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America”中的“why”,便從伯克利尋起吧。從伯克利的Sather Tower出發,我們開始了那個下午的素質拓展——在校園里找到一些指定的標志性事物以及采訪伯克利的教授和學生:Why Berkeley?
伯克利的標志是藍色和熊。這種標志,學生們熱愛并非常樂意穿戴。在伯克利的校園中,幾乎隨處可見穿著藍色或是印有熊圖案的衣服,給我們上課的幾位教授也身著藍色襯衫。而伯克利最大的對手斯坦福也同樣如此,只是換成了紅色與樹。
在偌大的校園中找到熊雕塑;在靜謐的圖書館里找到讀書的馬克吐溫;在生命科學學院發現巨大的霸王龍骨架;在莊嚴的大禮堂前找到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專用停車場……在伯克利,只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才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停車位,這也是學校唯一對教授們的獎勵。這次校園中的尋找任務,是來自中國的我們對這座高等學府的頂禮,也是我們滿懷希冀的追尋。也許每一個最初的夢想是追尋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在無數次的駐足后才發現,我們往往會在旅途中得到更多。
我們小組未能采訪到博客里的教授,但據其他小組說,竟有教授向他們索要采訪的費用,不禁一陣慶幸,若是這種功利而不近人情的教授,不見也罷。但伯克利的學生們,卻著實讓我理解了“why Berkeley”。我們的任務要求是找到指定事物并全組與之合照,于是就需要請路人為我們拍照。熱情的伯克利學生們都會欣然接受我們這個小小的要求,但又幾乎都拒絕了我們的采訪并表示非常抱歉。理由卻是驚人地一致,他們沒時間。
看著懷抱書本,穿行于校園的伯克利學子,我想“why Berkeley”這個問題已經無需問了,我們心中都有了答案。
如果要用一個建筑來代表伯克利的話,我想用那座名為“Sather Tower”的鐘樓,如也要選一個建筑來代表斯坦福的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Memorial Church”。因為斯坦福真的很像這座教堂,古樸、美麗而雍容華貴。
斯坦福的校園非常大,占地35平方公里,大約是清華大學的十多倍。建筑多是紅頂黃墻,觀之靜心。與伯克利的教授們類似,斯坦福商學院的教授們幾乎都是硅谷某上市公司的CEO,經驗豐富、重視實踐而非拘泥于教材。無論是為我們講商學的Stephen、Claude還是為我們講領導力課程的Phillip都具備美國人特有的幽默與熱情,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印象最深的是我與Phillip的一段對話,我問他:“我曾聽人說,作為一個領導者,需要在下級面前保證自己的威信,因此不得不戴上面具來遮掩自身缺點與內心的想法,您覺得這是正確的嗎?或只是做真實的自己?”Phillip是這樣回答的:“你所說的面具不同于在萬圣節掩飾自己容貌的面具,更像是一個受傷的騎士在孤軍奮戰時所穿的厚重鎧甲。如果一個領導者擔心被同伴的刀劍所傷的話,那他所帶領的團隊一定走不遠。相信自己的隊友,做真實的自己,讓他們了解你的弱點,畢竟聰明人雖多,但沒人能無所不知。”
斯坦福的所有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團隊,團隊學習也是斯坦福一直以來的傳統,其重要性已被這所學校證明。
在中國人心中,舊金山幾乎快成為美國的象征。這一天,我們在舊金山市政廳前欣賞足球與汗水;在世界上最彎曲的九曲花街,感受每一個拐角的意外;在最美國最古老的唐人街回味熟悉的親切;在蔚藍的漁人碼頭聽著街頭藝人的琴聲,用面包屑喂圍成一圈的海鷗;在宏麗的金門大橋前看她逐漸被霧色彌漫;在仿佛古羅馬建筑的藝術宮,見證一場婚禮……
天使之城洛杉磯,這兒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過于好萊塢,那是一個夢想誕生之地,一個不能輕易觸碰的童話王國。
不知不覺,到了離開美國的時候。在美國這十多天,看著陌生的人和陌生的事,總會想起熟悉的家鄉,而這種情感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一滴地浸透沒能披上雨衣的心。美國西方式的自由與美麗令我留戀,但家鄉的親切卻更令我思念。與來自天南海北的伙伴一一擁抱分別,說出一句連自己都不太相信的“see you”后,便轉身離去。
坐在舷窗里看著身下的洛杉磯,驀然有一種感動在心中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