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芳
根據主辦方數據,今年法蘭克福書展有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300多家出版公司和相關機構參展。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書展。參展出版物包括圖書、學術期刊和多媒體產品,但是不包含報紙和大眾類雜志。大眾和消費類出版商是參展和參觀機構的主流,但是全球的專業和學術出版商們也在書展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并形成了自己的交流網絡。
書展10月8日正式開始,但是對于專業和學術出版商來說的頭等大事——即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年度大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還要早一天發生——30多年來這已成為慣例,而年會也早已成為全球出席法蘭克福書展的專業和學術出版人士“必須參與”的大事件。它自謂代表了來自國際學術出版和專業出版界的聲音,也并非過譽之詞。它游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等國際組織積極開展版權保護、打擊盜版,它是本領域人們感興趣的信息的交換場所,同時它還承擔著教育和培訓學術出版專業人士的任務。今年的參會者包括350家會員和非會員單位。大會議程體現了國際學術出版商們會上會下都非常感興趣并樂于談論的話題。
圖1 書展前一天的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年度大會會場
威科醫學研究公司(Wolters Kluwer Medical Research)的首席執行官凱西·沃爾夫(Cathy Wolfe)作了大會主旨發言,探討專業出版商、尤其是醫學出版商如何利用當前的移動技術來為其臨床受眾服務。如今大部分臨床醫師和護士都在其日常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醫學研究人員亦然。因此,沃爾夫指出,在為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提供數字出版產品外,威科正在開發更多的應用(Apps)類型。
會上有兩個專門的討論小組探討了社交媒介在學術交流中的角色問題。其中一場討論有三位年輕的研究人員參加,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年輕學者與其更資深的同事相比,在用社交媒介進行學術交流的行為方面有何差異。他們很少將社交媒體用于研究工作。顯而易見的一點倒是,博士后研究人員面臨在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的巨大壓力,因為只有如此他們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參會的幾乎所有出版商都出版某種形式的開放存取期刊,因此開放存取出版仍然是國際學術出版界熱議的話題。瑞克·安德森(Rick Anderson),一位著名的美國圖書館學家提出應理性地討論開放存取問題。他說開放存取的倡導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新模式的成本和其他問題;他指出,迄今為止,大部分研究人員都推崇傳統出版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沒有一種模式是完美的。他的講話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
書展于8日上午9點開始,而那些沒有版權談判任務的專業出版商已經準備于傍晚離開了。盡管同行交往的時間總是有限的,但是在書展期間有大量的專門會議關注各種“熱點問題”。第一個會議關注后開放存取時代的機遇問題。議題之一是“當今出版商的角色”。會上,麥克米倫、劍橋大學出版社、曼德利(Mendeley,愛思唯爾子公司,譯者注)、數字科學(Digital Science,霍爾茨布林克子公司,譯者注)等公司的代表都發了言。會議的另一個主題是商業模式的變化如何影響出版商及其產品線和期刊品牌。與會者指出,有些品牌力圖與時俱進,如“自然”這個出版品牌。他們重新定位和詮釋了自己的使命,其所創建的多學科期刊《自然傳播》(Nature Communications)從采用混合出版模式(同時采用訂閱模式和開放存取模式),發展到現在成為了完全開放存取出版的期刊。曼德利和數字科學公司的負責人則強調必須通過分享數字空間來開創新的收入來源。他們認為作者會歡迎開放存取出版的,因為這對研究者及其研究工作都是有幫助的。所有與會者都同意,確保所有的重要文章都能被讀者發現是極其困難的。會上也提到了國際期刊收到的來自中國的論文日益增多,以自然集團旗下的期刊為例,其所接受的中國作者的論文僅次于美國。
圖2 與會者討論“當今出版商的角色”
10月9日,美國版權清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召開了題為“開放存取——誰掌握權力?”的會議。CCC的RightsLink服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出版商授權利用其內容的新途徑。斯普林格、威利、美國化學學會、馬普學會數字圖書館(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開放存取出版商前沿公司(Frontiers)和自然出版集團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并沒有關注贊助者在推廣開放存取中的關鍵角色,而是聚焦于研究人員對開放存取的態度。來自馬普學會的西摩博士(Dr. Schimmer)希望有一天全球的科研成果都能夠實現百分百的開放存取出版,但是并未給出具體的時間表,而是說當“數字化的一代”升遷到主要工作和管理崗位時就會變為現實。其他人則沒有那么肯定。查爾斯沃斯集團(Charlesworth Group)的初曉英解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主要的科研資助機構所采取的政策。該公司認為,從國內出版到國際出版的轉變是中國研究人員面臨的巨大挑戰,而他們公司和其他類似公司所提供的協助翻譯、投稿等一系列服務深受這個群體的歡迎。
上述三個活動反映了專業和學術出版領域人人關心的話題。其中,人文科學出版也就是專著出版的問題似乎被忽略了。盡管有許多美國大學出版社參展,但是他們忙于參加書展舉辦的一個國際集會,分組聯合向圖書館聯盟進行大宗銷售業務。因此,“聚焦大學出版社”專題會議——探討大學出版社如何保持活力和跟上時代步伐,參會情況并不理想。有與會者指出,人文學者仍然傾向于印刷出版,但在考慮成本的前提下同時開發電子書也是非常必要的。
圖3 美國版權清算中心(CCC)召集的“開放存取——誰掌握權力?”專題會議
中國出版社的集體展臺令人印象深刻。直觀感覺今年到會的中國出版機構不如往年多,也許自2009年成為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以來就一直呈下降趨勢。學術出版領域尤其如此。從書展的參展商目錄來看,中國科學院相關的出版機構并未設立展臺。人民衛生出版社美國分社作為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協會成員,此次年會似乎并未派出代表。人衛社展臺與一些大型跨國出版公司如斯普林格等的展臺相鄰,頗可一觀,其參展代表稱已就其重要的中醫圖書達成了多項版權交易。高等教育出版社在集體展臺中的表現頗為引人注目。一位代表稱中國出版社到法蘭克福書展來了解國際出版的動向。也許未來幾年參會的中國專業和學術出版機構會增多吧,畢竟中國是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產出大國,國際學術出版界在討論未來發展的時候無法忽視其存在。
圖4 本文作者和高教社鄒學英女士在高教社展臺前
[本文作者安東尼·沃特金森(Anthony Watkinson)系英國CIBER研究中心主任咨詢顧問,倫敦大學學院榮譽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