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良
以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標志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出版既面臨嚴峻的挑戰,又將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
機遇之一:新媒體時代帶來全新的閱讀市場
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不是簡單的更替和置換,而是一個全新的市場。特別是主要面向年輕人的手機閱讀,與傳統出版基本不在一個市場平面上。事實證明,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是兩個邊緣交叉的圓圈,重合的部位比我們想像的要小。
數字出版啟動了全民閱讀新浪潮,極大地擴大了國民閱讀天地,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傳統出版規模在近二十年中增長幅度不大。大陸出版圖書品種1990年為8萬種,2013年增加到44萬種,增加了5.5倍,但總印數僅從56億冊增加到了80億冊,只增加42%,年均增長不到3%。而數字出版近年來年均增長幅度達到30%以上,智能手機出現后,閱讀幾乎成為一個浪潮,只有在手機閱讀的層面上,全民閱讀才成為事實。新媒體對于傳統書業的意義,可以和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相提并論。
機遇之二:內容為王是傳統出版優勢所在
不管是電腦、閱讀器,還是手機,都只是內容的載體,離不開內容的支持。傳統出版的優勢就是內容,制造和刪選內容是傳統出版的法器。出版的品牌,也就是內容的品牌。只要我們堅守內容,以不變應萬變,那么,不管新興產業制造了多大的市場,傳統出版仍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可以笑到最后。目前,圣智、斯普林格、愛思唯爾、培生等大多數已經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的國際知名出版集團近年來都紛紛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這些機構除了銷售原版圖書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尋求中國學術著作資源。斯普林格與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出版社簽約出版了一百多種英文版自然科學著作,與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簽約50多種反映中國國情和發展模式的社科學術著作。
機遇之三:新媒體時代催生傳統出版新機制
新媒體時代將在競爭和合作中給傳統出版帶來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機制。這種改革的動力很難從傳統出版自身產生。生產力帶來生產關系的改革和突破,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新媒體革命的競爭和推動下,兩岸傳統出版將以全新的機制和活力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傳統出版不能悲觀失望,更不能消極等待,無所作為,新媒體時代給傳統出版最終帶來的,應該不是必然衰亡,而是鳳凰涅槃,在危機后重生。只有善抓機遇,及時地完成產業轉型,才能獲得新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而傳統出版要實現轉型升級,我們體會應該把握好三個原則。
1.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的原則,即內容為王,強化品牌
傳統出版是內容的服務和提供商,無論內容傳播的形式、渠道怎么變,其核心競爭力都應該體現在對內容資源的獲取、篩選和價值提升的能力上。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的核心競爭力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應該進一步增強,要努力突破固有圖書形態的束縛,提升內容資源的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從優秀圖書生產能力向優質數字內容生產能力的延伸,實現從圖書生產商到數字內容提供商的轉型。在海量信息面前,讀者往往只能靠品牌對內容進行舍取。品牌也是爭取優秀出版資源的最有效力量,因此,以優質內容樹立一流的品牌是傳統出版必須強化的著力點。
2.堅持一體化發展路子的原則
傳統出版的轉型升級必須走多媒體出版、多介質呈現、多渠道傳播的一體化發展路子,探索傳統出版單位從目前的紙書單一出版模式向多形態、多渠道的復合出版模式轉型,要推動傳統出版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3.堅持以技術建設為支撐的原則
傳統出版必須把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新技術引領融合發展,驅動自身轉型升級。新技術的應用將釋放出難以想像的生產力。傳統出版面對新技術、新媒體,一要有敏感,二要有勇氣,三要有情感,要以敏感的觸覺、勇敢的精神和加倍的熱情投入到新技術的應用和開發中,以技術建設推進業態創新。
(作者系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