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導語:歷經9年一共22輪談判,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終于完成。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在堪培拉舉行會談,雙方共同確認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和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安德魯·羅布,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實質性結束中澳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意向聲明。
正文:中澳自貿協定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共10多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等“21世紀經貿議題”。
自貿協定惠及百姓
這次的協定亮點包括:第一,在簽訂協定后,牛奶、酒類產品、園藝產品、海產品、煤炭等累計占澳大利亞出口額93%的貨物都將在2019年前削減關稅至零。“免關稅”成為協議的最大亮點,因為它和老百姓生活最息息相關,就拿奶制品來說,澳大利亞乳制品的關稅將在9年內全部取消,其中嬰幼兒奶粉原本15%的關稅將在4年內取消。也就說,中國人以后可以直接到超市直接買到免稅的澳洲奶粉,而不用到香港搶購了。
第二,在投資領域,中澳雙方在協定生效日起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大幅降低企業投資審查門檻,增加企業投資的市場準入機會、可預見性和透明度。中國私人、非國有投資者投資澳大利亞非敏感領域行業接受審查的門檻,從2.48億美元提高至10.8億美元。專家表示,在中澳自貿協定下,中澳雙方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而中國私人投資進入澳洲的門檻大幅降低,置業投資也將迎來新一輪熱潮。
第三,根據談判結果,澳方還將為中國18歲以上30歲以下年輕人開放打工度假簽證,每年名額5000個。這對很多中國年輕人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因為他們既能到國外賺錢,又能到國外開拓視野,積累經歷,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是,談判的過程可以說是十分曲折。2005年4月18日,中國政府與澳大利亞政府開始中澳自貿協定談判。在談判的幾年時間里,雙方多次陷入膠著狀態,根源在于中澳雙方都維護各自的利益。在礦業方面,澳大利亞擔心中國企業會威脅其經濟安全,故而門檻較高,而中國也對澳方要求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業持謹慎的態度;在農產品方面,中國已經承諾對大部分農產品進口關稅進行下調,但對澳大利亞來說,這樣的調整是遠不夠的。
而且,在2008年前后,中澳之間的進入多事之秋,2008年“藏獨”分子干擾奧運圣火在澳大利亞的傳遞、2009年的力拓間諜案、澳方允許疆獨分子熱比亞參加澳洲電影節等讓中澳關系一度跌進谷底,也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處于停滯的狀態。
不過,低潮只是暫時的。近幾年來,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就拿2011~2012財年來說,雙邊貿易額達1278億澳元(1341.9億美元)。澳大利亞還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每進口100噸鐵礦石就有54噸來自澳大利亞。在投資領域,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總額已超過400億澳元(約合349億美元)。
更值得提出的一點是,澳大利亞一直以高質量的生活、優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福利、完善的教育體系以及“一人申請,全家移民”的條件吸引著各國的移民,中國人當然也不會忽視這片沃土。今年年初,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在北京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過去10年中,中國移民澳大利亞的數量一直在穩步上升,2012年有25509名中國公民獲得澳大利亞永久居留簽證,中國成為澳大利亞移民來源數量最多的三個國家之,其中,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投資移民來源國,第二大技術移民來源國,第一大國際學生來源國。這無疑是歷史性的轉變,顯示了中國與澳大利亞關系的不斷加強。
在種種的現狀之下下,客觀上要求中澳兩國盡快結束談判完成自貿談判。
互補的齒輪
傅瑩女士曾擔任過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她對中澳關系有過一段精妙的比喻,她說,“中澳兩國關系互補性非常強,我真沒有見到過這樣一種整體經濟結構上各自的優勢這么互補的,就像兩個齒輪,非常吻合,因此兩國經貿發展前景很好。”
她把中澳關系比作“互補性強的齒輪”。確實如此,可以說,中國缺的正是澳大利亞擁有的,而中國擁有的又是澳大利亞缺乏的。澳大利亞是世界礦產領先國家并具備良好的礦業開發前景,是能源出口大國,而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澳大利亞的電訊、交通控制、導航、冶金、采礦等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這對于中國來說十分急需;而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和消費人群,澳大利亞的教育、旅游、金融等服務行業在中國大有可為。而且,澳大利亞是地多人少的國家,2000多萬的人口使其缺乏勞動力,所以中國可以為澳大利亞提供勞動力密集產品。
農產品是“互補型”關系的典型例子。中國位于北半球,而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季節正好相反。在這樣的季節互補性情況下,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入到中國市場,可以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據媒體報道,農產品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最大組織部分,總額達48億澳元,占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總額的53%。在這些農產品中,如羊毛、棉花、大麥和油菜籽都被中國企業進一步加工為優質商品。
在這樣緊密的聯系下,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打噴嚏,澳大利亞確實要感冒。”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這樣形容了中澳關系。他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澳大利亞是西方國家當中避免金融危機影響而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澳大利亞的經濟和亞洲的經濟聯系非常緊密。從前我們對澳大利亞的認識為羊毛小麥,現在變成了鐵礦石、天然氣、煤炭,可能下一步將是農產品、食品。
現在,中澳關系提升為中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進一步形成密切協作關系有巨大的空間。事實上中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合作空間,而雙方并無明顯的潛在的熱點沖突問題。雖然在今年有澳大利亞高官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期間,爆出對華的不友好言論,但是這種言論遭到了澳大利亞民眾的聲討以及很多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的批評。對于兩個并不存在直接利益沖突的國家而言,雙方政府只要在原則上把控和平和友好的發展方向,定然能夠形成良好的合作局面。
相互依賴
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相互依賴理論特別適合中澳關系。中國和澳大利亞都是西太平洋地區的大國,中國在東北亞地區也就是太平洋的北部地區是名副其實的大國,澳大利亞在西南太平洋地區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雙方在經濟、環保、教育、旅游等領域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
而且,作為一個有志于太平洋國際事務的大國,甚至還想向印度洋地區伸展其政治影響力的大國,與中國搞好關系,至關重要,澳大利亞不能夠打著“革命外交”的旗子,在意識形態等領域對中國發難,否則定然是不利于雙方友好合作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只會出現澳大利亞高官在安倍訪問期間的不當政治言論的鬧劇。中國與澳大利亞歷來關系較為友好,正是這種友好關系奠定了中澳合作發展的基礎。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澳大利亞與中國相隔較遠,不存在直接的利益沖突,如領土等。澳大利亞與美國關系較為緊密,美國也一直希望將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整合在一起,打造太平洋西部的“小北約”,但是這種努力已經持續多年,成效并不明顯。
套用一句經典的國際關系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澳大利亞的政治領導人心中都會有一桿秤,秤的是友好和敵對的成本與收益。當今大勢仍然是和平與發展,在APEC會議上,中國領導人對與會各國的領導人表示,要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中國倡導的亞投行也即將運轉。中國用這種積極的友好態度,彰顯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長期對外承諾,將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結盟,不當頭,不稱霸。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合作是大國之間的主流,中澳在經濟、政治、環保、教育等領域相互依賴,雙方的合作程度還將進一步加深,可以想見,在不遠的未來,雙方的合作空間一定更為廣闊,兩國的共同利益一定更為廣泛,中澳一定可以成為緊密友好的地區伙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