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理



有機農業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大眾對有機農產品的看法往往停留在好吃、價格貴的感性層面,其中難免存在誤區,遑論對有機農業能有科學、理性的認識。
在中國農業大學李季教授看來,有機農業的發展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公眾關心的安全和健康,即食品要對人體安全、健康負責;二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即農業不應沿著集約化常規農業的方向走下去,而應考慮農業的轉型;三是社會公平,即從事農業要協調生產者和消費者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價值分享,確保消費者獲得安全農產品的同時,生產者也獲得應得的利益回報。在參與式保障體系研究會舉辦的沃野講堂上,李季就國內外有機農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闡述,道破圍繞有機農業的幾大誤區。
誤區一:有機農業就是回歸傳統。由岡田茂吉(Mokichi Okada)和福岡正信(Masanobu Fukuoka)于20世紀30-40年代創立的自然農法,提倡“不耕作、無農藥、無化肥、不除草”,并進一步解釋說:“自然農法具有節能、省本、高產、無公害,土地越種越肥等優點,這一切都是科學農法無可比擬的。”這種思想起源于中國老子的無為思想,后來歐洲興起的生物動力農業也有相近之處。然而要注意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目前有機農業發展較好的一些國家,如德國、丹麥、日本等,均采用了相當多的新型技術,包括地力培肥技術、病害控制技術等,片面回歸傳統擺脫現代技術是不可行的。
誤區二:有機農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機農業幾乎不可能實現,種地怎么能離開農藥和化肥?難道要回到大量施用農家肥和人工捉蟲的年代?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相當一部分人覺得有機就應在那些“窮鄉僻壤”發展,非得找不通汽車、不買農藥的“純凈環境”來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由此進一步被邊緣化,被推倒了那些“鳥飛不到”的地方。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種養殖戶、農業專家的贊同。
去年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名院士說,“中國都污染了,到哪去發展有機農業。”這類言論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在我國,有機農業參考了綠色食品的一些做法,一定要測水、氣、土。實際上歐洲的有機體系里是沒有這些要求的,只要按照有機的要求耕種,慢慢過渡就可以轉換過來了。大氣治理不是一人一地就能管理的,水、土是可以控制、轉化的,但并不是說非要把有機農業逼到荒郊野外去做。分析起來再看的話,歐洲工業化長達200年,比我國的時間長多了,土地基本被污染個遍,為什么還能發展有機農業?
誤區三:有機農業等于低產農業。籠統來看,有機農業目前的產量是要低于常規農業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作物、不同季節、不同的投入水平情況下,有機農業不一定就會降低產量。根據李季在河北曲周對有機蔬菜11年長期定位研究表明,有機西紅柿從一開始到現在產量一直不低,還略高于常規西紅柿。有大田實驗證明,施用一定量的有機肥便能達到和施用化肥一樣的產量。當然使用有機肥意味著相應的投入也要增加,所以在有機種植的條件下想要保證產量,首先要確保投入。在歐洲的一些農場里通常會內部解決,養了多少頭牛就用多少有機肥。他們的投入水平低,產量也低。
誤區四:有機食品營養價值一定更高。有機食品主要強調的是食物的安全性,而非營養價值。盡管一些有機食品的生產者會宣傳自己的產品比普通食品更有營養,但這僅僅是廠家的營銷方式。幾乎所有健康機構或組織都承認有機食品的安全性,但尚未有機構和組織斷言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更有營養。
誤區五:有機農業是絕對環保安全的。從減少化肥農藥的投入角度而言,化學品使用量的減少自然降低了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有機農業的發展就是環保安全的。但是環保有很多方面的指標。比如溫室氣體排放,根據丹麥方面所做的研究顯示,有機種植的西紅柿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常規種植的排放量還要高。因此,有機農業并不是在所有環保指標上都是領先于常規農業的,不能絕對化。
誤區六:有機農業可以離開土壤。國內一些地方近年在推廣有機無土栽培技術,通過無土栽培實現有機農業的生產,特別在日光溫室設施中,體現生產成本低,優質、無污染等特點。開展無土栽培是現代設施農業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把無土栽培引入有機農業則與有機農業的宗旨是相違背的。
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針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提出了健康原則,提倡有機農業應該保持和促進土壤、植物、動物、人類和星球的健康,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有機農業的一個核心就是培育健康的土壤,這種土壤應該是有良好的結構、生物多樣性高、氧分損失少、沒有污染物累積等。更重要的是這種土壤應該不僅僅是一個植物生長的介質,而是一種活的、動態的、一直微妙變化的環境。
誤區七:有機農業是富人的農業。有機食品價格高,老百姓買不起也是一個大家傳播的觀點。確實有機大米有賣到100多元/公斤,有機韭菜賣到50元/斤。有人據此提出,有機食品是給富人吃的,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目前國內有機食品價位較高與企業規模小、運輸成本高以及多做禮品銷售有關,隨著有機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物流體系的完善,有機食品價格將回歸到合理的水平,有機農業最終還是要給大多數人提供產品,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才是有機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有機食品價格大約是常規食品的120%-200%。
誤區八:有機農業是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綠色革命之父”諾曼·布勞格認為,有機的耕種方式會導致減產;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則是有機農業的堅定支持者。有機農業是不是未來農業的主導方向也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之一。世界范圍內經過20余年的發展,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仍只占到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5%,在可預見的未來20年時間內,有機農業在多數國家也不會成為農業的主流方向,這與有機農業的技術創新、政策調整以及消費變革等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可否因此就得出結論說,有機農業就不是未來農業的主導方向也不完全科學。
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并不矛盾,不能人為地把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放擺到對立面上,認為一方的發展必然阻礙另一方。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有機農業代表著未來農業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方式,而且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探索出相關經驗和技術,反過來支持常規農業的轉型升級,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可以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常規農業終究要向環保、無害化的方向發展,有機農業完全可以為此提供一些政策抑或是技術方面的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