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詠柏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能活到73歲,遠遠超過當時30歲左右的平均壽命。后人在《論語》中發現,孔子對于養生,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有一套獨特的方法。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謂“精”,就是挑選優質好米,以免病從口入。如今恰恰相反,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人們吃的食物越來越精細,反而容易導致便秘等問題。對于當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厭粗”,適當吃些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對心腦血管疾病等高發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處。孔子所處的時代,烹調技術比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脫盡的殼。也可能正是谷物的這種粗糙,讓孔子在養生方面受益無窮。“膾不厭細”是說切肉要細致,細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孔子這句話是說,即使餐桌上擺放著各種誘人的肉食,吃時也要控制,不要超過主食的量。肉吃多了傷脾胃,要注意與谷物搭配,飲食要均衡。現代醫學證明,吃肉太多不僅會讓脂肪在體內堆積,誘發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還會增加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因此,吃肉要科學,以多禽少畜、多魚少肉、葷素搭配為宜。
唯酒無量,不及亂。“不亂”是孔子喝酒的標準。每個人的酒量不一樣,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喝酒過量會傷肝傷腎不說,還會失態。酒一下肚,肉也會多吃,從而引發多種疾病。
食不言。孔子吃飯時絕不會和弟子探討問題。這不僅是因為禮儀,還關乎健康。邊吃飯邊說話,食物來不及細嚼就被咽下去了,會增加腸胃負擔,對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此外,人們邊吃邊談,不僅吃飯時間長,還意識不到“飽”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
不撤姜食。姜歷來受養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為調味品可以去腥,是燉魚、燉肉的必備食材,還能溫胃散寒、解毒殺菌。“冬吃蘿卜夏吃姜”,就是強調吃姜可以緩解夏天人們貪涼、過食生冷引發的不適。
八不食。有八種食物孔子堅決不吃:不新鮮的糧食及肉類,不合季節的食物,顏色不好看的食物,味道不好聞的食物,切割得不合規矩的肉,烹調不當的食物,調料沒放對的菜肴,從市場上買來的酒肉。
不多食。美味佳肴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孔子向來只吃七分飽。暴飲暴食是養生的大敵,不僅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導致心氣不足,誘發心臟病。此外,吃太多還會導致肥胖、大腦缺血缺氧等。
重食醫。孔子重視食療,對常見的一些小病有一套飲食化解的方法。中醫講“藥食同源”,就是強調很多食物具有藥用價值。食療前應辨別自己的體質是虛是實、是寒是熱,選擇對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