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2014年11月7日,在遂寧市召開的四川省丘區縣域經濟暨現代農業發展座談會上,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發布了《四川省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會長、省政府參事張成明對報告進行了解讀。
四川省丘陵地區有70個縣(市、區,下統稱縣),是四川省糧油、畜牧等優勢農產品的主產區,是四川省傳統優勢工業的重要基地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是支撐全省經濟跨越發展的重點開發區域。
丘陵地區在四川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是四川省構建多點多極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破解丘陵地區經濟發展難題,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全省工作總體取向的重大舉措。
戰略選擇
突出比較優勢
打造“兩區兩基地”
新形勢下不斷凸顯的各種新機遇和新挑戰,共同決定了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立足縣情和特色,謀劃制定新的戰略選擇,做到因勢而變、因時而動,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科學結合其自身特點,將丘陵地區的發展定位確定為“兩區兩基地”。
“兩區”即多點多極支撐核心底部區和縣域經濟綜合改革探索區。一是充分發掘丘陵地區縣工業化率、城鎮化率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更低的差距動力,依靠川南經濟區和川東北經濟區兩大新興增長極,將丘陵地區培育成為四川省除成都平原經濟區之外的第二大經濟增長區,使之成為四川省著力次級突破和夯實底部基礎的核心區。二是利用丘陵地區縣改革要求迫切、改革基礎條件好、改革成本風險小的優勢,在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綜合改革等方面率先進行試點和突破,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經驗。
“兩基地”即新型特色工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一是利用丘陵地區縣的特色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后發優勢,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將其打造成為裝備制造、汽車制造、油氣化工、食品飲料等四川省重要的新型特色工業基地。二是通過加大丘陵地區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為核心實現全產業鏈管理,重點抓好第二批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和現代林業重點縣,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發展思路
釋放三大潛力
科學確定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首要前提是明確幾個基本的起始條件。立足當前的新形勢新任務和實現兩個跨越的新目標,要挖掘和釋放三大潛力,促進丘陵地區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釋放以土地為主的要素流動的潛力。當前丘陵地區縣農村空心化問題非常嚴重,農村承包地存在比較嚴重的撂荒現象,農村宅基地則大量閑置,造成農村土地供遠大于求的現象出現。目前,由于受農村土地制度的限制,土地要素尚不能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極大地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背景下,一旦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得到有效放活,那么要素流動將帶來巨大的紅利,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說,土地等核心要素的加快流動,必將釋放出更多更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從而產生更強有力的增長動力。
第二,釋放新型城鎮化就地推進帶來的潛力。丘陵地區縣是四川省人口主要聚集區,也是全省最主要的農民工輸出地區,對農民工問題極為敏感。根據中央和省委精神,要加快發展縣城和中小城鎮,更加注重人的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縣城和中心鎮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就地城鎮化就可以把大量產業工人蘊藏的人口紅利留在丘陵地區縣。同時,當前正處于農民工代際轉換階段,大量完成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原始積累的老一代農民工準備返鄉,利用這一機會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將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
第三,釋放健康農業躍升式發展帶來的潛力。丘陵地區是我們最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事關川糧川豬安天下的問題。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傳統農業的衰落,丘陵地區縣飽受農業產業比重太大所累,經濟發展受阻。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和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的躍升,健康農產品需求大幅度增長。此情況下,如果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以發展健康農業為首要目標,必將重塑丘陵地區縣的農業地位,并通過培育新的農業增長點,在全省全國競爭中贏得有利位置。
發展戰略
創新突破實現“五大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觀光農業園、現代糧食產業園等標準化農業生產基地;加快培育龍頭 企業、聯戶經營、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型,做強主導產業,壯大園區實力;加快工業園區產業轉型,推動工業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促進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主要為優勢特色產業配套的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文化旅游、金融保險、總部經濟、會展博覽、設計咨詢、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產業發展。
科學招商引資,實現超梯度發展。以超前意識超梯度承接產業轉移,主動打破被動接受局面,積極主動承接國際、國內先進產業轉移,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優勢產業,直接邁向價值鏈高端,因地制宜,實現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產業升級同步發展。
優化增長動力,實現內生發展。要加強引資、引智、引技、引制,聚集技術、人才、資本、管理資源等優勢要素,改變依靠資本、土地、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增長投入實現的外延性發展模式,走集約型、內涵型、效益型發展道路。
強化生態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加大工業節能減排力度,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控制。
加強民生建設,實現包容發展。堅持民生+經濟的視點、效率+公平的目標,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關系的有效路徑。各丘陵地區縣要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追求的工作理念。
發展路徑
關鍵詞:抓機遇
抓住國家加快推進“兩帶”建設的機遇,大部分丘陵地區縣要充分利用地處南北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特殊優勢,加快提升現代產業發展水平。
抓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改變舊有的生產方式和營商模式。
抓住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機遇。未來10年,四川將有2500多萬農民和農民工需要完成徹底的市民化,按中科院城鎮化人均公共成本14萬元測算,將帶來近4萬億的投資需求,第三產業的發展將迎來黃金十年。
抓住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深入研判和把握國家加強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機遇,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打好提前量,研究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盡可能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關鍵詞:推改革
四川省委、省政府確立了253項改革事項。今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召開3次會議部署,通過了17個專項改革方案。
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深化農村改革,要有效切割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合法實施土地經營權,要完善和創新租賃、入股、托管土地流轉模式,拓寬工商資本參與土地流轉經營的渠道。
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切實為民營企業減負減壓,落實好定向采購、實施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允許困難企業緩交五險一金等措施。
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和平臺建設,加強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的引進和培養;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關鍵詞:促開放
圍繞主導產業招大引強引優,瞄準500強企業、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產業鏈招商,形成規模更大、鏈條更完善的產業集群,注重引進高端產業和名牌企業,形成一批先進生產力。
主動推進區域合作,加強與重慶的產業合作,共建園區、借力發展,突出南北紐帶,強化與陜西、云南資源開發戰略合作以及出海通道建設;開展泛區域合作,積極參與“9+2”泛珠三角等多邊區域合作,促進與東部、中部以及港澳臺的泛區域合作。
實施人才回引工程,積極引導在外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完成原始積累的農民工和各地外出的能人回鄉創業,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創業孵化服務,在資金、技術、土地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
關鍵詞:升產業
縣域要強,產業必須強。打造產業競爭力,根本在產業,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以健康農業和智慧農業方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等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積極培育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產業,狠抓觀光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環線的打造;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關鍵詞:強要素
不斷強化要素保障能力,構建有利于引資、引智、引技、引制的國際無差異化的營商環境。
提升服務能力,深化簡政放權,調整和縮減投資核準范圍,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時效,降低民營經濟門檻;
降低商務成本,降低廠商用電、用氣、用水、用油成本。
強化用地保障,通過擴大城鄉建設用地雙掛鉤試點、清理閑置建設用地等方式盤活存量,通過宅基地空間置換、農村建設用地入股園區等方式盤活農村建設用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