙新區被批復為國家級新區后,2012年三季度,商品住宅供應套數為3985套,比當年二季度增長4倍,成交面積同比增長29.71%。
某些行業卻面臨挑戰,甚至與以往相比更加凸顯。產業的背后是更為嫻熟的技術工人,且需要大量的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然而,《當代縣域經濟》記者發現,在四川處于職業技術培訓前沿的成都市職業技術教育卻未能與之相適應,由原成都市新華職業高中和原成都旅游職業學校合并的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雖然其7個系部開設專業40余個,但仍不能適應天府新區未來的人才需求。該校材料與能源專業,僅涉及光伏發電,制造專業,僅是汽車檢測與維修。
即使是2009年由成都市高級技工學校、成都無線電工業學校、成都市機械技工學校、成都交通高級技工學校合并組建的成都市技師學院,在新能源、新材料專業技術人才方面的培養仍屬空白。
目前,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全力推進“興川一號工程”,早在2011年12月就開始實施《天府新區四大人才行動計劃》,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訓。2014年10月底,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又發布《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產業發展促進辦法(2014年版)》,院士到天府新區創業將最高給予一億元投資支持,40條政策鼓勵發展新經濟業態。可以預見,天府新區將成為西部投資創業的熱土。
成都之南,一座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