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雅

廣東省河源市,自古以來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在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這股大浪潮的沖擊下,河源市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粵東北最封閉的山鎮,變成了具有現代氣息的新興城市,由珠三角北部最落后的小城,變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明珠之城。一系列惠農政策給家鄉帶來的發展前景,激起了一些走出家門到外地發展的家鄉人回鄉發展的熱情。如今的河源涌現了一批實干拼搏的農民企業家。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返鄉創業的積極分子。
不甘平穩,返鄉發展
如果說當初離開家鄉到外面發展,是一時之計,那么現在的回歸,則是深謀遠慮。
鄒慶才,一個土生土長的河源人,19歲開始外出闖蕩,經過多年的奮斗,他在東莞地區的餐飲行業打拼出一片天地。如今,40歲的他看到了家鄉的發展機遇,想要回鄉開創另一片新天地。他說,“現在家鄉的農業發展勢頭很猛,名聲在外,我想回鄉創業,開辟另一個戰場。”盡管鄒慶才是土生土長的鄉下孩子,然而他涉足農業的時間并不長,可以說談不上有什么經驗,然而他對于家鄉,卻有著一種深深的眷戀,像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一樣,他的內心深處渴望回到生他養他的這個地方,因為只有在這里才能感受到家的溫馨。聽著鄒慶才談家鄉,看著他的眼神,不用太多的言語,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交談中,他提到家鄉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政策優勢、交通優勢等,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他堅信返鄉發展,前景非??捎^。
千畝荒山變聚寶盆
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企業在成立之初,需要給自己一個戰略定位,找準方向,然后沿著這個方向不斷前進,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藍圖。
2010年下半年,鄒慶才回到了河源,對農業項目進行了考察,并走訪了多處農業基地,他發現河源的農業正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加之國家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更是給了他極大的信心,他越來越覺得農業的前景廣闊,更加堅定了自己回鄉發展的念頭。
通過前期的考察,初涉農業新領域的鄒慶才決定種植柑橘,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的氣候土壤非常適宜種植這類農產品,另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有朋友種植,經過分析評估,他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投資且前景較好的項目。起初他跟朋友一起合作共同經營了100多畝的柑橘基地,經過兩年的發展,基地規模不斷地擴大,由原來的100多畝到現在的近500畝,基地能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鄒慶才頗有感慨。
記者走訪基地時,鄒慶才指著對面碩果累累的幾個山頭說,之前這里曾是一片荒山,長滿了草,而如今這里變成了聚寶盆。據了解,幾年前河源市東源縣黃田鎮鶴塘村有90%都是荒地,無人種植,鄒慶才回鄉后,寄希望于荒山田間,他希望可以把這些荒地充分利用起來,用于發展種植業。起初村里人對他大規模種植柑橘能否成功存懷疑態度,然而經過這幾年的開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原來的荒山荒地,全部種上了柑橘,迎來了豐收。村民也看到了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在鄒慶才的帶動下也紛紛開始種植柑橘,據統計,目前合作社共帶動了60多戶人種植柑橘,種植面積合計近200畝,村民的收入明顯得到提高。
多元化并舉,帶動農戶增收
發展,是時代的最強音。一個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地拓展新項目,尋找新的發展渠道,才能不斷地壯大,不斷地提高其經濟實力及競爭能力。
鄒慶才是一個實干拼搏的人,隨著柑橘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民種植積極性不斷提高,鄒慶才認識到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從單一的品種向多元化發展,經過一番考察后,鄒慶才決定種植一些名貴樹木,隨后引進了日本木棉及樟樹。雖是初冬時節,陽光卻格外燦爛,記者驅車來到河源市東源縣黃田鎮鶴塘村下社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柑橘基地,恰逢收獲時節,樹上碩果累累。不遠處,還有成片新栽種的柑橘樹,蔥蔥郁郁,充滿生機。繞過山的另一處,我們看到了罕見的日本木棉。鄒慶才告訴記者,目前東源縣下社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近500畝柑橘種植基地,200畝木棉基地,100多畝樟樹基地,帶動村里過半農戶種植柑橘,農戶人均年收入相比之前增加近萬元,事實證明,回鄉發展農業,前景確實可觀。
未來的思考
鄒慶才是一個有遠見并且懂得給自己設立目標的人。自今年成功競選東源縣黃田鎮鶴塘村村委會副主任后,他深知自己擔子重了,時常思考如何才能讓農戶的經濟增收,讓村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農產品種類繁多的今天, 鄒慶才意識到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形勢的嚴峻,他表示,只有依靠農業項目來搞活村里經濟才是可行之道。在談及今后的發展方向時,他提到今后合作社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綠色生態為方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進一步調整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大力推行標準化種植,積極發展綠色產品,打造知名品牌。鄒慶才正在帶著下社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們,通過果木種植實現他們的農業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