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
鹽邊是攀枝花市三區二縣中地域最為狹長遼闊的縣,全縣幅員面積3269平方公里,占了全市總面積的44.7%。西北—東南的走勢,將攀枝花市轄的三個區歸在了四川最南一角,西北邊與云南相接。
從攀枝花市區出發,一路順著金沙江行駛,半個多小時便到達了鹽邊縣委所在地。鹽邊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琳常年聯系著縣里的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工作,他告訴《當代縣域經濟》記者,特殊的地理位置條件決定了鹽邊縣的南北差異化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從而推動鹽邊縣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二灘電站搬遷縣晉級西部百強
“鹽邊縣的縣域經濟發展,同攀枝花乃至川內其他區縣比較,的確是太特殊了。”劉琳回憶,在原來計劃經濟時期,二灘水電站的建設使得鹽邊成了主淹沒縣,主縣城完成整體搬遷。此時,正是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經濟突飛猛進的大好時期,鹽邊縣遺憾地錯過了和其他區縣同步打基礎的機會。
2002年,南遷的鹽邊縣委、縣政府開始思考縣域經濟發展路徑,重新認識自身的資源條件。“無工不富,工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撐。” 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和新九工礦區、安寧工業集中發展區的建設,鹽邊工業經濟逐步恢復發展。2006年縣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位居全省第68位、第46位、第70位,綜合實力連續兩屆晉升“中國西部百強”。
“南工北農”格局成形
“當地人都說,到縣城那么遠,不如直接去市里邊”,劉琳說,鹽邊南北距離拉得太長,是規劃發展時的一大難題。
鹽邊縣的南部,是全縣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擁有釩鈦磁鐵礦和原煤等礦產資源及光熱條件,由于工業強縣戰略的大力推進和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以原煤和釩鈦磁鐵礦開采和綜合利用為主的產業鏈初步形成,工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十一五”末,南部工業化率為72.23%、城鎮化率為40.14%,非農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94.09%,但其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鏈延伸不足,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強,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性不強,城鎮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
在鹽邊的北部,形成了縣內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地處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民常年以種植玉米、土豆和牛羊養殖為主。交通、通訊條件落后,農戶有產品卻很難形成市場,加之北部土地多為山地,土地往往小而分散,平均每個農戶經營的耕地不足1畝。農戶經營規模小,農村分工分業程度低,規模經濟效益就難以發揮出來。農作物產量及附加值低,產品又形不成規模,群眾增收也就困難。不僅如此,“小而全”的經營方式,還給農業產業化經營帶來了買賣難、實行機械化難、采用新技術難等長期問題,全縣貧困人口八成以上在北部。
思考地域的特殊性和南北不平衡的發展現狀,鹽邊決定打破常規,確立南北部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南部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為目標,以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突出“兩化”互動,加快形成縣域特色工業格局;北部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特色生態農業培育為重點,產村相融,深入實施北部跨越發展行動計劃。“全縣南北互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南帶北,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走出一條符合鹽邊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鹽邊縣“南工北農”格局由此奠定。
南北協同共促“兩化”互動
近年來,在鹽邊縣的北部,現代畜牧業、設施蔬菜、特色水果、現代林業、優質烤煙五大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蠶桑、茶葉等產業也成了規模,綠色精品農業正向著最適宜區域集中。
為響應攀枝花市發展陽光休閑康養旅游產業的要求,北部地區正著力打造奇異裂谷風光、少數民族風情深度體驗等旅游產品,力爭成為攀西陽光休閑度假旅游區的重要部分和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節點。根據北部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格薩拉、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及百靈山等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正建設完善,一條以自助旅游為特色的生態觀光、高山探險精品路線即將完成。
另一方面,鹽邊發展的支撐是工業,工業發展重點在南部地區。近年來,圍繞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招大引強,大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企業,鹽邊縣先后鼓勵馬鞍山、白草等礦業集團通過合資、入股等方式與洗選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以龍蟒、川煤華榮、攀昆等龍頭企業為載體,做好項目儲備包裝;推進安寧工業園區申報省級園區工作,啟動鈦材深加工園建設。為高效利用清潔再生的能源資源,加快推進了川能投風電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和中電建120萬千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力爭到2018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
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互動發展中,鹽邊縣著力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區域經濟規模效應,努力形成“兩化”良性互動發展,從而實現了鹽邊經濟社會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目前,鹽邊縣正加快發展步伐,力爭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億元,農村居民純收入達到181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3800元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
(圖片均由鹽邊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