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樹蔭似蓋,綠色如煙。一抬頭,一轉身,總會有一抹醉人的綠色沁人心脾……這里是遂寧,2014綠色經濟遂寧會議舉辦城市。
在11月6至7日舉行的2014綠色經濟遂寧會議上,綠色經濟與生態現代農業成為與會專家、代表所探討的重點,對綠色經濟未來發展之路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盡管國內提倡發展生態友好型循環農業已經多年,但據最近幾年的調研表明,目前我國農村尚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他認為如不盡快采取科學有效地解決農村垃圾及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問題,勢必將加劇全國范圍內的環境污染,有可能形成“農村垃圾包圍城市”的不堪后果,將嚴重阻礙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
要做好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并不容易。首要做到的便是需要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貫徹循環農業的理念,只有意識到位才會有行動上的堅持。而鼓勵扶持標準化有機肥生產企業、有效再利用農村垃圾及農林廢棄物以及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和秸稈的綜合利用都是發展循環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他認為還應該在不同地區與城鎮化相配套建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試驗區,以點帶面,廣泛推進。
針對農業生產而言,家庭經營是最適合農業特點的經營方式,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合規模化與機械化。當前提出用建設城市的方法改造農村和用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的口號,是值得我們重新審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發展道路是不可取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在發展農業的道路上用發展工業的思路方式呢?所謂發展生態農業,也是由此而來,我們需要為耕地用土提供保護制度,也需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可利用的土地。
就規律來講,農業的季節性、周期性、風險性,并不會隨著規模經營的增加而減少。而就家庭農場的特點來講,整個農業過程不需要監督,有高度的責任感、自覺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市場風險并不會隨著規模的增加而減少,相反規模越大風險越大。至于單產是否提高,規模并不是原因之一,小農的精耕細作才貢獻最高單產。
應圍繞成渝經濟區產業大分工調整各縣分工和空間格局。圍繞成都、重慶增長極構建“一小時經濟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提高物流水平;打造特色丘陵城市群,以城促產,以產帶城,產城結合,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科學合理利用優勢資源,準確選擇主導產業;積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特色產業區;重視丘區人才培養,深度發掘丘區人力資源;積極利用現有交通網絡,發揮各縣區位優勢。培育現代產業以及經營體系,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積極調動市場要素活力;強化產業扶植政策落實;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攻克土地制度改革重點難點,優化土地利用格局;積極試點探索土地權利改革;用好城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深入實施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當前,資源環境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約束越發突出。如何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生態農業發展路子?發展生態農業,遵循低碳、循環、高效、生態、安全的理念,重視全面發揮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是破解當前農業資源環境約束瓶頸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不同于人少地多國家,必須要樹立‘資源環境有價的理念。”石燕泉說,從目前我國農業生態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來看,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必須兼顧的兩個目標。“必須把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作為優先目標,研發推廣高產穩產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產品產出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