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產能過剩和貨幣超發這兩大頑癥,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經濟和社會。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中國經濟無法回歸到穩增長之路。
產能過剩已嚴重危害中國經濟
在中國,產能過剩現在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2013年,《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說:“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國際上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80-85%是合理區間,75%以下為產能嚴重過剩。上述國務院指導意見數據顯示:2012年年底,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所以,已到了嚴重過剩的程度。因此,這五大產業也被稱為“產能嚴重過剩產業”。
傳統產業普遍產能過剩,新興產業也未能幸免。光伏電池行業開工率,僅為57%,多晶硅更是只有35%。天則經濟研究所報告透露,2013年風電設備產能利用低于60%。
可見,中國的產能過剩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的范圍,而且是新老產業全都過剩。
這些行業涉及的不良資產,鋼鐵為2萬億元,新能源為1.5萬億元,造船為5000億元,煤炭為5000億元,水泥、有色和平板玻璃約為1萬億元,加總約為5.5萬億元。不良資產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對于產能過剩的行業,國務院要求“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并下達了壓縮五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具體指標。
產能過剩久治不愈,導致這些行業嚴重虧損。鋼鐵行業虧損面在23%以上,玻璃行業虧損面超過25%,電解鋁行業約有80%的企業陷入虧損。根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煤炭企業,有8家凈利潤虧損,有14家凈利潤同比下降。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煤炭行業虧損面已高達80%左右。
經濟增長方式困局
中國的產能過剩為什么這么嚴重,而且久治不愈?這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是由投資和出口雙驅動,本質上是投資驅動。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是在政府主導之下進行的,保證GDP持續增長也就成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新一屆政府也肩負著到2020年完成GDP和人均收入倍增計劃的任務。經測算,若要完成倍增計劃,GDP增速年均不能低于7%。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和凈出口政府無法直接控制,但投資則不同,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和掌握的資源直接大舉投資,從而拉動GDP快速增長。
資本形成總額來源于投資。從中國的投資增長率來看,這兩年雖略有下降,但過去基本都是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而消費的增長率只有10%左右,投資增速快于消費增速一倍。這樣長期下去的結果會如何呢?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產能過剩。
近十多年來,政府對產能過剩進行過幾次比較集中的治理,但結果卻是越治理越嚴重,現在已是普遍過剩。
究其原因,產能過剩首先有周期性的因素,所謂周期性就是經濟的波動性,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慢慢顯露出來。經濟需求急劇回落,使產能過剩問題顯露出來。第二個和經濟發展的方式有關系,和政府的作用,特別是經濟職能的定位有很大的關系,包括地方政府更多地去靠行政性的手段干預經濟的增長,干預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產能過剩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職能定位。中國政府既然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集中在經濟增長上,自然就要主導、干預經濟運行。經濟周期在政府干預下扭曲,經濟結構在政府干預下失衡。經濟下行誰最著急?一定是政府。例如,本屆政府向全國人民承諾,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要翻一番。這如同一個社會契約,政府能不為GDP著急嗎?所以,面對經濟下行,本屆政府雖然沒有“強刺激”,但“微刺激”還是持續不斷。
貨幣超發進一步危害經濟
中國高度投資和債務依賴的經濟增長模式,一方面導致產能過剩,使產品市場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它還推動了貨幣超發,從而使貨幣市場也深陷困境,金融和債務風險越積越多,越來越大。
2013年末,中國M2余額為110.65萬億元,GDP為56.89萬億元。M2余額與GDP之比幾近2:1,領先世界。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M2僅為18.3萬億元,此后貨幣供給總量迅速增長,金融危機之后貨幣量的增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2008年底,中國M2余額還是47萬億元,而到2012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97萬億元,4年間翻了一番。
多年來,人們對必須要“超發貨幣”一直疑惑不解。人們需要貨幣,是要滿足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需求。所以,貨幣供給一定要有與其相對應的商品和服務。如果超發貨幣,貨幣追逐不到與其相對應的商品和服務,那么,結果必將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
有人曾以CPI沒有持續上漲為理由,辯解說貨幣沒有超發,但這完全是一個缺乏常識的辯解。CPI只代表消費者物價水平,它是物價總水平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看看這些年要素價格和資產價格的狂漲,如土地價格和房價,就會知道超發的貨幣去了哪里。
2013年末,中國M2余額為110.65萬億元。同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71.90萬億元。這么巨大的貸款總量都去哪兒了?顯然,構成投資三大領域的房地產、基建以及產能過剩的制造業成了吸納貸款的主要產業容器。這也是政府以投資來拉動GDP增長的三大主力。
2013年,房地產貸款和地方政府貸款兩項合計幾乎占到貸款余額總規模的50%,而且它們的貸款需求還在增長。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房地產市場變化莫測,風險正在加劇,地方政府基本建設項目也是問題重重,加之制造業過剩產能行業的償債能力的疑問,在債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債務風險爆發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據測算,2013年企業(不包含金融企業和融資平臺)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已攀升至120%,已達歷史高位。
政府職責是創造GDP嗎?
如果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和超發貨幣帶來的金融、債務風險問題,不堅決地去產能、去杠桿,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問題同時交織存在的情況下,任何短期的需求刺激都將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起作用。
由于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密不可分,所以,要根除這些問題,重新定位政府職能則變得十分關鍵。比如,政府要不要每年給自己定一個GDP目標?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創造GDP嗎?如果GDP是由企業而不是由政府創造,那么,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可能繼“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后,又要有新的轉變和定位。新的定位應充分考慮市場經濟要求設立什么樣的政府,應考慮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這需要把改革繼續推向深入,需要真正的市場化改革。
從企業的角度看,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要靠創新。現在的產品過剩,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同質化。在產品同質化的情況下,企業競爭的手段往往就是打價格戰。企業想從這種混戰中走出來,就要做出“差異性”,最終形成品牌。這就要求企業要不斷創新,用創新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