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成,滿多清
(1.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2.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紫花苜蓿(Medicageosativa)因其產量高、質量優和適口性好,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是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分布范圍最廣泛的優良牧草。我國是栽培利用苜蓿較多的國家之一,2009年末全國紫花苜蓿種植面積達366.6萬km2(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編《中國草業統計(2000)》,33頁)。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結構調整及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以紫花苜蓿為主的沙草產業正在大規模興起,隨著苜蓿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對品種的要求亦越來越高[1]。20世紀80年代末,為了野生動物的保護繁育需要,武威東沙窩地區開始種植苜蓿。引進的紫花苜蓿品種繁多,其適應性和生產性也有一定差異。為避免盲目引種,對引進的紫花苜蓿品種進行了產量比較試驗,以期從中篩選出適宜性強的優質高產品種,為武威東沙窩及其周邊地區苜蓿生產、更新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區位于甘肅河西走廊東段的武威涼州區東沙窩,地理位置 N 37°52′、E 102°52′,典型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年平均氣溫7.7℃,年均降水量約170mm,多集中在7、8、9月份,年均蒸發量2 020 mm,無霜期155d。地帶性土壤為灰棕漠土,普遍存在風沙土,pH 7.8,土壤有機質含量1.03%~1.34%,全氮0.9~57.8,有效磷10.9~11.2×10-6。
選擇7個紫花苜蓿品種進行品比試驗,其來源及測定的發芽率見表1。
試驗地為熟化耕地,試驗前進行了耕翻、耙磨、平整。試驗設計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m×6m。人工均勻行間穴播,行距30cm,穴深2~3cm,有效播種量1.5g/m2。試驗于2010年5月16日播種,采用人工統一管理,進行人工灌溉,每年4次,每次按1 500m3/hm2的定額灌溉。
出苗率測定及物候期觀測:當年播種后,每小區隨機選取1m的行段,進行出苗率測定。觀測各品種全生長季的出苗、分枝、孕蕾、開花、結莢、枯黃休眠期[2-4]。
越冬率和返青期:種植次年2011年4月1~20日期間,在每小區隨機選取1m行段,測定苜蓿的越冬率,取平均值,并觀察返青日期。

表1 7個供試紫花苜蓿品種來源及發芽率Table1 The source and seed germination rates of tested varieties
生長速度:種植次年每茬刈割前,在每小區內隨機選取30株,測算植株生長速度(高度/d),取平均值。
莖葉比:每茬刈割時隨機選取1kg鮮草,將莖、葉分開稱重,測定莖葉比,取平均值。
產草量:種植次年測定產草量(干草)。刈割期為現蕾初花期,刈割次數3次,分別為2011年6月10日、8月10日、9月30日。
病害調查:在全生育期,對每個供試品種進行病害及種類的觀察記載,根據抗病能力分為高抗(HR)、抗病(R)、中抗(MH)、中感(MS)、病感(S)和高感(HS)六個等級。
統計分析:采用DPS軟件進行資料統計分析。
2010年5月16日播種,各品種在5月23~28日出苗,6月3日逐步進入分枝期,7月10~17日孕蕾期,7月20~31日開花階段,8月20日結莢階段,9月20日種子成熟,10月中旬停止生長,11月初進入枯黃休眠期,各品種物候期無明顯差異。播種當年各品種的全年生育期約為120~140d,第2年的全年生育期約為200d。
各品種從2011年4月5~9日分別返青,返青最早的是對照(當地苜蓿),較其他品種早1~4d,但無明顯差異(表2)。越冬率以對照最高,達100%;朝陽紫花苜蓿最低為95%;其他都在97%~98%(表2),7個紫花苜蓿品種在武威東沙窩的越冬率均很好。
在播種的第2年,按整個生長季計算,朝陽、隴東、金皇后、農寶、阿爾崗金等品種生長速度快,而神農、本地品種較慢。按不同茬次計,第一茬草生長速度由大到小依次為農寶、隴東、本地、朝陽、神農、金皇后、阿爾崗金。第2茬依次為朝陽、隴東、農寶、金皇后、神農、阿爾崗金、本地苜蓿。第3茬草依次為朝陽、金皇后、阿爾崗金、神農、隴東、農寶、本地(表2)。
生育期調查病蟲害抗性,7個品種基本沒有病害發生,均為高抗(HR),蟲害有少量大青葉蟬禪,未達到防治閾值[5,6],這種情況和當地氣候干燥,病蟲害不易發生和蔓延有關。
7個供試品種在當年都能正常生長發育和開花結實,越冬率為95%以上,次年4月初返青,抗病蟲害能力強,7個供試品種對武威東沙窩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這與郭正綱等[7]在黃土高原丘陵區和王占哲等[8]在黑龍江哈爾濱市所做的相近試驗結果基本一致。

表2 7個紫花苜蓿品種出苗率、越冬率、返青期和生長速度Table2 The seedling rates,winter-overing rate,regeneration date and growth rates of tested varieties
在7個供試品種中,莖葉比最高的是阿爾崗金,為0.763 1,從大到小依次為神農、朝陽、金皇后、農寶、隴東,本地品種最低,為0.533 1(表2)。

表3 7個紫花苜蓿品種產草量比重Table3 The yields of tested varieties kg/m2

表4 7個供試紫花苜蓿品種產草量比重Table4 The yields of tested varieties kg
生長第2年整個生長季產草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隴東、農寶、阿爾崗金、朝陽、金皇后、本地苜蓿、神農,與產草量增長率基本一致。其中,第1茬產草量由大到小依次為隴東、阿爾崗金、本地苜蓿、農寶、金皇后、神農和朝陽品種;本地苜蓿第1茬產草量占其全年總產草量的比重最大為54.14%,朝陽最小為35.39%。第2茬產草量大小的順序與第1茬有較大差異,依次為農寶、隴東和朝陽、阿爾崗金、金皇后和神農和本地苜蓿品種;農寶二茬草的產量占其總產草量比重最大為35.12%,本地苜蓿最小為29.66%。第3茬產草量依次為朝陽、阿爾崗金和農寶、隴東、金皇后、神農、本地品種,朝陽占總產草量比重最大為30.71%,本地苜蓿最小為16.20%(表3)。除本地苜蓿外,其他品種均有較好的再生性。
經隨機區組方差分析,區組間、處理間F值均大于P值,進一步進行Duncan’s多重比較分析,本地苜蓿、神農與隴東、農寶、朝陽、阿爾崗金、金黃后差異顯著(P<0.05)。
本地苜蓿、神農與與隴東、農寶差異極顯著(P<0.01),阿爾崗金、朝陽、金黃后本地苜蓿間差異不顯著(表4)。

表5 7個紫花苜蓿品種Duncan’s多重比較Table5 Duncan's multiple comparison of tested varieties
7個供試品種在武威東沙窩種植后,當年能夠正常生長發育、開花、結實,越冬率均在95%以上,次年返青早,抗病蟲害能力強,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朝陽、隴東、金皇后、農寶、阿爾崗金生長速度快。隴東、農寶、阿爾崗金、朝陽、金皇后產草量高,再生能力強、莖葉比較高,性狀優于神農、本地苜蓿品種,可根據當地實際選擇栽培。神農和本地苜蓿生長速度較慢、產草量低。本地紫花苜蓿越冬率為100%,成為最大優點。
[1] 舒秋萍,包興國,劉生戰,等.河西走廊農區優質牧草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草業科學,2002,(9):26-27.
[2] 王鐵梅,盧欣石.內蒙古干旱草原區紫花苜蓿引種評價[J].草原與草坪,2009(5):46-49.
[3] 楊紅善,常根柱,周學輝,等.美國引進苜蓿品種半濕潤區栽培試驗[J].草業學報,2010(1):121-127.
[4] 蘇希孟.紫花苜蓿品種對比試驗[J].畜牧獸醫雜志,2008(5):42-44.
[5] 南志標.我國的苜蓿病害及其綜合防治體系[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1,18(4):1-4.
[6] 馬占鴻,武新.寧夏主要牧草并害的識別及防治[J].寧夏農學院學報,1997,15(3):33-43.
[7] 郭正綱,張自如,王鎖民.不同紫花苜蓿品種在黃土高原丘陵的適應性[J].草業學報,2003,12(4):45-50.
[8] 王占哲,趙殿忱,陸永祥,等.紫花苜蓿品種適應性試驗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9,25(4):5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