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
2013年8月,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推出的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主要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持中央文化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一大批中央文化企業,尤其是出版企業將從中受益。這一重要舉措,從理論層面,將會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提高中央文化企業的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從實踐層面,優先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中央文化企業勢必會以老帶新、以點帶面、以中央帶地方、以先進帶后進,推進整個新聞出版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今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用三年時間,支持一批新聞出版企業、實施一批轉型升級項目,帶動和加快新聞出版業整體轉型升級步伐——這就賦予2013年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更多含義和緊迫感,當然,也給予業界更多期待。
2013年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共有53家出版單位和21家技術企業入選,于2014年正式進入建設階段,并計劃于2015年1月底完成項目建設并通過驗收。如今歲末將至,時間緊迫,各實施單位項目具體進度如何?實際成果怎樣?能否如期完成并通過項目驗收?項目能否盡早推動新聞出版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本刊記者采訪了總局數字出版司與多家項目實施單位。
步驟清晰、管理有序,項目整體進展順利
據總局數字出版司科技處處長馮宏聲介紹,2013年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啟動以來,今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些都標志著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已經步入實質性建設的新發展階段。為全面有效地指導項目實施單位及時高效完成項目并順利通過驗收,總局與財政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制定了多項保障措施,從而使得整個項目管理步驟清晰、管理有序、指導到位。
整個項目在流程上分為前期實施方案編制、項目申報與審核、軟件供應商招標、項目管理培訓、項目建設、項目調試、項目驗收等多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有詳細的時間進度表;在項目具體建設上,既考慮了從生產流程改造、產品表現形式兩個方面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又考慮了不同出版單位的數字化基礎,根據數字出版的實際步驟提出數字化加工軟件等“六個包”供出版企業選擇。
在對項目實施單位的項目跟進及實際管理過程中,總局數字出版司科技處分工明細、專人負責、及時指導。項目實施以來,總局數字出版司組織了多次專項培訓、專項調查、階段性會議,以全面掌握項目執行情況,提高項目執行效果。
2014年3月,組織了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政策與項目管理實踐培訓班,針對各個傳統出版單位社領導、財務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分別就規范國家項目的實施、監管和驗收等問題進行培訓。
同年7月,舉辦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專題培訓班,旨在總結推廣各地探索數字化轉型的先進經驗,帶動傳統出版單位整體轉型升級。
同時,開展項目執行情況調查。截至2014年10月,共有53家出版企業、16家技術企業填報了《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執行情況調查表》。調查表對項目實施單位的軟硬件安裝情況、資源數字化情況、項目管理情況、項目標準執行情況進行了統計調查。統計調查顯示,項目整體進度情況順利。53家出版企業項目整體進展正常的有49家,占比92.5%。16家技術公司中,項目整體進展正常的有15家,占比93.8%。通過此次統計調查展望項目進度,預計到2014年底,51家出版企業能完成相應的建設任務,占比96.2%;16家技術企業均表示能夠完成相應的建設任務。
2014年10月,2013年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階段性工作會召開,會議通報了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的階段性工作進展情況,并對項目驗收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項目帶動、成果顯著,企業打造五個“一”
通過與多家項目實施單位的經驗分享,記者了解到,項目實施單位,尤其是出版企業,在項目進展過程中,不僅在軟硬件、資源建設、產品表現形式等方面按總局要求順利進行,與此同時,還重建或者說完善了整個企業的數字出版生態環境,具體可以表述為五個“一”:形成了一套數字出版方案,建設了一批數字資源,推廣和應用了一系列標準,建立了一套數字出版機制,培養了一批數字出版人才。
1.形成了一套數字出版方案
項目通過指導實施單位采購本單位數字出版必備的軟硬件系統,幫助出版單位實現數字出版的基礎建設,形成加工、協同編纂、資源管理、產品封裝發布及終端應用的全流程數字化解決方案。
總局要求各出版企業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全面梳理相關業務,從生產流程改造、產品表現形式兩個方面實現全面、完整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支持采購兩大類軟件及系統:一是對傳統的出版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的軟件及系統,以實現出版流程的完整性,包括數字化加工軟件、內容資源管理系統、編輯加工系統、產品發布系統等四種軟件及系統;二是對多種屬性的內容資源進行關聯、復合應用的軟件及系統,以實現出版產品表現形式的完整性,包括關聯標識符編碼嵌入軟件、復合出版物生產和投送系統等軟件及系統。在硬件方面,項目支持企業采購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所必備的基礎性硬件設備,包括通用硬件設備(含與之配套的系統軟件)及專用硬件設備。
據統計,目前,各出版企業基本完成硬件采購和軟件安裝,完成硬件采購的有51家,占比96.2%;完成數字化加工軟件安裝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內容資源管理系統安裝的有47家,占比100%;完成編輯加工系統安裝的有47家,占比94%;完成產品發布系統安裝的有47家,占比95.9%;完成關聯標識符編碼嵌入軟件安裝的有33家,占比94.3%;完成復合出版物生產和投送系統安裝的有32家,占比86.5%。
2.建設了一批數字資源
從此次階段性統計數據來看,整個資源數字化建設進度不一。53家出版企業中有45家完成了加工資源的篩選和準備,占比84.9%。各單位已完成資源數字化的存量資源共計92786本(冊),增量資源共計15643本(冊),但資源數字化整體進度不一,僅有13家出版單位的資源數字化完成比例在50%以上,其中12家出版單位還未開展資源數字化工作。在已開展資源數字化加工的出版企業中,8家以自加工為主,17家以外包為主,25家采用自加工與外包結合。
雖然進度不一,但項目實施為出版單位建設了一批數字資源,而且有不少是特色資源,有利于出版社打造專業資源庫。多家出版社結合自己的資源特色策劃了不少專業數字產品,如中國林業出版社的“森林調查專用數據庫”、在線資格培訓等,人民交通出版社的“道路與交通工程專業主要課程助教資源包”“高職教育汽車類專業資源包”“全國海事系統職工繼續教育學習平臺”等。
3.推廣和應用了一系列標準
剛剛發布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準化工作,支持企業對《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CNONIX)》國家標準開展應用,支持企業對《多媒體印刷讀物(MPR)》國家標準開展應用,鼓勵企業圍繞現行標準進行項目建設、開發,未來還將有更多國家標準的推廣應用納入支持范圍;支持企業面向數字化轉型升級開展企業標準研制。
2014年初,總局數字出版司委托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承擔中央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標準化工作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成立了5個起草組,確立了項目管理、基礎應用、數據存儲、數據加工、流程接口5大項、18小項項目標準。據統計,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實施中,51家出版企業中有17家參與了項目標準的編寫,占比32.1%。23項標準中有21項在60%以上出版單位得到了執行。
與此同時,國家標準MPR在多家中央文化企業得到應用,豐富了出版社的內容產品,其中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單位的MPR產品還在今年的深圳文博會上進行了展示。據中國MPR注冊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7月,MPR出版單位在線注冊單位已達284家。
4.建立了一套數字出版機制
數字出版既是“一把手”工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出版企業若要建立起功能比較完備、標準統一規范、系統安全可靠、與出版社未來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出版體系,必須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多家項目實施單位的經驗證明,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實施中,項目啟動要遵循任務分解、明確職責、嚴格預算、設定進度、規范程序的原則,通過項目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企業的數字出版機制。
據統計,出版單位中共有45家出版企業設立了數字出版部門,占比84.9%;共有41家建立了項目管理制度,占比77.4%;有9家項目建設內容有變更,占比17%。根據調查,16家技術企業中有14家建立了項目管理制度,占比87.5%;有4家項目建設內容有變更,占比25%。
多家出版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臺了《數字出版資源內容管理辦法》《數字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管理實施辦法》《支持數字出版發展的激勵措施》《社多媒體課件制作標準》《社視頻制作標準》《社動畫制作標準》《社音頻制作標準》等多項管理辦法,既為項目實施保駕護航,也完善了社里的數字出版機制。
5.培養了一批數字出版人才
數字化轉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鍛煉了實施團隊,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干,既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專業性與管理性,又提升了其互聯網思維、數字出版產品策劃能力和營銷能力,實現了出版單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可以說帶動了整個出版行業的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知識產權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數字出版業務已經由數字出版骨干擴大至普通編輯人員,很多編輯人員已開始運用編輯加工系統進行圖書的編輯編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獲得了相應的數字化編輯編纂寶貴經驗。
北大方正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高國連在交流時說,知識產權出版社的培訓工作非常到位,如今,知識產權出版社已使用真實的數據走正式出書流程策劃了一系列新選題。
這些復合型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更有利于建立起市場需求信息共享機制,整合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為出版單位未來數字出版盈利模式與商業運作打下基礎。
培育人才、面向市場,加速轉型升級
通過近一年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的實踐經驗,項目實施單位不管是技術企業,還是出版企業,都提出不少共性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個難題是人才的問題。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的時代,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才(勞動者),也必將對新聞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對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與推動,產生最直接的影響。目前看來,人才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觀念不能與時俱進,不少員工不能主動接受媒體融合的理念,更有甚者,對項目實施帶來的出版社業務流程再造呈現抵觸情緒,不利于系統的推廣應用。二是技能缺失,有待提高。編輯若要深入參與數字出版,則不僅僅是進行選題策劃,更要結合產品渠道設計產品形式與具體架構,目前這方面的人是少之又少。三是專一人才多,高端復合人才少。目前數字出版工作人員中單一的技術人員或編輯人員多,能綜合數字技術、產品設計、行業需求、產品渠道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端人才少。因此會出現出版社用戶對項目需求的不明確和不理解,導致需求不能確定,變更風險增加。此外,數字出版部門及數字出版人員在出版企業通常處于相對邊緣地位,新聞出版行業對數字出版人員的職稱評定、資格認定等評估體系尚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數字出版的發展。
因此,出版企業應利用人才培養、引用、定制等多種途徑,通過項目實施、全員培訓、學習交流等多種形式,由骨干而員工、由少數而多數,在企業內部逐漸普及數字出版的理念、媒體融合的概念、數字產品的設計及應用技能等,加快本單位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從而帶動整個新聞出版行業的轉型升級。
第二個難題是成為市場主體的問題。文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最終解決的是,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的問題。但是,目前看來,很多單位在項目運作中存在思想誤區,不少單位還沒有將項目實施工作上升到戰略層面。一些單位在申報和實施政府項目的過程中,不乏“等、靠、要”的觀念,沒有國家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本單位的數字出版便不發展;還有一些具體項目負責人,對項目實施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完成項目,完成上級單位任務即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層面上。
剛剛發布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希望通過財政扶持與企業自身投入相結合,引導企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強技術裝備、推廣相關標準、探索市場模式,加速轉型升級步伐,避免重復建設走彎路。真正意識到戰略機遇期重要性的出版社,則是本著抓住機會、自覺發展的方針,在自力更生發展數字出版業務的同時,充分用好國家資金和政策支持的歷史性機遇:以項目培養數字化隊伍,以項目推動技術升級,以項目促進產品研發,以項目實現在數字出版市場的“跑馬圈地”,促進出版企業以更加先進的技術裝備、更加順暢的流程機制、更加適銷對路的數字產品,融入數字出版新業態中,探索出版企業的市場模式,實現整個出版業態的轉型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