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玥
導語:曾經為了滿足歐洲人對于咖啡的癡迷而在亞洲種植的咖啡,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晨走出房門,空氣清冷,彌漫的淡淡晨霧把衣衫打濕了。這個舊時殖民者開辦的咖啡種植園已經被現在的人生財有道地開發出來,圍繞著這棟殖民建筑的咖啡樹已經大多不再是提供咖啡豆的植株,而是一些增添情調的觀賞植物了。而在其他部分,咖啡豆則采收烘焙,供給客人們品嘗,畢竟爪哇咖啡是世界有名廣受歡迎的高級咖啡豆之一。
飽滿而明朗的口感與香氣,爪哇咖啡確實很可口。17 世紀便被荷蘭人將咖啡引入了印尼,溫和濕潤的氣候使得印尼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咖啡生產地之一,也造就了蘇門答臘咖啡、爪哇咖啡這樣著名的咖啡種類,爪哇咖啡曾經是頂級咖啡的代名詞。不過如今,說起印尼的咖啡,人們第一反應是大名鼎鼎的貓屎咖啡,雖然不少人覺得重口味,卻依然會在此同時露出神往的表情。真正的印尼貓屎咖啡本來是野生的麝香貓將咖啡果實當做食糧吃下,然后消化掉果肉把咖啡豆排出體外,而由于這一個消化過程消解掉了咖啡的苦澀,使得滋味變得圓潤順滑,因此被奉為上品。不過小小的麝香貓能產出的咖啡豆太少,所以天然的貓屎咖啡自然是珍稀而昂貴。如今,為了能夠利用貓屎咖啡這個噱頭來掙錢,奸商們開始圈養麝香貓,給它們喂食咖啡果實以獲得貓屎咖啡豆。因此,許多的麝香貓被當地人關進了籠子,所以許多商店里價格昂貴的貓屎咖啡,里面飽含了小動物的多少眼淚,其真正價值幾何,可想而知。
真正的麝香貓咖啡泡制出的咖啡會散發出似蜜糖與巧克力的香味,不需添加糖及奶精即有香甜、滑潤的濃郁口感,而原本水的質地已被咖啡圓潤豐厚的質地充分地包覆著,因此剛入口時舌尖幾乎感覺不到水的質量。不苦、不酸、不澀,卻多了幾分奶香味,而入喉后不刮胃不會引起胃部不適。即使放冷了,口感依然甘醇。品嘗完后,杯中仍舊留有甜甜的奶香味。是個獨具豐厚質感且有深度的咖啡,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極品。有一種說法:如果你原本就不喜歡印尼咖啡的味道,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會更討厭Luwak咖啡;但倘若反之,你喜歡印尼陳年豆或印度風漬豆的土腥味,可能會愛上風味類似的Luwak咖啡。
除了印尼,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著咖啡種植和飲用的歷史,比如越南、馬來西亞、老撾。越南的咖啡飲用傳統在社會上根深蒂固,簡直跟喝茶一樣普遍。越南咖啡因為獨特的沖泡方式在世界上非常有名,先將咖啡粉放進咖啡杯上的濾泡杯中,用壓板壓實,然后加上一點熱水微微濕潤,術語叫做“悶蒸”,過一會再在濾杯中加滿熱水,讓咖啡滴進咖啡杯中,配以煉乳飲用。越南咖啡的沖泡方法佐以越南本地出產的咖啡粉簡直堪稱絕配,這種咖啡粉盡管并非來自100%阿拉比卡咖啡豆,而是阿拉比卡咖啡豆與羅布斯塔咖啡豆的拼配,但是卻絲毫沒有損害咖啡的口味,味道濃重強烈卻又無比香滑,非常特別。
馬來西亞所產的白咖啡是游客們喜歡的帶回去的土特產。白咖啡的歷史是和華人密切相關的,就連它的烘焙方法也是華人所創。白咖啡的發源地在馬來西亞的怡保,當年這里因為錫礦開發而有許多華工,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讓華工們只能依靠咖啡這種飲料來給自己提神,不過因為華人不喜歡咖啡的苦澀味,所以將烘焙方式加以改良,用糖和奶來調和咖啡的苦澀。當然了,白咖啡并不是白色的咖啡,只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咖啡顏色較一般咖啡更淡,確切地說是淺金黃色的。
老撾咖啡的種植時間并不長,20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將咖啡種植引入。盡管老撾咖啡對于許多人來說還很陌生,但事實上老撾咖啡種植園的海拔、緯度、土質和氣候條件卻非常適宜咖啡的生長,這里出產的咖啡味道豐富,兼顧了清新的花香果香和豐潤飽滿的堅果味,有的種類不加糖奶,只是品“齋咖”口感也非常清潤,能喝出咖啡原始的滋味。此外,作為“金三角”中的一角,老撾的咖啡種植現在還有了更多一層的意義,它是替代鴉片的一種經濟作物,政府鼓勵農民種植咖啡獲得財富而不是鋌而走險種植罌粟。所以無怪有朋友說,沒想到喝咖啡也算是做了好事呢。
貓屎咖啡的焙制:
1、麝香貓愛吃咖啡樹上熟透的紅色咖啡果;
2、從貓糞中挑出未經消化的咖啡種子;
3、撥開咖啡種子的銀灰色薄膜后用水洗凈放在太陽下曬干;
4、經翻炒制成魯瓦克咖啡豆,就是常說的貓屎咖啡了。
一斤麝香貓排泄物中只能提取出約150克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還會造成20%的損耗,由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藝都十分獨特,這種咖啡可以說十分稀有,每年供應全球的咖啡豆最多也不會超過400公斤。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由火船集團贊助的一杯12克貓屎咖啡粉制成的咖啡是380元,一天限12杯供不應求。
在巴厘島,一杯要20多萬印尼盾,相當于RMB 150多。
在美國,1公斤貓屎咖啡豆高達USD 1200。在國際市場上始終在USD 1000左右。
在英國,一杯要50英磅(RMB 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