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說只有忠犬才會護主,被人們視為“奸臣”的貓咪,其實在主人遇到困難甚至危險時,纖弱的小貓也會挺身而出。
在英國,每年都會頒出“國家貓咪獎”,以表彰那些生命力頑強、勇敢救主,或是給人類帶來巨大歡樂的“模范貓”。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本年度的“國家貓咪獎”于日前揭曉。在數百只入選的“喵星人”中,最終有5只脫穎而出。
今年的“英雄貓”獎屬于15歲的克利奧。這個機智的小家伙在男主人突發心臟病時,設法引起女主人的注意,使得他被及時送醫。
“最體貼貓”則是3歲的伊萊亞斯,它用自己的可愛和寸步不離的陪伴,治好了主人的“創傷后壓力癥”。
“最精彩故事”獎得主、20歲貓咪內爾森,年幼時曾被投入海里,之后又被人虐待,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它被人類救助后頑強地活了下來,到現在絕對算是貓咪中的百歲壽星了。
只有3條腿的5歲貓咪萊格斯奪得“出色拯救”獎。它身殘志堅,被收養后成為倫敦一間酒吧的“活招牌”,引起當地居民收養貓咪的熱潮。
“公眾投票獎”則由8歲的“薯片先生”以超過1300票奪得。這只貓咪曾流浪街頭,又斷了一條腿,但它獲收養后成為病重主人的“心靈雞湯”。
在美國,當員工感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又無法協商解決時,往往會以罷工的方式表達抗議。當然,罷工也不是說罷就罷的,要經過工會組織才行。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警察局的警官們覺得這樣太麻煩,他們直接通過集體請病假的方式變相罷工。
美國華文網站“田納西新聞”報道,對于警察或消防隊員集體裝病缺勤的現象,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藍色流感”(Blue Flu)。近年來,“患”上“藍色流感”的公務人員越來越多,最近的就是這次孟菲斯警察局的“流感大爆發”。
6月底孟菲斯市議會通過2015年財政預算法案后,截至7月8日,該市警察局已陸續接到552名警察因病缺勤的申請,占警局2200多名警員總數近30%,且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是什么讓警察集體“生病”呢?原來,2015年財政預算法案削減了政府工作人員的醫療補助,作為公職人員的警察也涉及其中。孟菲斯警員協會現任主席麥克·威廉姆斯表示,如果按現有方案持續下去,將會有更多的警察不僅僅是因病缺勤,而是辭職離開孟菲斯了。“當初我們來競聘時,他們答應了我們許多事情,現在又食言,那我們的家庭、生活該怎么辦?”
對于警察的變相罷工,一些民眾表示支持,稱公職人員的權利也應得到保護;也有人表示失望,因為保護民眾的安全是警察的職責,也是所有納稅人應有的權利,“那些因為福利減少而罷工的警員應被開除出警局。”
對此,孟菲斯警察局局長托尼·阿姆斯特朗稱,到目前為止,公共安全并沒受到嚴重威脅,現有警員的日常休息和預定假期已被取消,以彌補人手的不足。孟菲斯市議員吉姆·斯特里克蘭德也宣布舉行聽證會尋求解決辦法。

不要以為腐敗只是成人世界那些位高權重的人才會有的問題,意大利政府認為,為了肅清社會風氣,反腐要從娃娃抓起。近日,他們在佛羅倫薩面向中小學生開設了該國第一期“反腐課程”。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意大利政府此次開設的中小學反腐課程,著重強調禁止“微腐敗”行為,目的是防微杜漸,讓孩子們明白,生活中的小細節也能釀成“大腐敗”。比如利用職務之便,為親屬拉來政府項目;節假日開公車帶家人去海邊度假;對公職人員的錯誤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
近來,意大利公共項目領域出現了嚴重的腐敗事件,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在絕大多數意大利人的印象中,“腐敗”也成了國家文化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歐盟委員會報告稱,有97%的意大利人認為腐敗行為已蔓延至全國各地。連接受反腐教育的孩子們都表示,像公車私用這樣的“微腐敗”,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了。
除了認清什么是腐敗,老師還會教學生一些“小竅門”:比如記錄觀察腐敗行為,避免打草驚蛇;告訴他人“微腐敗”也是一種違法行為;面對腐敗行為注意收集并保存好相關證據等。
意大利政府希望孩子們從小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同時將“反腐”變為“防腐”。
眾所周知,品鑒紅酒需要去看、去聞、去嘗、去體會,但你是否聽說過紅酒要用“聽”的?近日,南非一名釀酒人把聽覺也列入鑒賞紅酒的必備感官之一。
斯泰倫博斯素有南非的“波爾多”之稱,大片葡萄園散落在盆地內,是南非首屈一指的葡萄酒王國,集中了南非最優秀的葡萄園和大小酒莊。
在這片堪稱世外桃源的山谷中,DeMorgenzon酒莊終年回蕩著巴洛克時期盛行的古典音樂。而當葡萄成熟,被轉移至酒窖中的釀造過程,同樣也貫穿著悠揚動聽的樂曲。
實際上,在全球多個國家,都曾有農民給家禽聽音樂以提升產量及質量的示范。英國王子查爾斯也曾公開表示,他每天跟自己養殖的植物對話,以促其生長,還因此被公眾嘲笑。
酒莊的釀酒師兼總經理則笑言,很多人對給紅酒放音樂的做法表示質疑,甚至招致鄰居投訴。但他對此深信不疑。
酒莊的主人溫蒂是一名成功商人,其丈夫希爾頓是南非古典樂電臺的創立者,也是一名樂迷。他們在2003年買下酒莊,2009年開始給紅酒“聽音樂”。雖然目前并無任何證據表明,音樂對紅酒生產確有影響。但他們依然堅持把音樂和紅酒這兩樣他們深愛的事物結合到一起。
為什么他們選擇了古典樂,而非搖滾?
“古典音樂的和弦、樂句及樂曲篇章具有嚴密的數理結構,這種科學的旋律結構對生物能夠產生積極影響。”酒莊釀酒師解釋道,“所以嘛,我們選擇了古典樂。”
最近在網上流傳著一個很有愛的故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布賴斯特沃特的一所小學,身有殘障的1年級男孩丹尼總被同學欺負,此事被學校的5年級學長知道了,紛紛為他打抱不平,這些高年級孩子開始自發擔任丹尼的“保鏢”。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丹尼出生不久就突發腦出血,這導致他神經受損,說話稍有障礙。再加上他喜歡穿西裝打領帶,因此成了一些學生欺負的對象。
正在丹尼苦惱之際,幾名得知此事的5年級學長找到他,主動表示愿意當他的“保鏢”,還竟然組織起一支45人的小隊。從此,丹尼成了校園里的一道風景線,每當身材瘦小的他走出教室,身后總會跟著一群高高大大的學長。這些胸懷正義的男孩還專門穿上和丹尼一樣的衣服,其中一人在接受采訪時說:“看到有人欺負學弟,覺得不能忍,我們都很愛他,所以站出來保護他。”說到動情之處,還留下了激動的眼淚。學長的行為博得女生們一致稱贊。
有了學長們的“貼身保護”,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丹尼了。據他的父母說,有一天晚上丹尼睡前哭了好久,問他怎么了,丹尼回答,有這么多人照顧他、關愛他,覺得很幸福。


新西蘭一只暹羅貓,在惠靈頓的兩家人之間引發了“監護權拉鋸戰”,雙方都聲稱這只貓是自家的寵物,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是一個超有心機的小家伙,它一直游走在兩家人之間,吃在我家,住在你家,瞞天過海長達10年。
據美國雅虎新聞網報道,2000年亞歷山大一家買了這只貓,取名叫“小明”。平時它就喜歡東跑西跑,勾三搭四,家人也沒太注意。5年后,亞歷山大一家搬了家,這貓更是經常野在外面,有時還吃得飽飽的回來,睡個覺就走,連掛在脖子上的貓名牌都經常弄丟。
2010年,小明干脆失蹤了,家人還貼了尋貓啟事,但毫無消息。直到2014年,亞歷山大一家發現,小明又回來了,驚喜之余,他們并沒有多想。誰知過了一陣子,這只不省心的寵物又開始玩失蹤,家人仔細觀察后發現,它明顯有被收養的跡象,于是貼了啟事詢問。
終于有一天,住在不遠處的史密斯一家找上門來,說小明就是他們家的“克利奧”,他們養了好多年,2010年搬家,還把它帶走了,直到最近才搬回來。
這時候,兩家人才發現,他們被一只貓耍了10年,一貓二主,怪不得它會經常失蹤。現在,兩家還未決定這只“心機喵”的歸屬,但雙方都說,他們只是希望它過得幸福。

“彈窗式廣告”大概是所有網絡使用者最討厭的東西之一,不只干擾瀏覽頁面的心情,還會導致死機。近日,發明這種廣告形式的電腦工程師伊森·祖克曼,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發表道歉文章:“對不起,我錯了。”
據伊森講,1990年,他替一家名為“Tripod.com”的網絡公司工作,為了提高公司業績,他發明了彈窗廣告。這種廣告呈現在獨立頁面上,強制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很快被業界廣泛采用。但20年過去了,伊森和眾多網友一樣,愈發感到這樣的廣告模式弊大于利,他認為,廣告應該服務于對產品有興趣的受眾,而不是討人嫌。
現在已是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主任的伊森,在文章中向大眾道歉:“對不起,我做出了彈窗廣告。我原本是出于好意的。”他解釋道,當初是由于擔心廣告中的產品內容與原網頁毫無關系,所以才發明了如今讓人煩不勝煩的彈窗廣告。
諷刺的是,登載伊森道歉文章的《大西洋月刊》頁面,也含有彈窗廣告,對此,網友“JJD uncan”留言道:“看這篇文章,我還得關一個彈窗廣告,《大西洋月刊》,你好意思嗎?”

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與美歐交惡后,引發了雙方的制裁大戰。近日,克里姆林宮對西方食品宣布了一項范圍廣泛的禁令,這不僅影響了雙方民眾,甚至連動物園里的動物都被迫改變了飲食習慣。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莫斯科動物園是俄羅斯最大的動物園,其中飼養的6000多只動物日前被卷入了冷戰以來該國同西方之間最嚴重的斗爭。
海獅喜歡挪威的貝類;鶴偏好啄食拉脫維亞的鯡魚;猩猩將荷蘭甜椒當點心吃……而這些農產品都被涵蓋進俄羅斯對美國、歐盟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進口禁令里了。現在,動物園亟需找到政治上可接受的替代食物,來滿足它們挑剔的口味了。
動物園女發言人安娜·卡丘羅夫斯卡婭說:“動物不喜歡俄羅斯食品。它們非常堅持自己的喜好,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難題。”不過她也表示,吃西方食品的動物們不會因此餓死,因為莫斯科動物園曾有過艱難時期——蘇聯曾出現過食物短缺,那時動物們只能勉強果腹,根本談不上吃西方水果和蔬菜。
不過,即使找到了替代口糧,成本也是問題。卡丘羅夫斯卡婭說,制裁西方食品將推高食品價格,這對本就資金短缺的動物園來說不是好消息。“我們正在討論從哪些國家能找到所有這些食物,它們的價格如何。”
海獅愛吃的貝類不得不從冰島運來;俄羅斯有長頸鹿鐘愛的蘋果,但由于供應鏈效率不高,俄羅斯蘋果比波蘭蘋果貴;企鵝可食用來自阿根廷的魚,該國的貿易并未受限。
猩猩和猴子是非常挑剔的食客,但卡丘羅夫斯卡婭說,它們最終也會適應變化的。“在野外,它們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而不是吃什么有什么。”
自網購流行起,時常能聽到有人發出“再買就剁手”的狠話,你是否也沉迷其中,一發不可收拾呢?看看下面這位英國女士的慘痛教訓,你大概就能及時收手了。
據美國雅虎新聞網9月2日報道,英國女子艾瑪·希姆斯網購成癮,多年來因為在網上買衣服、包、鞋子等物品,欠下近4萬英鎊(約合40.7萬元人民幣)的巨額賬單,她被迫賣房償債,搬進婆婆家同住。
41歲的艾瑪年輕時就經常和母親一同購物。2011年,因為患上嚴重的抑郁癥,她開始在網上瘋狂購物。當時,艾瑪一口氣就花了2000英鎊(約合兩萬元人民幣)買衣服、包和鞋子。她買衣服時,通常是同一個款式買好幾種顏色,最后只穿一次就不再有興趣繼續穿了。
幾年下來,艾瑪已累積欠下4萬英鎊的信用卡賬單,她和丈夫不得不賣掉房子償債,但房款還不足以償還所有債務。
目前,夫妻倆正努力掙錢還債,而艾瑪也在努力控制自己的網購癮。
據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報道,一年多前,居住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市的31歲會計杰弗里,開始著手分析自己每月的消費狀況,結果令他大跌眼鏡:“過去的每個月我都花掉了很多錢,不管我賺多少,似乎總是不夠花。”
他的好朋友、29歲的朱莉搬進了杰弗里的公寓,成為他的室友。朱莉說:“搬家時,我必須在3天內把自己的東西處理掉超過80%,我滿腦子都是‘神啊,我該怎么辦’,之后我又想,我要這些東西干嗎呢?”
兩人成為室友后首次在一起喝酒時,開始質疑那些壓榨自己銀行存款的花銷,反思是否真的需要買這些東西,于是兩人突發奇想,決定過一年什么都不買的日子。當時,“零購物年(Buy Nothing Year)”這個域名和同名Twitter賬戶名竟然都沒有被人注冊過。朱莉回憶說,“我對那個辦事員說,‘怎么可能!這些名字竟然沒有人注冊’,他回答道,‘我覺得很可能!你們兩個瘋了!誰會去做這樣的事’。”
不到一周,他們就登上加拿大的新聞頭條。兩人突然意識到,全國的人都在盯著他們,他們必須堅持下去。在前三個月時間里,他們逐步取消所有的消費項目,例如日常用品、電子產品以及衣物。隨后,他們又停止了所有的服務項目,包括外出就餐、美發及給車加油。取而代之開始舉行很多家庭聚餐,并采取騎自行車和步行的交通方式,甚至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也堅持如此。
不過,要說一年完全不花一點錢,也不太現實。在最后一個階段里,即今年7月開始,他們原計劃不再購買食物,而是通過自制魚菜共生系統和花園自給自足,無奈產量不夠兩人的日常食用。
一年期限結束時,杰弗里說:“我們已經基本達成原本的計劃,實現了低消耗的慢生活方式。”他們最大的收獲是存了不少錢:杰弗里攢下42300美元,朱莉也存下13800美元。

中國如今是美國高校留學生最大來源國,隨著中國學生占比越來越大,美國大學的管理人員正努力改進工作,使中國留學生能盡快適應校園生活。這些改進包括,特別為中國學生進行迎新情況介紹、舉行多文化美食活動,以及讓教授和員工學漢語。而在艾奧瓦大學蒂皮商學院,教職員工決定把改進的第一步,放在正確叫出中國學生的名字上。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2日報道,在蒂皮商學院,國際學生占20%,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
為了更好地服務留學生,約一年半前,蒂皮商學院開始為教職員工提供語言培訓,形式是一節90分鐘的速成課,幫助他們正確叫出班上所有學生的名字。
在近日的課程中,語言培訓人員重點教老師們如何發出“X”、“Q”和其他一些讓美國人抓狂的音。課上還會下發一份列有中國人常見姓氏和常用名字含義的資料。
朱迪思·弗蘭克商業傳播中心主任帕梅拉·布杰利說,中國學生往往不習慣在課堂上主動發言,因此,教授必須直接點他們的名。正確叫出這些學生的名字能幫他們感覺自在一些。

曾任蒂皮商學院副院長、艾奧瓦大學負責本科生教育的副教務長朗·莫勒說,在得知自己以往在叫亞洲學生的名字時發音多么糟糕后,他已無數次向他們道歉。
不只艾奧瓦大學的老師需要惡補中文發音,今年春季,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就業服務官員,也給同事們發了一本發音指南。指南上說,例如,“Yuan”的發音與United Nation(聯合國)的縮寫“UN”類似,而“Tao”的發音就像“towel”(毛巾)的第一個音節。
這類發音指南不僅能在新學年伊始給老師們提供一定幫助,隨著畢業臨近,它的重要性日漸增加,因為在畢業典禮的頒發學歷環節中,系主任要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而且,必須發音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