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秋 張義文 鐘平
(江西省贛州市中醫院針灸康復科 贛州341000)
“中風”為中醫病名,即西醫中的腦卒中,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等特點,且易并發偏癱、失語等癥狀,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中風恢復期是指在發病兩個星期或1個月至半年內,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實施早期的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提高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為提高中風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我院近年來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風患者60例,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經過積極治療后恢復期均意識清楚、認知正常,可進行正常交流。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8~80歲,平均年齡(62.7±4.3)歲;病程 2~6 個月,平均病程(4.3±1.5)個月。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 50~77歲,平均年齡(63.8±4.6)歲;病程 3~7個月,平均病程(4.1±1.3)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在患者中風恢復期實施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良肢位擺放、肢體訓練、功能鍛煉,對合并失語癥患者實施言語訓練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康復護理,主要包括:
1.2.1 情志護理 由于該病發病急、進展快,患者多無思想準備,且發病后多伴有偏癱、失語等癥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患者難以接受,致使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明顯。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用“以情勝情、以喜勝憂”的方法對患者實施護理,如給患者講述風趣幽默的故事,擺脫患者的憂愁,使患者笑逐顏開,克服抑郁情緒;采用“借情”的方法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喜好、文化程度為患者選擇優美、舒緩的音樂,使患者借助音樂來排解自己抑郁情緒;采用“移情”的方法也是常說的注意力轉移法,如通過為患者播放喜歡的電視節目、小品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其對自身疾病的過分關注,減輕抑郁,達到心情愉悅的目的[1]。
1.2.2 飲食護理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也是導致中風和加重病情的一個重要因素,且中醫素來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因此在患者疾病恢復期應加強對患者的營養補充,以達到機體營養平衡的目的。如對氣虛血瘀者可鼓勵患者多食用木耳、黃芪粥、蓮子桂圓粥、白菜、冬瓜等食物;陰虛風動者宜食清淡食物,包括綠豆粥、甲魚湯、面湯、銀耳湯等;痰瘀阻絡者宜食溫熱食物,并以素食為主。
1.2.3 針灸治療 針灸作為我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較適用于中風患者的治療[2]。根據患者的不同證候選取不同穴位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對于中風患者來講,一般應以頭穴為主穴,配穴一般選用內關、水溝、三陰交、百會、四神聰、太陽、風池等,采用毫針刺法,1次/d,每次30 min;伴有言語障礙的患者可加用啞門、金津、風池等穴位。
1.2.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作為中醫手法治療中的一種,具有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放松肌肉、消除痙攣的作用[3]。對于中風恢復期患者來講,上肢選用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下肢選用足三里、陽陵泉、承扶等穴位,根據先輕后重、由慢入快的手法對患者進行推拿按摩。
1.2.5 五籽中藥燙熨 藥熨能達到溫經通絡、活血行氣、散熱止痛、祛瘀消腫等作用。我院采用白芥子、吳茱萸、補骨脂、萊菔子、菟絲子五種中藥,燙熨中風恢復期患者患肢,經上肢的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下肢的昆侖、解溪、足三里、陽陵泉、承山、環跳等穴位處稍停片刻以達到溫熱刺激穴位作用。
1.3 觀察指標 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法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進行評分,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4];應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分別從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四個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應用t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ADL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ADL評分均明顯增加,且觀察組變化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P觀察組對照組P 41.6±12.3 42.8±12.6>0.05 70.3±14.8 53.7±14.3<0.05<0.05<0.05
2.2 生活質量比較 分別從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四個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觀察組每項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角色功能 情緒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總體狀況觀察組對照組P 52.8±3.64 39.5±3.24<0.05 38.7±4.25 17.6±3.27<0.05 57.8±5.21 12.4±3.67<0.05 60.9±5.67 45.6±5.09<0.05 51.7±4.28 28.3±4.71<0.05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病機制與臟腑功能失調、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等多種因素有關,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醫護理應遵循“整體觀念、辨證施護”的原則,根據患者的特點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在本組的資料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包括情志護理、飲食護理、針灸治療、推拿按摩以及中藥燙熨等,且每項護理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的ADL評分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且SF-36各項評分也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康復護理在中風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這對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防止疾病的復發、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鄭麗.老年中風恢復期的中醫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668
[2]朱俊燕.中風恢復期的中醫康復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1):3 314-3 315
[3]鄭玉紅,程海英,李伯華.中風恢復期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9):1 704-1 705
[4]李魯,王紅妹,沈毅.SF-36健康調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6(2):109-113
[5]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