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民

現代畜牧業是指在傳統畜牧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立足于當今世界先進的畜牧獸醫科技,基礎設施完善、營銷體系健全、管理科學、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效產業。現代畜牧業主要包括完整創新的育種體系、優質安全的飼料生產體系、規范健康的養殖體系、健全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先進快捷的加工流通體系等。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畜牧業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建設現代畜牧業成為必然選擇。
畜牧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畜牧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供給變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加強
畜牧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供給變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加強。2012年全國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7189.4億元,占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0.4%。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畜產品消費不斷增長,并已由副食品變為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消費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實現畜產品均衡供給的要求更加嚴苛,整個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對畜產品供給更加敏感,供給不足和過剩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當前畜牧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牛羊肉價格不斷攀升,豬肉雞肉價格持續低迷。
(二)產量持續增加,生產波動明顯加劇
畜牧業生產和價格也出現過若干次較大的波動,生豬生產先后出現了6次較大波動。受近年來禽流感疫情的影響,家禽生產也出現了大幅波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價格在一定幅度范圍內的正常波動,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也有助于產業調整。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市場可控范圍,就會對產業發展和市場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我國生豬價格在2007年5月和8月,出現了急劇上升的勢頭,當前生豬和家禽價格又持續低迷,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嚴重困擾了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畜產品質量不斷改善,動物疫病危害仍然復雜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推動下,飼料及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2007年,“瘦肉精”拉網檢測的檢出率為0.51%,飼料中違禁藥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98.9%;2012年,全國畜禽產品的獸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為99.91%。2006年下半年,在部分生豬主產省暴發的豬藍耳病疫情和仔豬流行性腹瀉,直接導致這些地區仔豬供應緊張、育肥豬出欄量大幅降低,飼養戶恐慌的影響遠勝于豬死亡影響。據測算,2013和2014年的H7N9流感疫情給國內家禽業造成的損失高達1200億元。
(四)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生產粗放、環境惡化的局面仍未遏制
我國平均每頭生豬胴體由1985年的69.31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76.76公斤,出欄率由78%提高到150%。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八五”時期(1991-1995年)為45.5%,“九五”期末穩定在45%,目前已達到55%左右。但品種低產低效、飼養方式落后、養殖規模狹小、粗放管理,依然是制約我國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大制約因素。畜牧業產生的糞便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草原退化沒有根本改變,所有這些問題都必須盡快加以解決。
(五)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受外部因素的制約有所加強
近年來,規模化養殖、養殖小區等現代養殖方式已成為生豬業發展的一個亮點,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但受外部因素的制約有所加強,如石油等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攀升,推動了畜牧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劉易斯拐點到來,散養戶不斷退出。農民就業結構多元化,務工工資普遍提高,而養殖行業比較效益低,養豬不如打工,造成散養戶空欄或轉產。外國飼料、品種、產品和資本不斷進入。2013年,我國大豆進口6340萬噸,進口DDGS 400多萬噸,進口牧草79.84萬噸,奶粉、牛羊肉和豬肉進口不斷增加。
加快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一)發展思路
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要全面兼顧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產業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主要畜產品基本自給為目標,大力實施“調整、轉變、升級、創新”四大戰略,加快我國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
1.實施畜牧業結構調整戰略。一要調整品種結構。建設現代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加大良種補貼力度,不斷提高畜禽良種比重,盡快形成品種和質量優勢,增強畜牧業的生產能力。二要調整畜種結構。盡快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狀況,選擇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畜種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優勢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種結構。當前要重點加大草食家畜奶牛、肉牛和肉羊的發展,強力遏制牛羊肉價格不斷上升的趨勢。三要調整畜群結構。要根據不同畜種的繁育特性,合理確定畜群內部基礎母畜、后備母畜和種公畜比例,盡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出欄擴大、周轉快速、持續發展的畜群結構。
2.實施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戰略。一要轉變養殖方式。盡快轉變將傳統的散混養殖方式轉變為現代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式,加快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建設步伐。二要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盡快轉變傳統耗糧耗草型畜牧業,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實現畜牧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三要轉變驅動方式。盡快使傳統數量型畜牧業增長方式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變,最終形成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增長模式。
3.實施畜牧業產業升級戰略。一要促進產業規模升級。不斷提高畜牧業生產能力,有效解決國家食物安全問題。二要促進產業水平升級。積極推進畜牧業適度規模化生產,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產品質量水平,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三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強化加工、流通環節為重點,強化畜產品加工業,完善流通業和服務業,延長產業鏈條。四要促進產業技術升級。要加大畜牧業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力度,盡快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的現代養殖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控制能力,促進畜牧業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
4.實施畜牧業全面創新戰略。一要進行觀念創新。要轉變畜牧業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畜牧業工作全局,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畜牧業發展,用市場化的理念促進畜產品流通。二要加強科技創新。加強自主創新,重點突出現代畜牧業和高新技術在畜牧業中的應用。三要進行管理創新。積極推進畜牧行政管理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四要進行組織創新。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探索企業與農牧民之間更加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幫助農牧民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強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能力。endprint
爭取到2020年,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和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到更高水平,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實現一體化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畜產品加工業比較發達,畜產品產后加工增值比重明顯提高;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畜產品市場組織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現代畜牧業支持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畜牧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對策
1.大力發展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加快推進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為廣大散養戶提供優質的社會化服務,積極引導散養戶向規模化方向發展。規范畜牧小區,提升標準化水平,鼓勵養殖小區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引導規模養殖場戶創新經營管理制度,用先進技術和現代設施裝備畜禽養殖業,提升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對專業戶和大型養殖場“強制”推行畜禽標準化生產,把專業戶的標準化生產作為畜牧業生產標準化的工作重點,強化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規程,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盡量減少規模化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著力培育適應市場的新型主體,加快推進畜牧業經營方式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突破口,以品牌建設為核心,重點扶持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生產經營水平高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和規范以大型批發市場為龍頭以現代的營銷體系提升畜牧業的產業化水平。通過合同簽約或股份制方式,把分散的養殖場戶、營銷體系和龍頭企業有機銜接,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將產前、產中、產后組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經營管理機制,立足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升綜合競爭能力。
3.引導和規范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加快推進畜牧業組織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通過依托畜禽專業大戶、經營能人、基層畜牧獸醫站、龍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等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型、流通性專業合作組織,鼓勵畜牧專業合作社進入加工領域,不斷拓展和規范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功能。明確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規范專業合作組織運作模式,不斷增強行業自律作用,提升產業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專業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和利益聯結機制。
4.構建完善公共監管體系和機制,加快推進畜牧業管理方式轉變。加快畜牧業質量監管機構改革,構建一體化質量監管體制。不斷完善畜禽品種選育和改良,畜牧業生產經營管理和監督,動物衛生與疫情防治,廢物處理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標準和法律。堅持全程化監管的原則,突出機制完善和設施建設,完善畜產品質量監控和追溯機制。加強畜種、飼料、畜產品進出口貿易以及外資進入畜牧業監管,強化畜牧業產業安全管理。引導建立“安全、營養、健康”消費新觀念,促進安全、健康畜產品的流通和銷售。
5.提升科技支撐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畜牧業服務方式轉變。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層動物防疫力量,健全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體系,全面提升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繼續加大畜牧業先進技術的攻關和集成,強化畜牧獸醫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新型畜牧業科技研發、轉化和推廣體系。加大財政對畜牧業保險的補助,鼓勵發展規范的畜牧業商業保險,積極引導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牧民互助自保,不斷拓寬畜牧業保險的經營范圍。強化行業信息監測和預警,努力提高統計監測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避免生產大起大落。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