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
十多年來,臺灣出版產業很愛談不景氣問題,且大多把責任推給市場,責怪現代的消費者不買書、不讀書,造成出版業景氣衰退。通常提出市場不買書論的,多半是出版社的編輯。
然而,經銷商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曾經請問一位經銷商前輩,根據他查證所得的資料,十多年來,臺灣出版產業的年產值其實很平穩,一直保持在600億元新臺幣上下,從產業經濟層面來看,產值其實沒有萎縮。甚至如果考慮到臺灣近十多年來總體經濟與薪資停滯的情況,出版業其實反而是一枝獨秀、逆勢上揚的,并沒有不景氣。
那么,為什么出版社的編輯會有市場衰退的感受?
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版產業本身的特性使然。出版業的特性是,商品供過于求的情況只會逐年惡化,難以緩解。
以臺灣每年平均出版4萬種新書的速度來看,就算最后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品項留在書市成為常銷書,十年下來也等于市場上隨時有4萬種常銷商品在流通。也就是說,越晚出版的新書,除了得跟當期出版的新書競爭外,還要跟以前的常銷商品競爭。這類商品特性是其他產業少見的。以手機來說,沒有人會去買十年前出產的手機,可是在出版業,每年卻會有相當比例的人購買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出版的經典作品。
另外還有一點,則是臺灣出版產業本身的特性——出版社的開枝散葉。熟悉臺灣出版社生態的朋友都知道,臺灣有九成的出版社人數不到十人,所謂的大型出版公司旗下成員頂多也不過百來人。
無法集團化的臺灣出版社,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資深人員無法向上流動(畢竟一家出版社最多就能只有一個總編輯),薪資也無法跟著年資上升。于是產生了一種特殊現象,工作十幾年的資深編輯,眼見在出版社里等候升遷無望,薪資又不足以養家活口,最后只好跳出來自己開出版社當老板,畢竟出版社所需要的資金并不會太多(一般來說大概兩三百萬新臺幣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在出版業累積的人脈足以支撐資深編輯創立出版社。
這就形成一種有趣的吊詭,跳出來開新出版社的編輯,一方面得出版新書替公司賺取利潤,另一方面卻得在市場上對抗自己過去出版的常銷書。
我甚至還聽說過,臺灣的出版業有一些資深出版人,花費數年時間將一個出版社營運到某種可以穩定運轉的規模時,便將出版社清算賣掉,之后再拿出部分資金,甚至直接另外找金主來,再創辦一家新的出版社。
此類開枝散葉的出版社營運模式,自然會造成年度出版新書量居高不下,過多的出版品瓜分掉固定的市場大餅,導致僧多粥少的現象出現。
然而,最近我更仔細深入思考之后發現,之所以會造成臺灣出版產業的商品過度供給的現象,和臺灣有志于出版或書店工作的人,大多都先選擇投入出版社擔任編輯或進入書店工作,絕少選擇成為專業作家也有關聯。
臺灣雖然只有2300萬人卻有上千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超過4萬種,且相當比例的新書都來自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外來稿件,本土自制書的比重偏低。也就是說,出版能量相當驚人的背后,還反映了一個現象:編輯太多,而作者太少。
臺灣的創作相關科系培養出來的大批人才也大多進了編輯這一行,僅只有少數人留在寫作圈。太少人投入寫作而太多人投入編輯工作,某種程度也助長了臺灣出版產業的書籍出版量過剩、翻譯書過多,而自制書比例過低的現狀,這又會反過頭來影響未來的社會新鮮人投入出版產業就業,維持編輯過多而專業作者太少的不均衡狀況。
類似的情況就像當年有志于書店工作的人才,就業第一選擇大多是誠品,人才過度集中于誠品使得其他通路招募不到足夠多的書店經營人才,造就誠品的一支獨大,直到后來有一些人離開誠品轉往其他通路發展,才減緩了誠品通路一家獨大的情況。
也就是說,除非臺灣的人才培訓機制,能夠將部分有志于圖書出版工作的人導引向寫作或其他出版領域,更平均地分散到寫作、編輯、企劃、通路甚至經銷(圖書發行經銷體系是目前最欠缺人才的一環),否則臺灣圖書出版市場新書過度供給的現象將會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