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勝

“凈菜、有機、配送到家、保證健康,很有生命力。”近日,河南省新鄉市有關領導到延津縣調研,在聽取了延生有機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介紹后,對該合作社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并希望他們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擴大生產規模。
10月15日,筆者專程前往延生有機蔬菜農民合作社進行采訪。
熊蜂授粉每棚萬元
在延生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張馨月的陪同下,筆者走進一座蔬菜大棚。撩開厚厚的門簾,一只蜂兒迎面飛來,“蜜蜂!”筆者叫道。張馨月笑笑說:“這不是蜜蜂,是熊蜂,專門買來給蔬菜授粉用的。”
買蜂授粉?這話題當即激發了我們的興趣。
蔣漢山是延生農民合作社從山東壽光“挖”過來的有機蔬菜種植專家。他介紹說,大棚蔬菜一般都采用化學授粉的方法,而化學授粉無法保證生產出安全、有機的蔬菜。延生農民合作社生產的全部是有機蔬菜,因此嚴禁使用化肥和各種農藥。這樣大棚蔬菜的授粉就成了問題。熊蜂是溫室中比蜜蜂更為理想的授粉昆蟲,尤其為溫室內蜜蜂不愛采集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番茄授粉,效果更加顯著。用熊蜂給溫室蔬菜授粉,不但可以提高產量,而且可以改善果菜品質,解決運用化學授粉所帶來的激素污染等問題。
蔣漢山說,熊蜂授粉好是好,但成本也高。一個大棚需要一盒熊蜂授粉,而買一盒熊蜂就得1萬多元。
王利敏自稱是延生有機蔬菜的鐵桿“菜迷”,她花了8000多元購買了年卡,全家都吃這兒種的有機菜。她說:“這里的黃瓜、西紅柿吃起來絕對是小時候的那種口感,味道正得很!”
看似“天價” ?物超所值
前不久,新鄉市原陽縣農民李天奎收獲的10萬公斤洋蔥滯銷,每公斤0.4元仍無人問津,媒體紛紛報道幫助推銷。與此同時,延生農民合作社種出的洋蔥每公斤賣40元,如此“天價”的洋蔥竟然還脫銷——個中奧妙何在?
“農業經營企業化,提高了管理服務水平,種出了有機蔬菜,規范了從種植到送貨的全部流程,采取了切合市場的銷售模式,搶占了先機,我們的產品絕對物有所值!”張馨月一語道破天機。
據張馨月介紹,延生農民合作社目前已流轉經營土地800畝,建有27座日光溫室、47座鋼結構大棚、一座3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育苗棚和1400米長的觀光走廊,常年提供54種果蔬,年產各種果蔬120萬噸。
有機蔬菜是怎樣生產的?在張馨月的陪同下,筆者參觀了延生農民合作社。
走進連棟育苗溫室,在約1米高的架子上,一株株西紅柿苗、辣椒苗、黃瓜苗生長在基質盒上。張馨月告訴記者,這些全部是抗病毒幼苗,20天一茬,每株成本0.2元-0.3元,售價0.6元-1元,目前的10萬株全部留作自用。在生產基地的東南邊,張馨月指著一眼井告訴我們,為保證灌溉用水質量,合作社專門花120萬元打了一眼240米的深井,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這是生產有機食品的一個環節,只有經過相關認證機構嚴格鑒定認證,并頒發有機食品證書的蔬菜產品,才能稱作‘有機食品。”
“這兒的蔬菜吃著好吃、放心,我們全家都愛吃。雖然比普通蔬菜貴,但絕對物超所值!”王利敏很在行地告訴筆者。
領“鮮”一步富了農民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關注的逐步提高,有機蔬菜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廣闊。延津縣小潭鄉瞄準這一需求,領“鮮”一步,把發展有機蔬菜作為利市民、惠農民的特色產業,依托該鄉祥安社區規劃建設了延生農牧養殖有機蔬菜產業園。
小潭鄉黨委書記李平原介紹說:“有機蔬菜產業園項目的建設有效解決了社區建成后,社區群眾就業難和種植傳統農作物收益低的問題,同時改變了農民的傳統思想和小農生產意識。農戶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雇傭失去土地的農民從事有機蔬菜種植管理和產品加工,使合作社擁有可靠的生產基地,實現合作社和農民共贏。”
延生農民合作社名副其實,合作社128名在冊人員全是周邊農民,每天按時“打卡”上下班,月薪采取“底薪+種植提成”形式,月收入超過2000元,合作社負責為他們繳納“三險一金”,他們的身份已發生了徹底轉化。
賈振民是種植有機蔬菜的好把式。老賈說,他有著20年的有機蔬菜種植經驗,在蔬菜產業園種菜,既滿足了自己的興趣,又不少拿工資,離家又近還能照顧家,三全其美!
張馨月是合作社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她美滋滋地告訴筆者,她的朋友圈里都是搞有機糧食、果蔬種植的,大家都自稱“新農人”。新農人憑借著他們的知識、眼光和技能,正在快樂地追求著都市版的農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