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松早
導語:女性作家通過對食物直白或借用修辭手段的描寫來強化食物的五味雜陳。
一般來說,男性作家比女性作家更容易把食物和性欲聯系起來,女作家則往往把食物和女性角色及社會地位聯系起來。女作家運用食物意象有很多目的:討論個人行為、社會行為、心理障礙、藝術、性、性別政治、貧窮、民族主義甚至謀殺迷案。
廚房,女人的圣地
在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筆下,食物被巧妙地用來隱喻男女之間微妙的地位差異和權力關系。在《可以吃的女人》里瑪麗安原來飲食正常,但是她與男友彼得訂婚之后,她的進食發生了問題。隨著婚禮的日益臨近,她在潛意識中感受到被吸收同化的危險,她的身體開始排斥越來越多的食品,幾乎到了無法進食的地步。她的精神也日趨崩潰。在故事的最后,她決心擺脫這個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一切,就在婚禮之前,她烤了一個女人形狀的蛋糕,將這個“可以吃的女人”作為自己的替身獻給自己的未婚夫,從而與過去的一切一刀兩斷。此后她又能正常的進食了。
食物到了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那里則成了種族傳統和環境壓迫,《女勇士》中著重描寫 “母親”時常令“我”不寒而栗的食物準備和烹飪方式:“母親什么都給我們做著吃;浣熊、黃鼠狼、老鷹、鴿子、野鴨、野鵝、矮腳雞、蛇、院子里的蝸牛、烏龜時常在廚房里爬來爬去,有時躲到冰箱或是灶具底下,泥鰍常養在澡盆里……”這份冗長的食物清單,伴隨著母親每天都要鄭重其事下達的命令“吃吧!吃吧!”而變得越發恐怖。湯亭亭似乎刻意要把中國人“無所不吃”的貪婪與決絕,和早期華人在美國社會艱難生存中經歷的苦痛、表現的堅韌等聯系起來。
千百年來,一直是女人在廚房里忙碌,也正因此,大多數女作家對食物充滿敬畏,墨西哥作家勞拉·埃斯基維爾說,我生命中最初的光陰,是在我外婆、我母親家廚房的爐火旁度過的。我看著這些智慧的女人,在進入廚房這塊圣地之后,如何搖身一變而成為女修士,成為煉金師,擺弄著水、風、火、土這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令人驚詫的是她們謙卑的態度,就好像她們沒在做什么,好像不是正在用火的圣潔的力量改造著世界,好像她們不知道她們準備的食物會在我們的身體里待上幾個小時,并以化學的方式使我們的器官得到改善,為我們的靈魂與精神補充養分,賦予我們本體、語言和祖國。
雖然20世紀女性作家通過對食物直白或借用修辭手段的描寫來強化食物的五味雜陳,從而影射女性在社會、家庭中的困惑、不安和掙扎,但是很多女作家的小說都贊美美食的治愈力量。
《芭貝特之餐》的作者是丹麥現代作家凱倫·馮·布里克森-菲尼克男爵夫人,她于1937年發表的自傳《走出非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從而享譽世界。本書用法餐烹飪的性感講述了法國難民和接納她的社區之間的愛和尊重。《芭貝特之餐》講述了因為法國大革命而逃亡的芭貝特中了一張彩票,有了一萬法郎,她懇請好心收留她十數載的姐妹允許她完成一個多年的宿愿:為她們做一頓真正的法式大餐。原本極度排斥這次宴會的教友們被美食所打動,品嘗食品的過程宛如一場宗教盛典,教徒們不僅對美食盡棄前嫌,連人與人之間的多年積怨也逐一冰釋。
阿拉丁偷藏甜品的洞穴
《芭貝特之餐》這本中篇小說集中于一頓法餐:塞著鵪鶉的酥皮糕點,甲魚湯,凱歌皇牌香檳,朗姆酒海綿蛋糕,對虔誠的丹麥小鎮的影響。而《濃情巧克力》則是讓薇安和女兒阿努克走進一個法國平靜而閉塞的小鎮,她們帶來的巧克力,讓這個幾百年來幾乎一成不變的地方泛起了甜蜜的波瀾。
《濃情巧克力》仿佛一段童話,即使是剛毅的心靈也能被融化。故事設定在法國,但是其作者喬安娜·哈里是英國人,小時候在外祖父母的糖果店成長,其曾外祖母是遠近聞名的巫師,所以哈里斯的文字總是彌漫著糖果的芬芳和些許神秘與魔幻。讓我們來看看母女兩人開的這間“天上人間糖果巧克力店”:玻璃罐子和玻璃碟子里裝著各種巧克力,杏仁巧克力、維納斯的奶頭、巧克力松露、乞丐四味干果巧克力、果脯蜜餞、榛子團、巧克力海貝、糖汁玫瑰花瓣、糖汁紫羅蘭……百葉窗半掩著,以避開太陽的照射,它們散發出幽暗的光澤,猶如沉入水底的寶藏,阿拉丁偷藏甜品的洞穴。
薇安非常了解小鎮上每一個人喜愛的口味,她出售夢想、小小的安慰以及甜蜜的、無害的誘惑,用作者的話說,使用榛子和巧克力牛軋糖“刷、刷、刷”打到一片圣人。而安吉麗娜則是美食來治愈自己和另外7個單身漢。
安吉麗娜年紀輕輕便成為了寡婦,驟然失去親愛的丈夫讓她的生活陷入混亂之中。葬禮過后不久,一天晚上,她來到廚房,將所有的痛苦與悲憤傾注到美食的烹制中,這是她唯一能用來排遣的方式。她將狂亂的情感集中在烹飪上,把濃郁的番茄肉汁鋪在烤寬面條上,一層又一層,把發酵的長條面團擰了一圈又一圈,把塞滿調料的雞重重地推進烤爐。她做的食物太多了,便將食物分送給了周圍的鄰居們,退休的巴茲爾深深為安吉麗娜的食物所折服。請她每個星期為他燒六天的飯菜,每天兩頓,并支付給她一筆可觀的工資。不久之后,她那高超的廚藝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最后發展為同時為七個單身漢烹飪飯菜。在這個過程中,食物那神奇的魔力慢慢治愈了她的內心,讓人們彼此更加親近,甚至為她帶來了第二次走進愛情的機會……這就是小說《安吉麗娜的單身漢》所講述的故事。
20 多種相當有難度的菜譜出現在安吉麗娜的美食寶庫中,可以說食物造就了這部小說成功的一半。而《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書中的十二個章節開頭都有一份食譜,并巧妙的融入故事情節里,食物與感情完美交融在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羅曼史中。《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講述生為寡婦最小的女兒,按照習俗,蒂塔必須在家中伺候母親直至其去世后方能結婚。小伙子佩德羅與蒂塔相愛。無奈之下,為接近蒂塔,他娶了蒂塔的姐姐為妻。雖然與愛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是蒂塔只能夠在廚房里通過食物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蒂塔和佩德羅之間發明了一種新的語言,蒂塔是發送者,佩德羅是接受者,蒂塔的愛跟隨美食從佩德羅的嘴巴進入他的心靈。
有時,餐桌的長度,便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