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黃桐熊
攀枝花市仁和區建區于1973年,位于攀枝花市南部,區名寓意為“仁義道德,和衷共濟”,人口20萬人。面對國家建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四川省建設金沙江下游沿江經濟帶的機遇,該區將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日前,《當代縣域經濟》記者采訪了仁和區區委書記陳可紅。
發揮比較優勢 提升發展潛力
記者:在四川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仁和區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陳可紅:省、市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必然帶來攀枝花市區域發展格局的深刻調整。對仁和區來講,這既是一次重大機遇,也是一項重大挑戰。這有助于我區更好地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抓住并用好各種機遇,加快做強產業、做大總量,形成更多經濟增長點,切實提升我區在全市乃至全省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
我們要按照省、市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部署,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穩煤興工調結構,城鄉統籌促繁榮,文明生態宜人居,平安和諧建小康”總體發展戰略,以“高位求進、超常作為、加快發展”為工作基調,以“全力抓發展,重點抓產業,突出抓增長,關鍵抓項目”為工作舉措,突出抓好做強產業、做優城鎮、做牢基礎、做實民生四篇文章,努力在提升發展實力、提升城鎮品質、提升發展潛力、提升幸福指數上實現“四個”突破,不斷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鞏固和提升仁和區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實現底部經濟發展率先崛起和跨越提升,努力建設實力、魅力、生態、和諧仁和。
抓項目 創環境 改民生
記者:仁和區發展縣域經濟的著力點在哪里?
陳可紅:仁和區把抓項目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通過加大項目服務力度,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和效率,著力打造招商引資軟環境;加強項目跟蹤,促進第十四屆西博會簽約項目盡快落地建設,重點跟進新建國、一心堂藥業、貝爾康藥業等項目;瞄準工業和三產服務業,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抓好項目引進;積極協調處理土地、資金、運輸等要素問題,促進省、市、區“急難險重”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竣工、早見效。
創環境,匯聚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要素。扎實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大督查”行動,切實減少一般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著力化解一批信訪積案,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定》,結合實際盡快制定仁和區的貫徹實施意見,切實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深入推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干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堅決糾正黨員干部紀律作風問題,打造一支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骨干隊伍。
把民生改善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落腳點。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排出時間表,抓好整改落實,切實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確保年初確定的10大項200個子項民生工程、37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保障問題。加大扶貧攻堅力度,促進邊遠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為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抓機遇 強實力
記者:仁和區發展縣域經濟的目標是什么?
陳可紅:仁和區作為全省縣域經濟山區類地區,經過40年的發展,當前已進入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特別是近兩年來,仁和區牢牢把握“高位求進,超常作為,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加速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聯動同步發展,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城市轉型、民生改善和城鄉統籌,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仁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已經確立,到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基礎上翻一番;力爭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億元以上。下一步,就是利用搶抓國家建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省上建設金沙江下游沿江經濟帶的機遇,突出產業支撐、投資拉動、“四化”同步、統籌城鄉、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促發展的工作,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實力。
夯實底部基礎 做強產業支撐
記者:為了確保上述目標實現,仁和有哪些思路或構想?
陳可紅:興產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仁和區將以穩定煤炭產能,抓好煤炭企業復工復產、煤炭兼并重組及洗選技改升級,確保年底前實現原煤產能80萬噸以上;全面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果、畜、煙、菜、糧五大特色優勢農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繼續實施人飲安全、水利工程、防洪治理、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圍繞商貿流通、陽光康養、文化產業和城市近郊休閑游四大產業,盡快制定三產服務業空間布局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出臺扶持政策,積極培育限上企業。加快推進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中國苴卻硯文化街等項目建設,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和“陽光康養”城市名片。
以環境優化和功能完善為重點,做好核心地塊規劃,加快完善城市規劃編制,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大河兩岸景觀、寶靈寺周邊景觀打造、大河南路改線段、攀大高速公路、渡仁西線復線等項目建設。通過開展“五創聯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完善已建成的新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加強鄉村旅游宣傳和推介,抓好新農村和美麗新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