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本刊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潛力,穩定有效投資,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
《指導意見》強調,要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方式。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二是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優化政府投資方向,改進投資使用方式,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三是創新融資方式,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質押等擔保貸款業務。采取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農業保險等方式,增強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能力。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為重大工程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支持。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
汪洋:全面提高依法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水平
本刊訊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5日在京主持召開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第七次全體會議。他強調,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對依法開展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汪洋對年末歲初打擊侵權假冒重點工作作出部署:一是對相關工作查缺補漏,按時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任務;二是加大“兩節”期間執法力度,確保節日消費安全;三是抓緊啟動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市場假冒偽劣專項整治;四是深入推進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五是鞏固政府機關軟件正版化成果,推進企業軟件正版化;六是做好2014年度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績效考核,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七是謀劃好2015年工作思路,努力開創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新局面。
農業部:努力確保病死畜禽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本刊訊 ?11月25日,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召開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建設有關工作。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是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他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建設,努力確保病死畜禽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從根本上解決隨意拋棄病死畜禽,甚至病死畜禽產品流向餐桌的問題。
八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
本刊訊 ?人社部、住建部等八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的通知》,決定從2014年11月24日至2015年2月10日在全國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惡意拖欠、情節嚴重的用人單位,將被依法責令停業整頓、降低或取消建筑施工企業資質,直至吊銷營業執照。
《通知》明確,此次專項檢查主要檢查用人單位按照工資支付有關規定支付農民工工資、遵守最低工資規定及依法支付加班工資情況;企業經營者拖欠農民工工資逃匿的情況;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情況等。
全國農業循環經濟現場會首次召開
本刊訊 ?11月20-21日,農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安徽省阜陽市共同召開“全國農業循環經濟現場會”,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總結、交流、推廣農業循環經濟典型經驗,研究探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措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態文明水平。
會議指出,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施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生產方式,不斷改善農業資源條件,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減少農業污染排放,是破解我國農業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重要途徑,是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式和有效保障,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部啟動主食加工老字號宣傳推介公益活動
本刊訊 ?近日,農業部啟動主食加工老字號宣傳推介公益活動。此次活動以“保護傳承 創新發展”為主題,旨在大力培育食品品牌、保護和傳承食品行業老字號企業。
此次宣傳推介活動將在全國遴選30家左右企業開展重點集中宣傳。活動將依托農民日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中國農村雜志社、中國農業信息網等新聞媒體,通過主題征文、調研采風、專題報道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報道主食加工老字號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充分展示老字號的發展變遷,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切實樹立一批既傳承文化又不固守傳統,既創新產品又不改變經典,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有機融合。
2020年我國經濟林面積力爭
超4000萬公頃
本刊訊 ?國家林業局近日印發了《關于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特色經濟林新增種植面積810萬公頃,經濟林總面積比2010年增加24%,達到4100萬公頃。
經濟林是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我國經濟林樹種資源豐富、產品種類多、產業鏈條長、應用范圍廣。截至2013年底,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3781萬公頃,總產量1.48億噸,經濟林種植與采集業年產值達到9240億元,占林業第一產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全國近千個特色經濟林重點縣,經濟林收入占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20%以上,成為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在京成立
本刊訊 ?11月21日,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農共體”)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農共體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具有農業保險經營資質的保險公司和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組建。農共體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制度化安排和市場化模式,充分整合國內保險行業資源,提升農業保險整體的風險管理水平,為農業保險提供持續穩定的再保險保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2007年至2013年連續7個中央“1號文件”都對此項工作提出要求。相關部門也出臺了《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并通過窗口指導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相關工作。
北京:都市農業轉型跨越
本刊訊 ? “十二五”期間,北京農業以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定位與功能,通過政策扶持、規劃引導、科技支撐,促進北京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方向發展。
為保障都市農業發展,北京穩定、完善、強化各項財政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設立“菜籃子”工程等專項資金,推進設施農業重大工程實施。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鼓勵涉農企業上市融資和債券融資;加大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繼續實施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能繁母豬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實施農業重大技術補貼和農機作業補貼;拓展生態作物補貼,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