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內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研究綜述①

2014-12-24 23:25:37彭姚
科技創新導報 2014年30期

彭姚

摘 要:研究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對有效利用災害信息、加強災害信息管理能力和指導防災減災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國內關于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災型劃分、特定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建立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制定災害信息分類標準等方面。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的研究成果水平相差較大,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壯大研究隊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關鍵詞:自然災害 ?信息分類 ?信息組織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026-04

Review on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in China

Peng Yao

(An-fu Library,Jiangxi Anfu,3432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s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it is good for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sas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guiding the 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hinas ? research ? is late start about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ing a of Disaster information.At present ,the research has centered on ?distinguish of the types、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zing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specially appointed、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develop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Etc. The level of domest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foreign research, we still need lots of efforts to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teams、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support Etc.

Key Word:natural disasters ?information classifying ?information organizing ?research status

自然災害的頻發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如何防災減災成為了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9號決議,確定20世紀90年代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1989年聯合國又通過第44/236號決議和“減災十年”國際行動綱領。1989年4月我國積極響應聯合國倡議,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從此中國學界也開始了對自然災害的研究。如何提高災害預報水平、災前防御能力、災后應急救援水平,是減輕災害影響的重要手段,而全面、準確、及時的災害信息能夠為災害預警、防御和抗災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因此,研究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對有效利用災害信息、加強災害信息管理能力和指導防災減災工作,都具有積極意義。

郭松玲[1]將災害信息定義為“與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造成的危害有關的那一部分信息”;劉藝林[2]認為災害信息是指“為減災研究服務的信息”,它是“災害情報信息”的簡稱,而且災害信息不等同于“災情”。根據以上定義,本文從廣義的角度出發,將基本背景信息、歷史災害信息、災害預報信息、災情信息以及應急救援中涉及到的對策、組織、人員、物資等信息全部作為災害信息的內容。

1 國內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研究的動態追蹤與分析

國外對災害信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加拿大人對哈利法克斯港大爆炸事件進行的調查;對其系統化的研究則是始于一戰時人們為了達到某種戰爭目的而進行的。就科研動機而言,從最開始殘酷的戰略意義到今天的防災減災,災害信息研究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縱觀各國災害信息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日本在這方面已進入了發展階段,且處于世界領先水平[3]。

國內關于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逐漸有相關學者著力于這方面的研討。

1987年任伏虎較早地提出了災害信息系統的構建,在《災害信息系統的初步探索與實驗》[4]一文中論述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災害信息系統的功能,并將災害信息系統分為數據采集子系統、數據存貯子系統和應用支持子系統三大子系統。1989年龐宗禮開創性地提出應把災害信息列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加以研究和重視,建議創建“災害信息學”,從而通過對災害信息的監測、收集、傳遞、反饋以及加強對災害信息的系統管理來提高人類同災害的斗爭水平并實現災害損失最小化[5]。經過深入的研究,龐宗禮又于1991年10月發表了論文《災害信息學的基本構架》,明確定義了“災害信息學”,指出了災害信息學是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探討了災害信息學的屬性、特點、組織管理以及災害信息學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與其他諸學科之間的關系[6]。可以說,這兩篇論文正式拉開了我國新時期災害信息研究的帷幕,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論及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研究的開端,當屬郭松玲于1992年發表的論文《試論災害信息的特征與分類》,文章按照災害信息在實際抗災救災工作中的作用,將其分成三大類:成因信息(包括大氣水圈信息、大地信息、生物信息),危害信息(包括生產信息、社會信息、設施信息)和減災信息(包括測報信息、防御信息、抗災信息、救災信息、救援信息)[1]。該文比較系統全面地論述了自然災害信息的內容,并首次按照災害信息的作用將其分類,這不僅對于災害信息分類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而且推動了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

此后的幾年時間里,國內學者對災害信息的研究甚少,直到進入新世紀,自然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研究才引起了國家政府部門、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自然災害的災型進行劃分

不同的分類方法決定了不同的自然災害分類體系,在許多研究中都將災害形成的成因作為了自然災害的分類標準。

彭珂珊[7]按成因將災害分為了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環境污染災害、火災、海洋災害、生物災害6類,又按不同表現方式細分為44個種類。沈金瑞則在《自然災害學》[8]一書中提到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我國災害管理現狀,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這一分類方法在我國應用范圍較廣。雖然二者分類標準相同,但是自然災害分類結果略有不同:后者將地震、洪水這兩種在我國多發且影響較深刻的災害分別從地質災害、氣象災害中分離出來,使其成為兩個獨立的災害種類,另外災害成因同為生物災害的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也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類別中;而前者的災害分類體系中比后者多一項環境污染災害。

在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諸多研究中,對自然災害種類的探討最多。實際上,1990年我國著名地震學家馬宗晉[9]就提出,考慮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將自然災害同樣分為七類。他的分類方法極具參考價值,經過后來人的完善,逐漸形成現今獲得普遍認可的分類方案,即前文提到的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的分類方案。當然,自然災害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尚未統一,還有一些學者按照其他的分類標準對自然災害進行了分類,如根據災害波及范圍分類、根據災害持續時間的長短分類、根據災害發生的先后關系分類、根據地貌類型分類、根據災害形成和結束速度分類、根據災害空間分布分類、根據災害成因和我國災害管理現狀分類等。

另外,還有對單個災害種類細分的研究,如《云南雷電災害的現狀及類型》[10]、《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11]、《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12]。

1.2 針對某一特定自然災害的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

由于各類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及影響程度不盡相同,國內一些研究者專注于對某個特定自然災害的信息分類與組織的探究。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接連發生了幾次破壞性較強的大地震,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使得眾多科學工作者紛紛投入到對地震災害的相關研究中來。

蘇桂武和聶高眾等人[13]認為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得到不同的應急信息分類體系。其中以信息所反映的客觀對象或所表達的地震應急某方面問題的不同為分類依據,得到的分類方案最常用且在實際地震應急工作中的應用價值最大,由此將地震應急信息可分為“基礎背景類信息、地震災害和救災背景信息、法律法規信息、預案與規劃信息、已有地震對策信息、防震減災示范與演習經驗信息、地震臺網信息、應急聯絡信息、歷史地震信息、地震救災案例信息、救災能力儲備信息、震情信息、災情信息、應急決策和應急輔助決策信息、災害現場動態變化信息、救災物資及人員調配和調動動態變化信息、社會反應動態變化信息”共17個主要類別。這個分類方案所指的地震災害信息全面涵蓋了一切反映與地震應急有關的諸要素、諸物質和諸過程的數量、質量、性質、運動狀態、聯系和規律等的數字、文字、圖像、圖形、影音等資料和知識。

而白仙富等人[14]認為需要從龐雜的地震災害信息中抽取出對地震應急工作最重要的信息建立一個獨立的分類體系,從而提高災后應急響應速度。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章重點研究了地震應急現場信息—— 即地震發生后,由地震引起的和為了處置地震事件而產生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含義的數據、資料、消息和知識,并依據現行的分類規范、采用線面混合分類法將地震現場應急信息分類為地震震情信息(即刻畫地震的各種參數)、災情信息(地震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破壞)、應急處置信息或稱災情響應信息、處置效益信息或稱評估信息(即通過應急處置和災區人民自救互救所取得的成績)4個大類。

鄭向向和帥向華[15]則主要探討如何將地震現場的災情信息(即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現象)進行分類分級,并以短信的形式使其高速高效地傳遞給相關人員。他們根據地震災情現象的特點以及地震應急對災情信息的應用需求,利用線分類法將統計出來的各種地震災情現象分為4個大類,分別為:房屋破壞現象、生命線工程破壞現象、地質災害現象和人員傷亡,再將4大類細分為小類,并將各小類按照破壞的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劃分了不同的破壞等級。

1.3 自然災害信息中某一方面的分類組織研究

自然災害信息內容繁雜,涉及面廣,不少學者以“立體”的視野就自然災害信息中的某一方面甚至是某種災害的某一方面的信息進行縱深研究。

王慶陽等人[16]考慮到突發事件后醫學救援能夠起到挽救生命、減少傷害、控制疫情、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等重要作用,以應急醫學救援信息為研究對象,將其分類為環境背景類信息、人員機構類信息、醫療救治類信息、衛生物資類信息、過程事件類信息。

陳超[17]按照不同的標準,將應急物資分為了不同的種類,其中按用途來進行分類的方法比較詳細且全面,他將應急物資分為了防護用品類、生命救助類、生命支持類、救援運載類、臨時食宿類、污染清理類、動力燃料類、工程設備類、器材工具類、照明設備類、通訊廣播類、交通運輸類、工程材料類。

1.4 建立自然災害信息管理系統或數據庫

2002年4月民政部成立了國家減災中心,為政府救災減災工作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和決策咨詢,在自然災害信息管理方面,承擔“全國自然災害災情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管理工作,該系統的建立為國家、省、地市、縣四級民政災情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實時報送和管理災情的業務平臺。此外,還有一些政府網站建立了面向公眾的災害信息管理平臺,這類災害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比如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18],該網站實時發布各市應急預警信息,并為公眾提供了應急指南、應急預案、應急手冊等科普資源以及應急自主查詢和網上應急模擬等服務。另外,此類網站還有云南防震減災網、中國應急管理網等。

另外,國內正式開通使用的自然災害數據庫數量不多,絕大多數以歷史災情案例的形式來收集過去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后人員及財產損失情況、政府應急處理等災害信息。由中國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支持、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承擔建立的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19],是我國目前最完整的自然災害信息數據庫。經過對自然災害信息的廣泛收集和組織,將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研究內容:收集和整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發達地區或國家(北美、歐洲、日本等)的主要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收集各國應對災害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收集與災害相關的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收集各國發生的巨災案例;并由此形成了四個數據庫:世界各國(地區)自然災害數據庫、自然災害的政府管理數據庫、自然災害相關國際組織數據庫、巨災案例數據庫,以及一份《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及政府應急案例報告》。除此之外,有些數據庫是針對某個特定災害的信息,比如收錄了中國農業災害信息的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及鄰區地應力和地質災害數據庫查詢系統、中國海洋信息網發布的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等。

1.5 制定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

近幾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一些與自然災害相關的信息分類與編碼的標準,對自然災害的信息分類研究起到了規范作用,此處列舉部分標準(如表1所示)。

2 述評

我國在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與國外研究水平差距較大,存在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研究內容不全面

雖然有學者較早提出創建“災害信息學”這一學科,但是災害信息研究尚未成為自然災害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而且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內容也比較單一、零散。經過大量文獻調研,可以看出自然災害的分類和地震信息的分類組織研究得到了較多學者的關注,然而對整個災害體系和除地震以外的其他單個災害種類的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就顯得非常薄弱。

2.2 缺乏多學科的協作攻關

目前我國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自然科學范疇,而社會科學研究者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這也導致了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聯合攻關的綜合交叉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事實上,災害信息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綜合課題,覆蓋范圍極廣,需要基礎自然科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諸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只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離局面得到了改變,對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才能更科學、更深入。

2.3 研究缺乏系統性、連續性

雖然對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研究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增強,但是現有的研究仍有待系統化。上述文獻的研究者中只有龐宗禮以及白仙富的研究團隊有兩篇文獻,其余作者涉及這一主題的文獻只有一篇,所做的研究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層層推進和進一步深化,缺乏對規律和經驗的歸納,使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缺乏連續性。

針對我國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水平:

第一,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和經驗:防災減災無國界,對于國外災害信息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我們要大膽利用、積極學習,縮小與國外研究水平的差距;第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為自然災害研究的發展培植良好的環境、加大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各領域學者對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第三,發展壯大研究隊伍:擴大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隊伍,特別是社會科學專家要積極投入到研究中來,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流與合作,從而豐富研究內容、提升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1] 郭松玲.試論災害信息的特征與分類[J].中國減災,1992,2(3):25-27.

[2] 劉藝林.災害信息的采集及其成果積累[J].災害學,1999,14(1):70-75.

[3] 孫庚.日本災害信息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國際新聞界,2010(1):111-116.

[4] 任伏虎.災害信息系統的初步探索與實驗[J].災害學,1987(4):16-21.

[5] 龐宗禮.關于建立災害信息學的建議和農業災害信息初探[J].農業信息探索,1989(1):27-30.

[6] 龐宗禮.災害信息學的基本構架[J].科學管理研究,1991(5):74-78.

[7] 彭珂珊.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及特點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14(3):59-65.

[8] 沈金瑞.自然災害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9] 馬宗晉.自然災害與減災600[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0] 劉有菊.云南雷電災害的現狀及類型[J].保山師專學報,2009(2):4-6.

[1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12] 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4):15-21.

[13] 蘇桂武,聶高眾,高建國.地震應急信息的特征、分類與作用[J].地震,2003,23(3):27-35.

[14] 白仙富,李永強,陳建華,等.地震應急現場信息分類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2010,33(1):111-118.

[15] 鄭向向,帥向華.地震災情短信編碼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1):92-100.

[16] 王慶陽,葛毅,賀禎,等.應急醫學救援信息的特點與分類[J].人民軍醫,2012,55(3):200-201.

[17] 陳超.自然災害應急物資需求分類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8] 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EB/OL][2013-03-14].http://www.gdemo.gov.cn/.

[19]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EB/OL].[2013-03-14].http://www.irisknet.cn/riskdb/globalrisk/index.php.

1.4 建立自然災害信息管理系統或數據庫

2002年4月民政部成立了國家減災中心,為政府救災減災工作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和決策咨詢,在自然災害信息管理方面,承擔“全國自然災害災情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管理工作,該系統的建立為國家、省、地市、縣四級民政災情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實時報送和管理災情的業務平臺。此外,還有一些政府網站建立了面向公眾的災害信息管理平臺,這類災害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比如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18],該網站實時發布各市應急預警信息,并為公眾提供了應急指南、應急預案、應急手冊等科普資源以及應急自主查詢和網上應急模擬等服務。另外,此類網站還有云南防震減災網、中國應急管理網等。

另外,國內正式開通使用的自然災害數據庫數量不多,絕大多數以歷史災情案例的形式來收集過去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后人員及財產損失情況、政府應急處理等災害信息。由中國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支持、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承擔建立的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19],是我國目前最完整的自然災害信息數據庫。經過對自然災害信息的廣泛收集和組織,將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研究內容:收集和整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發達地區或國家(北美、歐洲、日本等)的主要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收集各國應對災害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收集與災害相關的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收集各國發生的巨災案例;并由此形成了四個數據庫:世界各國(地區)自然災害數據庫、自然災害的政府管理數據庫、自然災害相關國際組織數據庫、巨災案例數據庫,以及一份《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及政府應急案例報告》。除此之外,有些數據庫是針對某個特定災害的信息,比如收錄了中國農業災害信息的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及鄰區地應力和地質災害數據庫查詢系統、中國海洋信息網發布的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等。

1.5 制定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

近幾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一些與自然災害相關的信息分類與編碼的標準,對自然災害的信息分類研究起到了規范作用,此處列舉部分標準(如表1所示)。

2 述評

我國在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與國外研究水平差距較大,存在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研究內容不全面

雖然有學者較早提出創建“災害信息學”這一學科,但是災害信息研究尚未成為自然災害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而且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內容也比較單一、零散。經過大量文獻調研,可以看出自然災害的分類和地震信息的分類組織研究得到了較多學者的關注,然而對整個災害體系和除地震以外的其他單個災害種類的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就顯得非常薄弱。

2.2 缺乏多學科的協作攻關

目前我國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自然科學范疇,而社會科學研究者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這也導致了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聯合攻關的綜合交叉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事實上,災害信息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綜合課題,覆蓋范圍極廣,需要基礎自然科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諸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只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離局面得到了改變,對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才能更科學、更深入。

2.3 研究缺乏系統性、連續性

雖然對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研究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增強,但是現有的研究仍有待系統化。上述文獻的研究者中只有龐宗禮以及白仙富的研究團隊有兩篇文獻,其余作者涉及這一主題的文獻只有一篇,所做的研究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層層推進和進一步深化,缺乏對規律和經驗的歸納,使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缺乏連續性。

針對我國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水平:

第一,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和經驗:防災減災無國界,對于國外災害信息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我們要大膽利用、積極學習,縮小與國外研究水平的差距;第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為自然災害研究的發展培植良好的環境、加大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各領域學者對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第三,發展壯大研究隊伍:擴大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隊伍,特別是社會科學專家要積極投入到研究中來,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流與合作,從而豐富研究內容、提升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1] 郭松玲.試論災害信息的特征與分類[J].中國減災,1992,2(3):25-27.

[2] 劉藝林.災害信息的采集及其成果積累[J].災害學,1999,14(1):70-75.

[3] 孫庚.日本災害信息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國際新聞界,2010(1):111-116.

[4] 任伏虎.災害信息系統的初步探索與實驗[J].災害學,1987(4):16-21.

[5] 龐宗禮.關于建立災害信息學的建議和農業災害信息初探[J].農業信息探索,1989(1):27-30.

[6] 龐宗禮.災害信息學的基本構架[J].科學管理研究,1991(5):74-78.

[7] 彭珂珊.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及特點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14(3):59-65.

[8] 沈金瑞.自然災害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9] 馬宗晉.自然災害與減災600[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0] 劉有菊.云南雷電災害的現狀及類型[J].保山師專學報,2009(2):4-6.

[1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12] 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4):15-21.

[13] 蘇桂武,聶高眾,高建國.地震應急信息的特征、分類與作用[J].地震,2003,23(3):27-35.

[14] 白仙富,李永強,陳建華,等.地震應急現場信息分類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2010,33(1):111-118.

[15] 鄭向向,帥向華.地震災情短信編碼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1):92-100.

[16] 王慶陽,葛毅,賀禎,等.應急醫學救援信息的特點與分類[J].人民軍醫,2012,55(3):200-201.

[17] 陳超.自然災害應急物資需求分類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8] 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EB/OL][2013-03-14].http://www.gdemo.gov.cn/.

[19]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EB/OL].[2013-03-14].http://www.irisknet.cn/riskdb/globalrisk/index.php.

1.4 建立自然災害信息管理系統或數據庫

2002年4月民政部成立了國家減災中心,為政府救災減災工作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和決策咨詢,在自然災害信息管理方面,承擔“全國自然災害災情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管理工作,該系統的建立為國家、省、地市、縣四級民政災情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實時報送和管理災情的業務平臺。此外,還有一些政府網站建立了面向公眾的災害信息管理平臺,這類災害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發布和宣傳教育,比如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18],該網站實時發布各市應急預警信息,并為公眾提供了應急指南、應急預案、應急手冊等科普資源以及應急自主查詢和網上應急模擬等服務。另外,此類網站還有云南防震減災網、中國應急管理網等。

另外,國內正式開通使用的自然災害數據庫數量不多,絕大多數以歷史災情案例的形式來收集過去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后人員及財產損失情況、政府應急處理等災害信息。由中國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支持、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承擔建立的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19],是我國目前最完整的自然災害信息數據庫。經過對自然災害信息的廣泛收集和組織,將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研究內容:收集和整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發達地區或國家(北美、歐洲、日本等)的主要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收集各國應對災害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收集與災害相關的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收集各國發生的巨災案例;并由此形成了四個數據庫:世界各國(地區)自然災害數據庫、自然災害的政府管理數據庫、自然災害相關國際組織數據庫、巨災案例數據庫,以及一份《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及政府應急案例報告》。除此之外,有些數據庫是針對某個特定災害的信息,比如收錄了中國農業災害信息的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及鄰區地應力和地質災害數據庫查詢系統、中國海洋信息網發布的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等。

1.5 制定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

近幾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一些與自然災害相關的信息分類與編碼的標準,對自然災害的信息分類研究起到了規范作用,此處列舉部分標準(如表1所示)。

2 述評

我國在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與國外研究水平差距較大,存在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研究內容不全面

雖然有學者較早提出創建“災害信息學”這一學科,但是災害信息研究尚未成為自然災害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而且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內容也比較單一、零散。經過大量文獻調研,可以看出自然災害的分類和地震信息的分類組織研究得到了較多學者的關注,然而對整個災害體系和除地震以外的其他單個災害種類的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就顯得非常薄弱。

2.2 缺乏多學科的協作攻關

目前我國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自然科學范疇,而社會科學研究者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這也導致了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聯合攻關的綜合交叉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事實上,災害信息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綜合課題,覆蓋范圍極廣,需要基礎自然科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諸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只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離局面得到了改變,對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才能更科學、更深入。

2.3 研究缺乏系統性、連續性

雖然對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研究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增強,但是現有的研究仍有待系統化。上述文獻的研究者中只有龐宗禮以及白仙富的研究團隊有兩篇文獻,其余作者涉及這一主題的文獻只有一篇,所做的研究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層層推進和進一步深化,缺乏對規律和經驗的歸納,使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缺乏連續性。

針對我國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自然災害信息分類與組織的研究水平:

第一,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和經驗:防災減災無國界,對于國外災害信息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我們要大膽利用、積極學習,縮小與國外研究水平的差距;第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災害應急管理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應該為自然災害研究的發展培植良好的環境、加大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導各領域學者對災害信息的分類與組織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第三,發展壯大研究隊伍:擴大自然災害信息分類組織的研究隊伍,特別是社會科學專家要積極投入到研究中來,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流與合作,從而豐富研究內容、提升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1] 郭松玲.試論災害信息的特征與分類[J].中國減災,1992,2(3):25-27.

[2] 劉藝林.災害信息的采集及其成果積累[J].災害學,1999,14(1):70-75.

[3] 孫庚.日本災害信息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國際新聞界,2010(1):111-116.

[4] 任伏虎.災害信息系統的初步探索與實驗[J].災害學,1987(4):16-21.

[5] 龐宗禮.關于建立災害信息學的建議和農業災害信息初探[J].農業信息探索,1989(1):27-30.

[6] 龐宗禮.災害信息學的基本構架[J].科學管理研究,1991(5):74-78.

[7] 彭珂珊.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及特點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14(3):59-65.

[8] 沈金瑞.自然災害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9] 馬宗晉.自然災害與減災600[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0] 劉有菊.云南雷電災害的現狀及類型[J].保山師專學報,2009(2):4-6.

[1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12] 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4):15-21.

[13] 蘇桂武,聶高眾,高建國.地震應急信息的特征、分類與作用[J].地震,2003,23(3):27-35.

[14] 白仙富,李永強,陳建華,等.地震應急現場信息分類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2010,33(1):111-118.

[15] 鄭向向,帥向華.地震災情短信編碼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1):92-100.

[16] 王慶陽,葛毅,賀禎,等.應急醫學救援信息的特點與分類[J].人民軍醫,2012,55(3):200-201.

[17] 陳超.自然災害應急物資需求分類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8] 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網站[EB/OL][2013-03-14].http://www.gdemo.gov.cn/.

[19]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民政部/教育部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世界主要自然災害概況及政府應急案例數據庫[EB/OL].[2013-03-14].http://www.irisknet.cn/riskdb/globalrisk/index.php.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影院|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啪啪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一级片一区|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成人综合网址|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无码国产伊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狠狠躁| 精品福利国产|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码DVD| 欧美国产另类|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久草热视频在线|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毛片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福利一区在线|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女人天堂av免费|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六月婷婷综合|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99精品欧美一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污视频日本|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在线色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va|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午夜福利网址|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精品xxx|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色婷婷丁香|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国产特级毛片|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AV网站中文|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五月天综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