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勃 王強 彭小飛 周中倫
(四川省岳池縣中醫醫院 岳池638300)
脛骨Pilon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一般是指脛骨遠端1/3波及脛距關節面的骨折[1]。研究顯示大部分骨折患者會進一步產生軟組織受損或腓骨下段骨折等情況,嚴重危害日常生活。造成Pilon骨折的原因比較復雜,車禍、高處墜落、撞擊等均為危險因素。當前臨床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隨著醫學技術的創新,微創手術逐漸受到廣泛的應用。為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對25例患者在微創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外洗,臨床效果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脛骨Pilon骨折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齡16~55歲,平均(38.1±3.9)歲;依據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1例,Ⅱ型9例,Ⅲ型5例。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16~56歲,平均(39.1±2.8)歲;依據 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8例,Ⅲ型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患者外傷后出現踝關節不同程度疼痛感與腫脹感,部分伴有張力性水泡,關節功能受限,無法站立或行走,影響日常活動。局部有明顯的壓痛,損傷程度嚴重者存在骨筋膜室綜合征。踝部X線顯示損傷處影響至關節面或存在脛骨遠端骨折。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開展微創手術與常規關節功能性鍛煉,開放性骨折患者給予清創后進行外固定,再進行簡單的初步傷處外固定,在受傷后7~10 d,每5天開展一次清創手術,逐步進行治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如果發現軟組織情況比較樂觀,則可及時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早期治療。圍手術期為防止創口感染引發其他并發癥狀或導致病情嚴重,選擇甘露醇靜脈滴注和服用抗生素。根據骨折的位置不同,選擇微創手術治療:植骨治療針對粉碎性骨折或關節面塌陷等骨缺失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脛骨遠端鎖定鋼板針對脛骨骨折患者較為常用;腓骨切開復位法針對腓骨骨折患者恢復踝關節穩定、脛骨遠端關節面高度能起到明顯效果。術中取硬膜外麻醉,于腓、脛兩側進行切口,切口距離>7 cm,腓骨后側置入1/3管型鋼板加以固定。脛骨外側做3 cm縱形切口,于透視下開展復位,糾正旋轉,存在骨缺損者增加植骨,應用剝離子建立隧道,尋找理想位置置入螺釘,縫合后加壓包扎。于微創術2周后,增加關節功能性鍛煉,開始運動的幅度較小較輕,適當增加踝關節的屈伸能力,隨后逐漸適量增加鍛煉的幅度與程度,每次鍛煉時間30 min,切勿因為心急而影響患肢愈合,鍛煉結束后利用石膏托進行固定。12周后X線顯示骨痂生長、骨折處開始愈合后,可開始負重,逐漸增加保證患肢功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外洗,骨折早期選用活血化瘀中藥湯劑,組方:赤芍 10 g、當歸 10 g、川芎 10 g、紅花10 g、澤蘭 12 g、蘇木 12 g、丹皮 12 g、茯苓 15 g、川牛膝15 g、蒲公英15 g。骨折中期選用祛瘀續筋中藥湯劑,組方:制乳香10 g、當歸10 g、制沒藥10 g,丹參 12 g、白芍 15 g、赤芍 15 g、川斷 15 g、生地 15 g、黃芪15 g、骨碎補15 g、絡石藤15 g、煅自然銅30 g。同時在微創手術2周后采用中藥外洗患處,組方:川椒 10 g、川烏 15 g、澤蘭 15 g、草烏 15 g、紅花 15 g、莪術15 g、三棱15 g、透骨草15 g、獨活30 g、絡石藤30 g、海桐皮30 g、威靈仙30 g。水煎后取汁,3次/d,持續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依據Kofoed評分標準進行患肢疼痛與踝關節功能的評定。疼痛情況總分為50分:無痛感計50分;行走疼痛計35分;負重疼痛計25分;自發疼痛計0分。踝關節功能總分為30分:足趾行走計3分,足跟行走計3分,可上下樓梯計6分,可單腿站立計6分,不需輔助性行走計6分,不需足支具計6分,綜合合計得分[2]。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患肢疼痛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患肢疼痛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周與3周,觀察組患肢疼痛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疼痛情況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疼痛情況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3周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25 25 10.19±5.08 10.38±5.10 0.13>0.05 14.01±7.41 22.43±7.58 3.97<0.05 30.91±8.91 40.21±9.31 3.61<0.05
2.2 兩組患者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關節功能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周與3周,觀察組關節功能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周 治療后3周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25 25 7.18±3.01 7.19±3.03 1.15>0.05 10.62±3.11 16.02±3.98 5.35<0.05 15.71±4.12 25.99±4.76 8.16<0.05
Pilon骨折主要特征為干骺端存在不同程度的壓縮,關節面有粉碎性骨折,復位較難,不易堅強固定[3],易并發關節軟骨損傷及關節面不平整[4],該類骨折局部軟組織損傷嚴重,術后并發癥多,是創傷骨科治療的難點[5]。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進步,微創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骨折手術中,其可以順利連接復位,良好的視野降低了軟組織與骨膜受到的損傷。內固定的應用增加了開展康復鍛煉的可能性,通過鍛煉與運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功能恢復的速度。本組50例患者均接受了微創手術治療,利用有效的內固定保證了手術效果。觀察組患者在微創術后加用了中藥內服外洗,所選藥物中紅花、當歸、丹參、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蒲公英與澤蘭促進局部血液流動,改善循環功能;川牛膝與蘇木等強健筋骨:全方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患肢的進一步恢復。經過3周中藥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與關節功能情況獲得顯著改善,其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加用中藥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對Pilon骨折患者開展微創手術結合中藥內服外洗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改善關節功能,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張斌,賀振年,廖家偉,等.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Ⅱ、Ⅲ型Pilon骨折的臨床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3,18(6):797-799
[2]Kofoed H,Sttirup J.Comparison of ankle arthroplasty and arthrodesis.A prospective seri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Foot,1994,4(1):6-9
[3]張靜波,徐峰,孫斌峰,等.經皮撬撥復位在Ⅱ、Ⅲ型Pilon骨折復位中的意義[J].臨床骨科雜志,2013,16(6):697-699
[4]史亞峰,宋濤,溫曉東.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Pilon骨折25例早期并發癥分析[J].山西醫學雜志,2013,11(11):1 483-1 484
[5]林楓松,趙欣,董占國,等.42例脛骨Pilon骨折患者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因素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1):2 063-2 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